出国留学网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栏目,提供与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小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考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迫在眉睫,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小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考点”,希望对考生能有帮助。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网。

  小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考点

  考点1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直的内容和手段。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考点2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考点3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考点4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考点5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观与教师观

  1.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

小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的笔试需要考的内容有一门是《教育知识与能力》,满分150分。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小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

  一、小学教育概述

  (一)小学教育的概念

  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 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也称蒙学。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

  根本任务:打好基础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

  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

  三、四个标志性事件

  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2、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4、到了1912年,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四、四个学制

  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五、当代的小学教育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2001 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J l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补充: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普及性

...

教师资格证2017年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教育与人的发展

 

  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整理“教师资格证2017年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教育与人的发展”哦,包括教师资格证考点之教育与人的发展等相关内容,欢迎广大网友前来学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更多资讯关注本网站的更新吧!

  一、人的发展规律

  1.个体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二、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一)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

  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及观点:

  (1)孟子,主张“性善论”,提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2)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

  (3)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4)格赛尔,提出“成熟势力说”,认为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并通过双生子的爬梯实验来证明他的观点。

  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代表人物及观点:

  (1)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2)洛克,提出“白板说”。

  (3)华生,认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4)斯金纳:继承华生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二)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2.环境3.人的主观能动性4.学校教育


...

教师资格证2017年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教育的目的

 

  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整理“教师资格证2017年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教育得目的”哦,包括教师资格证考点之教育得目的等相关内容,欢迎广大网友前来学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更多资讯关注本网站的更新吧!

  一、教育目的的理论

  (一)宗教本位论

  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其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二)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指标。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等。

  (三)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的观点是:要从个人本位本能的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其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

  (四)教育无目的论

  二、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高举邓小乎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1999年6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三)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第一,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各时期均强调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者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点指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

  第二,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说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规格和素质要求。

  第三.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教师资格证2017年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教育学的产生发展

 

  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整理“教师资格证2017年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哦,包括教师资格证考点之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等相关内容,欢迎广大网友前来学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更多资讯关注本网站的更新吧!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学记》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2.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主张“有教无类”.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为“产婆术”。

  4.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5.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深受人文主义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

  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是《爱弥儿》。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第一,提出“白板说”。第二,主张绅士教育。

  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也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美国教育家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他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第一,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第二,“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第三,主张“在做中学”。第四,学校即社会。第五,提出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一确定疑难所在一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一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一验证这个假设。


...

教师资格证2017年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整理“教师资格证2017年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教育的生产与发展”哦,包括教师资格证考点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等相关内容,欢迎广大网友前来学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更多资讯关注本网站的更新吧!

  一、教育的涵义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三、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是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2.古代社会的教育

  3.近现代教育


...

教师资格证2017年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整理“教师资格证2017年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哦,包括教师资格证考点之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等相关内容,欢迎广大网友前来学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更多资讯关注本网站的更新吧!

  一、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的分类包括:

  1.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二、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

  (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

  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4.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

  (二)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

  2.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三、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五、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

2017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学习迁移的含义及分类

 

  大家做好准备迎接考试了吗?出国留学网诚意整理“2017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学习迁移的含义及分类”,只要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总会有丰硕的收获!欢迎广大考生前来学习。

  2017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学习迁移的含义及分类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在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态度的获得对另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态度的获得的影响。此外,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等去解决问题也包含着学习的迁移。迁移不仅表现为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而且表现为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二、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负迁移与零迁移

  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产生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零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既不产生积极影响,也不产生消极影响。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具体来讲,是具有较高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原有认知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在重组过程中,基本经验成分不变,但各成分间的结合关系发生了变化,即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

  5.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从迁移的方向来看,可将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强化练习

  1.“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属于以下哪种迁移?( )

  A.同化性迁移

2017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大家做好准备迎接考试了吗?出国留学网诚意整理“2017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只要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总会有丰硕的收获!欢迎广大考生前来学习。

  2017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利用一定的途径和方式使学习者从没有学习动机到形成学习动机的过程。根据不同的理论,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的方法

  帮学生确定可以实现的、挑战性的、现实的、具体的以及短期的目标。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有意义的,确保他们能够知道他们将从学习中学到什么,教学生学会如何达到该目标,并针对学生的目标提出具体的建议。

  2.设置榜样

  以社会上具有明确学习目标、克服种种困难进行学习的模范人物和身边的同学中的分子为榜样,使学生掌握成就动机高的学生的想法、谈话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特点。由于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应设置与其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榜样。

  3.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其特点是在从事学习活动或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伴随有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这是一种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部动机。布鲁纳所重视的学习动机,就是指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以下几点是很重要的。

  (1)以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某一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引起他们进一步探讨的认知需要。

  (2)使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学习活动。在参与活动时,学生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体会到一种受到尊重的满足感。角色的要求又促进了其对学习意义的认识,从而增强了学习动机。

  (3)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兴趣小组在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上常常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时,将该生对其他活动的积极性迁移到学习活动中。例如,苏联的莫洛佐娃在一个六年级班上,利用男生们想做海员又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况,组织有关的主题活动。在海军活动的游戏中,要求孩子们学习各种有关的知识(历史、地理、航海、摄影、制模以及音乐等),大大地促进了学习需要和认识兴趣。这是培养后进生学习动机的重要经验。

 

 5.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面对成功或满意的结果时,做稳定的内部的归因;引导经常失败的学生做不稳定的、内部的、可控制的归因。归因倾向是后天形成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培养。教师可以采取如下的帮助措施:

  (1)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为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2)制定出具体的行动以帮助他们达到目标,使他们成为自己控制自己,而不是受别人控制的人,而且要改变他们的归因倾向,让他们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使他们明白,只要付出努力便会成功的道理。

  (3)教学生学会何时完成他们的计划,并对学生的每一...

2017年中学教师教育知识与能力考情分析

 

  “2017年中学教师教育知识与能力考情分析”一文由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栏目分享,更多信息,欢迎广大考生前来阅读!

  一、考试目标

  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情分析

  2017年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统考将在11月份举行。分析历年考试真题可知,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题型和形式基本保持不变,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50分钟。报告分数120分,折合分70分及格(卷面分数要确保达到96分以上考试就没问题)。考试模块包括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德育、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现总结分析历年真题,把握其命题规律、知识点考查形式、考查知识点分布等特点,帮助考生从整体上明确考试方向,促进考生从整体上把握各部分内容。

  1.试卷结构及题型分布

1.jpg

  2.历年真题各模块分值情况

2.jpg

  从历年真题分析,选择题在每块知识点的分布一般规律如下: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在每年考试中基本上出5—7个选择题,课程与教学一般出3个左右,中学生学习心理的选择题一般出3—5个,中学生发展心理一般出2—3个,中学德育2—3个,心理辅导一般1—2个,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的选择题一般出1—2个。简答题一般出现在中学课程、中学德育、心理、班级管理等部分。辨析题一般喜欢在教育基础知识、中学教学、学习心理等部分出题。材料分析题一般教育学出一道,心理学出一道,教育学一般在教学或德育这两部分出题,出题一般都是考教学原则或方法,德育原则或方法,而且近两年出题倾向于一个材料中体现一个原则或方法,而第二问一般就是回答原则或者是方法的要求。心理学一般在学习心理中出题。

  3.备考策略

  中学教学知识与能力的考题相对小学科目二出题上比较中规中矩,16年来在材料分析题上稍微更加灵活。针对每块内容相应提出些备考策略: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