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莎菲女士日记栏目,提供与莎菲女士日记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周记是我们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会要求我们写周记。通过写周记我们可以有效地纠正自己更好地探索人生。想看一篇好文章吗小编推荐您去看“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下内容仅供参考请对其真实性进行验证!
这两天在陈老师的鼎力推荐下,我反复细读了中国近现代著名作家丁玲的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感喟良多,遂为小文一篇,略谈个人所感。
一、风谲云诡的大时代与苦闷彷徨的女性
该小说写于1927年,是以当时北京城数个男女青年的感情生活为线索的。1927年对于丁玲并不平凡,一方面国军北伐节节胜利,而另一方面宁汉两国府先后发动“反革命事变”致使“大革命失败”,五四以来的进步知识阶层不断分化,革命热情旋即转入低谷。作为具有进步倾向的年轻丁玲自然对时局颇为不满,但又无处诉说,处于一种郁闷焦灼的境地。而因迫于囊中羞涩的窘境,丁玲不得不靠发表自己的作品维持全家的生计,这使其作品中又浸染了其个人的怅惘彷徨。纵观五四之后的中国女性,虽在身心上均已得到解放,但这种解放并不彻底,加之时局的动荡与进步保守的消长,使她们处于一种旧体系将破未破、新制度将立未立的午夜与黎明之间,纠结、躁动的思绪油然而生。
二、作为新时期女性解放代表的莎菲女士
可以说全书中莎菲女士被打上了丁玲个人经历的深深烙印(毋宁说其是丁玲现实生活的写照)。与小说的情节极为相似,丁玲当时已陷入与冯雪峰及胡也频的三角恋中,加之其胞弟的去世,其虽作为当时的进步女青年深受新思潮的影响,但生活的压力与情感的纠葛使她无所适从,在人生的漩涡中挣扎。莎菲女士大抵也如此,面对老实懦弱的苇弟与帅气而浪荡的凌吉士,任性的她敢说敢为,但对于人性的叵测幽暗,独卧病榻的她又如大浪中的风帆反复变化,以至于最终在痛苦中决定南下。她既没有俄国作家笔下零余人的无知,也没有娜拉出走的果断决绝,有的是传统中国女性在新时代投射下来的多重面向,类似却又不同于黛玉葬花般的病态美,女性解放的波澜在其心中萌动,连茅盾对此都极为赞赏,认为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绝叫者”、“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三、其他人物——苇弟、凌吉士与蕴姊等
对于小说中某些人物如毓芳、云霖、剑如等,因其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笔者恕不赘述。而如上所述,苇弟、凌吉士与蕴姊恰是现实中胡也频、冯雪峰与丁玲胞弟的投影。蕴姊是莎菲女士的闺蜜知己,她的离世对同处病中的莎菲女士来说不啻为一记重击,使无所倚赖的莎菲女士心中更平添了几分兔死狐悲的沧凉感,由此烘托出全书悲观压抑的氛围。苇弟老实、纯真、懦弱又无主见,虽痴情于莎菲女士却因不解风情又为莎菲女士所不屑。凌吉士英俊、洒脱却又放荡、功利且老于世故,莎菲女士倾心于他且百般接近、多次几欲表白示爱,但当他伪善的画皮被掀开、露出卑鄙恶心的狰狞丑态(即书中所称的低俗、轻浮、浅薄、卑微的魂灵)后,莎菲女士又深深陷入鄙夷与绝望中,理智与情感欲望在她心中起伏交织,使本已烦躁的莎菲女士更显踟蹰无依、身心俱惫,小说在此戛然而止恰到好处,留给读者无尽的思索与想象。
四、散文式日记体与第一人称的巧妙运用
该小说另一大特色是作者借鉴了歌德与鲁迅等前辈的娴熟技...
一个人最大的成就,是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一个人的一生要没有遗憾的话,无疑是语尽心中话,记下情中情。在我看来,莎菲女士就是这样的,她是成功的,她值得敬重。对她,我不会怜悯同情,因为她,不需要。从她内心的独白,便明白她是早已看透了看中看,情中情,爱中爱的。
一个伟大的女士,在生命的最后,在病痛的折磨下,能动笔写下她的所想所思,和我们分享她的痛苦,理解对生活、对爱、对人与人的感悟,是何等的勇气。
我一直喜欢简简单单的生活,清清白白做人,向往着那个与我清清楚楚的他,能够理解我,甚至于包容我的幼稚与无理。我亦明白,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寻自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不易,找一个真真爱惜自己的人很难。但我不愿改变,我依然坚持追求纯粹。
我欣赏莎菲女士的善良,她说她挥霍了她的生命,但所幸,她浪费的也仅仅只是自己的而已。她并没有把她的痛苦,她的纠结强加在别人的头上,只有真正善良的人才会如此!
我亦佩服她面对死亡的那份坦然与安静。寻一方安静之所,一处美丽风景,在无人认识的地方,浪费生命的余利“悄悄的活下来,悄悄的死去……”我看到的不是可怜,而是一份不想扰乱她人,静静离开的坦然。
这两天在陈老师的鼎力推荐下,我反复细读了中国近现代著名作家丁玲的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感喟良多,遂为小文一篇,略谈个人所感。
一、风谲云诡的大时代与苦闷彷徨的女性
该小说写于1927年,是以当时北京城数个男女青年的感情生活为线索的。1927年对于丁玲并不平凡,一方面国军北伐节节胜利,而另一方面宁汉两国府先后发动“反革命事变”致使“大革命失败”,五四以来的进步知识阶层不断分化,革命热情旋即转入低谷。作为具有进步倾向的年轻丁玲自然对时局颇为不满,但又无处诉说,处于一种郁闷焦灼的境地。而因迫于囊中羞涩的窘境,丁玲不得不靠发表自己的作品维持全家的生计,这使其作品中又浸染了其个人的怅惘彷徨。纵观五四之后的中国女性,虽在身心上均已得到解放,但这种解放并不彻底,加之时局的动荡与进步保守的消长,使她们处于一种旧体系将破未破、新制度将立未立的午夜与黎明之间,纠结、躁动的思绪油然而生。
二、作为新时期女性解放代表的莎菲女士
可以说全书中莎菲女士被打上了丁玲个人经历的深深烙印(毋宁说其是丁玲现实生活的写照)。与小说的情节极为相似,丁玲当时已陷入与冯雪峰及胡也频的三角恋中,加之其胞弟的去世,其虽作为当时的进步女青年深受新思潮的影响,但生活的压力与情感的纠葛使她无所适从,在人生的漩涡中挣扎。莎菲女士大抵也如此,面对老实懦弱的苇弟与帅气而浪荡的凌吉士,任性的她敢说敢为,但对于人性的叵测幽暗,独卧病榻的她又如大浪中的风帆反复变化,以至于最终在痛苦中决定南下。她既没有俄国作家笔下零余人的无知,也没有娜拉出走的果断决绝,有的是传统中国女性在新时代投射下来的多重面向,类似却又不同于黛玉葬花般的病态美,女性解放的波澜在其心中萌动,连茅盾对此都极为赞赏,认为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绝叫者”、“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三、其他人物——苇弟、凌吉士与蕴姊等
对于小说中某些人物如毓芳、云霖、...
莎菲女士日记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