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赏析范文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赏析范文栏目,提供与赏析范文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姜夔《淡黄柳》赏析范文

09-20

 

  古代诗歌鉴赏一直都是广大学子的得分难题,那么诗歌鉴赏有什么答题技巧呢?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姜夔《淡黄柳》赏析范文,仅供参考。

  姜夔《淡黄柳》赏析范文

  淡黄柳 姜夔

  (原序)居合肥南城赤栏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①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阙,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②,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③,怕梨花落尽成秋色④。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释】①江左: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在今江苏省一带。②岑寂:安静。③小桥宅:合肥恋人之宅。④“怕梨花”句:李贺诗有“梨花落尽成秋苑”句。

  【作者介绍】姜夔(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曾仕宦,靠卖字及朋友周济为生。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著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诗说》,词有《白石道人歌曲》传世,《全宋词》存词八十余首。宋光宗赵惇绍熙二年(1191),姜夔寄居合肥,这首词就是这年春天在合肥写的。如小序所说,作者写这首词的目的是“以纾客怀”,可是,通篇都是写景,作者寄居异乡的惆怅,伤时感世的愁绪,尽在不言之中。

  【赏析】上片首二句先写“巷陌凄凉”。作者写作这首词的历史时期,合肥离南宋的边防线不是太远,是所谓“边城”。“空城”写出城内萧条冷落;“晓角”增添了气氛的悲凉。“马上单衣寒恻恻”,写“巷陌”中的人物,也就是作者自己在异乡边地的感受。“看尽”两句又转入写景,眼前的柳色“鹅黄嫩绿”,和江南十分相似,“都是江南旧相识”,流露出淡淡的思乡情绪。

  过片“正岑寂”三字,承上启下,由柳色想到江南的故乡,但这里毕竟不是故乡,如“小序”所说,“与江左异”,因此才有“岑寂”之感。“正”字引出下文,转写寒食时节。“强携酒”句的“强”字,写出满怀愁绪,本来已无心访人饮酒,但适逢佳节,只好“强携酒,小桥宅”,去找情侣过节,无非是敷衍应景。“怕”字又一转,写作者对春天的留恋,本来无心赏春,而当“梨花落尽”时,眼前会“尽成秋色”,那是会更添惆怅的。结尾三句,紧承上句,叙写“春”将逝去,当“燕燕飞来”之时,就只有一池绿水了。惋惜春光逝去,在写春景中反映边城的凄凉,作者意在排解愁绪,实际上却不自觉地流露出无限烦恼,家国隐恨。

  全词意境凄清冷隽,造句朴素自然,用语清新质朴,绝无矫柔造作的痕迹。本词以写景为主,情在景中。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词的“境界”时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姜夔这首《淡黄柳》是“有我之境”。在柳色春景的描写中,作者的万般愁绪,无限哀怨之情,也就巧妙自然,不着痕迹地表现出来。


...

《剑门道中遇微雨》赏析范文

 

  古代诗歌鉴赏一直都是广大学子的得分难题,那么诗歌鉴赏有什么答题技巧呢?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剑门道中遇微雨》赏析范文,仅供参考。

  《剑门道中遇微雨》赏析范文

  剑门①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②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③。此身合④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释】①:剑门--关名,在四川省剑阁县北。②:征尘--旅途上的灰尘。③:消魂--心神暗淡、感伤。④:合--应该。

  【赏析】剑门关是川北交通要道。当年,陆游奉调从陕南到成都去任新职,路径此地,吟成这首记行小诗。诗人骑着毛驴,风尘仆仆,远道而来。他一路前行,一路饮洒,倒也潇洒自在。只是早行夜宿,衣不电动暇洗,满身的尘埃和洒迹,未免不太雅观。今日踏上剑阁古道,阴云密布,细寸蒙蒙,他稳坐驴背,崎崎岖岖,迤迤逦逦,左顾右盼之中,不时吟哦几句,渐渐地,剑门关已经已经身后,行入剑南来了。

  这一番情调,够别致、够浪漫的吧?所以他不禁要自问该不该算个诗人了。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因为:自古诗人多饮洒,李白斗洒诗百篇,杜甫洒量不在李白之下。现在,满襟衣的洒痕,正说明自己与“诗仙”、“诗圣”同一嗜好。骑驴,也是诗人的雅兴,李贺骑驴带小童出外寻诗,不是众所周知的佳话吗?而今自己“细雨骑驴”入得剑门关来。这样,以诗人自命,真可谓名副其实了。但何以又“无处不消魂”枣默然神伤呢?这就涉及陆游的一贯追求和当时处境了。他生于金兵入侵的南宋初年,自幼志在恢复中原,写诗只是他抒写怀抱的一种方式。然而报国无门,年近半百才得以奔赴陕西前线,过上一段“铁马秋风”的军旅生活,现在又要去后方充任闲职,重做纸上谈兵的诗人了。这叫人怎么能甘心呢!

  所以,“此身全是诗人未?”并非这位爱国志士的欣然自得,而是他无可奈何的自嘲、自叹。试想,如果不是故作诙谐,谁会把骑驴饮酒认真看作诗人的标志?亲爱的读者,请透过诗人幽默、潇洒的语调,去触摸、古籍他那颗苦痛心灵的震颤吧!


...

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赏析范文

 

  古代诗歌鉴赏一直都是广大学子的得分难题,那么诗歌鉴赏有什么答题技巧呢?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赏析范文,仅供参考。

  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赏析范文

  生查子·独游西岩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

  【赏析】在古代游纪体诗词中,以“独游”为内容的十分鲜见。“独游”,顾名思义,就是孤孤单单没有人为伴的游历,同时心情又很郁闷,很显然,作者辛弃疾此时就属这一类。淳熙八年(1181)冬,他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纪游之作。

  开头“青山”两句,写出了词人对青山的一片痴情。他似乎想把巍然独立的青山招到近旁,可青山却无动于衷,于是便发出善意的埋怨:青山啊,你那么高傲,有谁会喜欢你呢?“偃蹇”,有高耸、傲慢之意。青山屹立不移,不随人俯仰,这或许就是词人想象中的高人逸士的性格吧!苏轼诗云:“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越州张中舍寿乐堂》)。看来,巍巍青山绝不同于热衷功名利禄的市侩之辈。在辛弃疾的笔下,青山也总是被写得气象不凡、通达人情的。比如他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虞美人》)。“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作者同青山之间,“情与貌,略相似”,真可谓彼此仰慕,心心相印了。

  “岁晚”两句写貌似傲岸的青山对词人充满了情意。岁暮寒冬,青山劝词人到山中溪边来住,相互为伴,以御寒风。可见,作者“独游西岩”是在冬天。但更深一层揣摩,似乎应该把自然界的寒,理解为政治上的失意。作者正是在恶劣的政治气候逼迫下,闲居山野,得到青山深切关怀的。

  下片着重写山中明月,既承接上片“劝我溪边住”,又另辟新的境界,展示明月与词人的情谊。“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人在山中,见不到地平线上升起的皓月;当月露山头,已是高悬中天了。这两句写出了山中望月的特点。那一轮素月,是悄悄爬上山头,关切地探望可敬的词人呢,还是高高地亮起一盏天灯,遍洒银辉,和青山、溪水一起形成一种令人沉醉的意境,给词人带来不尽的遐想?

  结尾两句,由抬头望空中明月到低头见溪中月影,好似明月由“天高处”进入溪水中来了。词人形影相吊,住在山中溪畔,唯有流水中浮动着的月影相陪,这是多么难得的伴侣,多么难得的友情!“夜夜”句还表明,这次游山逗留了不止一日。明月不仅有形有影,而且有意有情,你看它默默地听着词人读《离骚》呢。从明月由“来”到“去”,说明词人深夜未眠,足见其忧愤之至。

  这首词语言简洁,内容深刻含蓄。初读全词,似乎作者寄情山水,与青山明月相交游,心情轻松愉快。细加品味则不然。词中描写的是: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词人孑然一身居于山中溪畔,长夜无眠,独咏《离骚》。这是一幅多么凄清、幽独而又含有晶莹色泽的图画!这图画中的主人公,不正是有志难申、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作者形象吗?词中的青山和明月,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的偏见,高尚、正直而又纯洁。当作者罢官之际,被“...

汪莘《次潘别驾韵》赏析范文

 

  古代诗歌鉴赏一直都是广大学子的得分难题,那么诗歌鉴赏有什么答题技巧呢?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汪莘《次潘别驾韵》赏析范文,仅供参考。

  汪莘《次潘别驾韵》赏析范文

  野店溪桥柳色新,千愁万恨为何人。

  殷勤织就黄金缕,带雨笼烟过一春。

  【作者介绍】汪莘(1155~1227) 南宋诗人。字叔耕,号柳塘。休宁(今属安徽)人。隐居黄山,研究《周易》,旁及释、老。宋宁宗嘉定年间,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天变、人事、民穷、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师布阵的方法,没有得到答复。徐谊知建康时,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能成功。晚年筑室柳溪,自号方壶居士。

  汪莘关心国事。在《击鼓行》中,他描写击鼓之声彻天动地,"豺狼闻之脑门裂,狐鼠粉碎臭满穴",表示了与恶势力斗争的愿望;在《游甘露寺》中写道"闻道昔时兵可用,未知今日意如何。伤心南渡英雄尽,屈指中原岁月疏",对南宋当权者养兵不用、不图收复失地作了严厉的批评。汪莘的诗学李白,如《群玉堂即事》起四句:"蓬莱道山到者稀,忽随飙驾同来归。天横阆野望不尽,地绝瀛海如无依",想象丰富,然而才力有所不及,往往落卢仝窠臼。他的诗风格多样,也不乏清新之作。如"好剪吴淞半江水,袖归三十六峰前"(《三月十九日过松江二绝》);"怪得湖边天色好,小舟争载夕阳归"(《晚晴即事》),喜借用前人成句或诗境而又能自出机杼,自然熨贴。

  汪莘也善写词,自序中说他喜爱苏轼、朱敦儒、辛弃疾的词。《四库全书总目》认为他"所作稍近粗豪"。其作品有《方壶存稿》 9卷,有明汪璨等刻本;又有《方壶集》4卷,有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赏析】此处的“黄金缕”就是“柳枝”的意思。写出了初春时节,美丽的新柳无人欣赏的落寞。

  诗中拟人手法的妙用:自己与友人离去的浓重的愁恨和悲凉(千愁万恨、雨、烟)巧妙的借用绞缠无绪的柳丝表现出来。既没有分别的场景描写,也没有作者个人身影的出现,却把浓重的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赏析范文

 

  古代诗歌鉴赏一直都是广大学子的得分难题,那么诗歌鉴赏有什么答题技巧呢?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赏析范文,仅供参考。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赏析范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作者简介】刘长卿(约公元709—780年)字文房,河间(今天的河北省河间县)人。唐代诗人。青少年读书于嵩阳,天宝中进士及第。肃宗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尉,因事贬潘州南巴尉。上元东游吴越。代宗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任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贪赃,贬为睦州司马。德宗朝任随州刺史,叛军李希烈攻随州,弃城出走,复游吴越,终于贞元六年之前。作品集为《刘随州诗集》。其诗气韵流畅,意境幽深,婉而多讽,以五言擅长,自诩为“五言长城”。其流传于世的诗中,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最为有名。

  【注释】宿——过夜,夜里睡觉。芙蓉山——山名,在今天的山东省临沂县南,山下有芙蓉湖。主人——指留宿诗人的人家。暮——傍晚,天色将要暗的时候。苍山——山名。在今天的山东省临沂县东近百里。白屋——这里是指茅草屋,很简陋的房屋。柴门——用树枝和柴禾编制的简陋的门。后用来比喻穷苦人家。犬吠——狗叫。吠,狗叫。

  【译文】夜暮降临,连绵的山峦在苍茫的夜色中变得更加深远。天气寒冷,使这所简陋的茅屋显得更加清贫。半夜里一阵犬吠声把我惊醒,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

《碧玉箫》赏析范文

09-20

 

  古代诗歌鉴赏一直都是广大学子的得分难题,那么诗歌鉴赏有什么答题技巧呢?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碧玉箫》赏析范文,仅供参考。

  《碧玉箫》赏析范文

  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

  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译文】秋天的景色美得可以入诗入画,漫山遍野,山涧溪水中所见都是火红的枫叶。松林中的小路偏僻又宁静,十分适合归隐,大地一片金灿灿的菊花,我还可以在此建一小屋,筑上竹篱,让菊花盘绕开放。我想象在这里的生活:空闲时,正要端起光洁的酒杯斟满家常酒开怀畅饮,会有纯朴的老百姓前来劝酒。官场上,官职达到最高了又有什么益处呢?我决定归隐,学习陶渊明归隐田园,躬身自食,以醉解忧。

  【作者介绍】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一作一斋)、己斋叟。汉族,大都人(今河北安国),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0年前后),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赏析】这是一首抒写隐逸之情的小令,情景交融,颇具诗意。前四句集中写秋天的景色。

  “秋景堪题”,是总写,是对秋景概括地赞美:秋天的景色真美、真迷人啊,它简直可以入诗入画呢!这一句虽然没有向人们具体展示秋景的美丽,但却起到一种勾起人们欣赏秋景欲念的作用,所以并不是闲笔。以下三句,各自以绚丽的色彩展开对秋景的描绘。

  “红叶满山溪”,这是一个色彩鲜明的远景镜头,意境开阔,引人入胜。秋天来了,千山万壑到处是一片片殷红的颜色,经霜的树叶胜似二月的春花,正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金秋时节,正是秋天独有的景观。一个“满”字给人增添无限寥廓的感觉。

  “松径偏宜”,这是一个中景。面对“红叶满山溪”这样迷人的景观,如果只能远眺,不能近看,岂不令人望景兴叹!仔细搜寻,果然有“曲径通幽”,近处正有一条方便的弯曲小径,青松掩映,盘桓而上,直达山巅。“松径偏宜”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意。青翠的松柏与满山的红叶形成色彩对比,加深了人们的视觉印象。

  “黄菊绕东篱”,写身边景物,是近景。盛开的黄花环绕着简陋的竹篱,一派农家氛围,一派田园风光。陶渊明《饮酒之五》有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用其中的一句,只换了两个字,是为了韵脚上的需要,也是为了在色彩上与上二句形成统一和对比。远处的红叶,近处的黄菊,通过青翠的松径联结成一个立体的完整画面,层次清晰,色彩绚烂,和谐宁谊,秋意盎然。

  但是,如果仅止于此,读者所看到的不过是一幅描写秋景的静物画。显然,这没有完成作者“诗言志”的命意。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词家多以景寓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秋景是为了抒写其超脱、隐逸的情志。因此,接下来作者写道:“正清樽斟泼酷,有白衣劝酒杯。”对于这一句,既可理解为作者直抒胸臆的议论、述怀:秋景佳酿,正是举杯畅饮的好时机。又可视为画中...

《满庭芳》赏析范文

09-20

 

  古代诗歌鉴赏一直都是广大学子的得分难题,那么诗歌鉴赏有什么答题技巧呢?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满庭芳》赏析范文,仅供参考。

  《满庭芳》赏析范文

  满庭芳 苏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chuāng用棒撞击物体),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发配黄州时的作品。当时,苏轼的许多朋友或怕株连,或避嫌疑,纷纷疏远了他,使他备感世态炎凉。然而,他的同乡陈慥却蔑视世俗,仍与其过从甚密,五年中竟七次来访。元丰六年(1083年)五月,“弃官黄州三十三年”的王长官因送陈慥到荆南某地访东坡,得以与东坡会晤,此作乃得以诞生。词的上半阕主要是刻画王长官的高洁人品,下半阕则描绘会见王长官时的环境、气氛,以及东坡当时的思绪和情态。

  上阕全就王长官其人而发,描绘了一个饱经沧桑、令人神往的高士形象。前三句“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一开篇就语出惊人不同凡响,在将长江拟人化的同时,以比拟的方式将王长官高洁的人品与长江共论,予以高度评价。“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二句喻其人品格之高,通过“苍桧”的形象比喻,其人傲干奇节,风骨凛然如见。王长官当时居住黄陂,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故词云“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后四字以竹松比喻托衬他的正直耿介。“江南岸”三句是说倘非王先生送陈慥来黄州,恐终不得见面。语中既有词人的自谦,也饱含作者对于王先生人品的仰慕之情。

  过片到“相对残釭”句写三人会饮。“摐摐”二字拟(雨)声,其韵铿然,有风雨骤至之感。“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几句,既写当日气候景色,又通过自然景象的不凡,暗示作者与贵客的遇合之脱俗。“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充满了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情。“居士先生老矣”,是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真梦里,相对残缸”,写主客通霄达旦相饮欢谈,彼此情投意合。末三句写天明分手,船鼓催发,主客双方话未尽,情未尽,满怀惜别之意。

  全词“健句入词,更奇峰特出”,“不事雕凿,字字苍寒(郑之焯《手批东坡府府》),语言干净简练之极,而内容,含义隐括极多,熔叙事,写人、状景、抒情子一炉,既写一方奇人之品格,又抒旷达豪放之情感,实远出于一般描写离合情怀的诗词之上。词中凛然如苍桧的王先生这一形象,可谓东坡理想人格追求的绝妙写照。


...

《裴给事宅白牡丹》赏析范文

 

  古代诗歌鉴赏一直都是广大学子的得分难题,那么诗歌鉴赏有什么答题技巧呢?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裴给事宅白牡丹》赏析范文,仅供参考。

  《裴给事宅白牡丹》赏析范文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作者介绍】裴潾(lín),生年不洋,卒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以门荫入仕,一生历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史称“以道义自处,事上尽心,尤嫉朋党,故不为权幸所知。”

  唐宪宗元和年间,裴潾任左补阙。在讨伐淮西藩镇吴元济的战争时期,朝廷任用了一批宦官到沿线驿站做馆驿使。这批宦官到任之后,却依仗皇帝威势横行不法,时常刁难欺凌四方使者,于战争形势极为不利。为此,裴潾向唐宪宗上疏谏止。裴潾的奏疏,完全不顾忌当时宦官跋扈的气焰,毫无一般朝臣邀时取媚的心理,从国家根本利益出发,铮铮直言。唐宪宗虽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却也心有所动,认为他忠心可嘉,于是超迁他为起居舍人。

  唐宪宗晚年,痴心于长生不老,对方士、丹剂十分迷信。宰相皇甫镈和金吾将军李道古等人逢迎献媚,积极推荐方士柳泌、僧人大通等为唐宪宗炼制金丹。消息传到外廷,裴潾立即挺身反对。他向唐宪宗痛陈利害,无奈唐宪宗这时已经听不进去任何不同意见,裴潾的“事上尽心”非但没有受到奖赏,反而招至“上怒”。不久,就被贬出朝廷,到偏远的湖北去做江陵令了。第二年春,唐宪宗终于“以药误不寿”,时人皆“以磷为知言”。一时的变故,反使裴潾“以道义自处”的品德为世人敬重。

  【赏析】在唐代,观赏牡丹成为富贵人家的一种习俗。据李肇《唐国史补》记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中唐诗人刘禹锡也有诗为证:“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赏牡丹》)。

  当时,牡丹价格十分昂贵,竟至“一本有直数万者”。(亦见《唐国史补》)牡丹中又以大红大紫为贵,白色牡丹不受重视。裴潾这首诗的前两句便形象而概括地写出了唐代的这种风习。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唐代京城长安有一条朱雀门大街横贯南北,将长安分为东西两半。街西属长安县,那里有许多私人名园。每到牡丹盛开季节,但见车水马龙,观者如堵,游人如云。选择“长安”、“街西”作为描写牡丹的背景,自然最为典型。作者描写牡丹花开时的盛景,只用“春残”二字点出季节,因为牡丹盛开恰在春暮。作者没有对紫牡丹的形象做任何点染,单从“豪贵”对她的态度着笔。豪贵们耽于逸乐,“无日不看花”,桃杏方尽,牡丹又开,正值暮春三月,为“惜春残”,更是对牡丹趋之若鹜。以争赏之众,衬花开之盛,“惜春残”一笔确实收到了比描写繁花似锦更好的艺术效果。

  以上使用侧面描写,着意渲染了紫牡丹的名贵。看似与题目无关,实则为后面展开对白牡丹的描写作了有力的铺垫。“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一个“别”字,引出了迥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玉盘,冷露,月白,风清,再加上寂静无人的空园,与上联描写的情景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对白牡丹的形象刻划虽只是略加点染,但显然倾注了作者满心的爱悦和同情。“玉盘”,形容盛开的白...

《金陵图》赏析范文

09-20

 

  古代诗歌鉴赏一直都是广大学子的得分难题,那么诗歌鉴赏有什么答题技巧呢?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金陵图》赏析范文,仅供参考。

  《金陵图》赏析范文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作者介绍】韦庄(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西安)人乾进士,此前曾漫游各地。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终于蜀。他的诗词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有《浣花集》。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画家是什么人,已不可考。他画的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故事,因为六代均建都于金陵。这位画家并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写出它的凄凉衰败。他在画面绘出许多老木寒云,绘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什么郁郁葱葱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产生伤感的古城。这真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组画。

  比韦庄略早些时的诗人高蟾写过一首《金陵晚望》:“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结尾两句,感慨深沉。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正在走向总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一片伤心”,在一般画家笔下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韦庄显然是读过高蟾这首《金陵晚望》的。当他看了这六幅南朝故事的彩绘之后,高蟾“一片伤心画不成”的诗句,似乎又从记忆中浮现。“真个是画不成么?”你看这六幅南朝故事,不是已把“一片伤心”画出来了吗!于是他就提起笔来,好象针对高蟾反驳道:“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为什么就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只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升平的东西,而不愿意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罢了。

  诗人在否定了“伤心画不成”的说法后,举出了一个出色的例证来:“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请看这幅《金陵图》吧,画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南朝六个小朝廷,哪一个不是昏庸无道,最后向敌人投降而结束了它们的短命历史的?这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

  将高蟾的《金陵晚望》和本篇作一比较,颇耐人寻味。一个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个反驳说,现在不是画出来了么!其实,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

《水口行舟》赏析范文

09-20

 

  古代诗歌鉴赏一直都是广大学子的得分难题,那么诗歌鉴赏有什么答题技巧呢?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水口行舟》赏析范文,仅供参考。

  《水口行舟》赏析范文

  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相关简介】1、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后徙考亭。其父朱松,进士出身,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因反对秦桧妥协而出知饶州,未至而卒。2、水口,古称闽关,福建闽江北岸的古田县水口镇,位于古田溪汇入闽江处,居水陆交通要道。

  【写作背景】南宋庆元元年韩侂胄擅权,斥“道学”为“伪学”,右丞相赵汝愚被罢职。庆元二年朱熹被削职。韩侂胄党羽沈继祖等诬告朱熹“资本四邪”等六大罪,“请加少正卯之诛”。庆元三年赵汝愚、朱熹等五十九人被列入“伪学党 ”,通缉在案。就在政局动荡、学禁最严峻的庆元三年(1197年)初,朱熹和他的学生黄千、林用中等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这首诗就是抵达水口,感时之作,因而在诗中不能不留下时代的影子。

  【诗歌翻译】昨夜,漆黑的江面上风雨交加,一叶孤舟载着披上蓑衣的诗人在风雨中飘摇,船外是满江的风雨,危机四伏,这一夜连江的风雨到底会怎么样呢?早上,诗人试着卷卷起帘子看时,两岸依然是充满生机的青山绿树。

  【诗歌鉴赏】这首诗的一、二句写出江上行船的诗人在经历一夜风雨之后的担忧之情,第三句中“试卷”一词写出了诗人带着希望但又焦虑不安的心情卷起船帘,最后一句“依旧”一词表现出诗人看到四周景色的欣喜之情。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在于以自然平淡之笔,通过客体影观的描述,寄寓着人生和事物的哲哲理,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风浪有平息之时,黑夜尽头就是黎明,而风光美好的大地是永远长存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虽身处逆境,仍能以平常心,冷眼面对现实,执着自己的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