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高考观察栏目,提供与高考观察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 2014年6月9日讯,持续两天的中国高考已经落下帷幕,而6月7日开始的巴勒斯坦高考仍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一共12门科目要在20天内考完。这也是自2007年巴勒斯坦内部分裂以来,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学生首次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巴勒斯坦联合政府教育部发言人阿布·贾穆斯说,共有8.5万学生参加了第一天考试。
考生可参加5次高考
据巴勒斯坦留学生阿卜杜拉介绍,巴勒斯坦的高考叫“Tawjihi”,类似于高中毕业考试,巴勒斯坦学生高中毕业后需参加高考才能步入自己心仪的高等学府。通过“Tawjihi”考试会取得高中毕业证书,并取得上大学的资格,考试成绩将决定考生能否上大学以及大学主修的专业。
巴勒斯坦实行12年义务教育,小学6年、中学6年。巴勒斯坦高考科目有12门,除了数学、阿拉伯语、英语、巴勒斯坦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宗教、应用科学(工业和农业)等科目外,还包括管理课程。
巴勒斯坦的学校只有上午半天课程,考试时也不例外。基本上每一门考试后,学生会休息最短半天最长两天,准备下一门科目。最后一门考试科目是应用科学,将于6月26日结束。
巴勒斯坦高考难不难?阿卜杜拉说:“高考通过率大概是50%,这就意味着一半的考生无法上大学。而且哪怕考生只有一门不及格,都将无法通过‘Tawjihi’考试,因此也无法去上大学。但每名考生最多可以参加五次高考。”
考分高的才能上好专业
阿卜杜拉说:“高一的时候会分科,学生选择科学科或文学科。高考时,科学科和文学科的部分考试科目是不一样的,考试成绩不仅决定是否能上大学,还将决定选择的大学专业和课程。成绩高的考生才有资格选择抢手的大学和专业,如法律、工程和医学等专业。考生选择大学专业也将就业率作为重要考虑。在所有的专业中,选择数学等专业的不多,因为不好就业。”
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子女的高考也是家庭中的头等大事。
考试期间,为了保证学生能安心复习,街道上车辆都会减少鸣笛,家长甚至会劝邻居们保持安静。考试当天,有条件的家长都会开车送子女去考场,如遇堵车,街上车辆会自动为考生让路。
成绩通过报纸电台公布
巴勒斯坦高考考试成绩大约在7月25日公布,在大约四个星期的等待时间里,考生们可谓如坐针毡。
阿卜杜拉介绍,放榜当天早上,教育部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及格线和通过率,在当地电视台、电台和网络上都能获得信息。同时,报纸上会公布所有学生的姓名和分数,那天的报纸会很畅销。许多人燃放烟花爆竹庆祝,有时会持续到凌晨1点。
由于会在报纸上公布所有考生的成绩,这对不及格学生的家庭而言是种羞辱,甚至有考生不堪压力轻生。2013年7月25日巴勒斯坦高考放榜当天,就有两名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自杀。跟其他阿拉伯国家相比,巴勒斯坦以学生的高学业成绩著名。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 到底有什么事情,可以短时间内调动大量社会资源,甚至不惜成本做到极致?这恐怕只有三件事情可以相提并论,那就是地震救灾、北京奥运会和高考。
作为中国第一考的高考,尽管它对于每一个人的重要性不同,但仍然牵扯着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甚至不惜代价的保证,这只能说明我们有足够的力量去协调足够的社会资源,按我们想象的方向流动。这意味着我国拥有这样的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到其他国家无法做到的事情,这便是所谓的高效。
事实上,正是惊叹于这种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今天才把话题聚焦到高考之上。这无关于各地的作文题目到底是什么,也无关于到底多少人参加了高考。我们更愿意将其作为经济领域的实验性话题进行讨论。
每当我们讨论一项经济领域的措施,或者经济生活的一个热点时,总会将社会资源本身的流动方向作为分析的依据。这个原因很简单,流动的社会资源,决定了经济生态的方方面面。比如一座城市水资源分配是否合理,很可能会影响这座城市未来房价的变化,甚至是一个茶叶蛋的价格。
路边的工地可以停工,上班族的私家车可以绕道,有关部门甚至可以针对性地研究出一套军事级的保密体系,最终的结果,就是要让孩子们在一个无限接近完美的环境中完成考试,哪怕四年之后他们仍然无法很快找到工作。
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并不是正常的状态。我们的确需要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但更愿意让它在一个常态化的环境中运行。所以,幸亏高考每年只有一次。
倘若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维护最基本的规则,路过学校要减速,不鸣笛,严格按照环保部门的要求降低施工噪音,如果我们都去好好学习,不要去想着如何作弊或者贿赂招生处处长,那么以上被调动的社会资源,便不会浪费。
可以说,我们正在用一种不公平的方式来看护我们最为真爱的公平。这听起来很矛盾,但是事实。而且此公平并非彼公平,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最为基础的事情,常态的公平就会弥漫各处,不会徒劳地消费更多的社会资源。
而市场经济最为珍贵的同样就是公平,公平地生产,公平地分配,公平地交易,我们的经济生活才能够健康高效,社会资源本身才会被更多人群所掌控和使用,并惠及每一个人的生活。
不过,说来说去,今年的高考总算是结束了。但明年的高考也进入了准备期,但愿一年又一年,高考的热度本身会逐渐降低。社会可以用更为丰富的人才育成和选才体系来促使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皇甫世俊
...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 法国《欧洲时报》日前刊文称,当诸如“高考誓师大会”、“烧香保过”、“学生撕书”、“城管劝大妈高考期间暂停广场舞”等新闻充斥报端时,你就会知道,大陆进入“高考模式”,各种情绪弥漫,紧张、压抑、煎熬与发泄。
文章称,在过去30余年中,高考尽管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方式,但“一考定终生”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如片面追求分数、人才评价标准单一、增加社会的集体焦虑等弊端,也一直是争议焦点。一张试卷检验所有考生、一个标准答案衡量对错,这无形中扼杀着中国孩子的想象力。
分析称,今年以来,局面有所改观,一些地区及高校开始种种探索,以求打破目前唯分数而论的录取模式。浙江、广东等地区的高校,录取考生时不仅看高考成绩,还要结合学校面试或笔试成绩、高中平时成绩对考生进行评定。
这些探索和尝试增加了学生和高校双方的选择权,有助于那些综合素质良好、具备一定特长,考试成绩却不够突出的学生脱颖而出。过去,择优录取指的无非是分数第一,而现在,这个“优”具有了更多元化的涵义。机会多了,标准不唯一了,也有利于整个社会以更加平和、轻松的心态来对待高考。
只不过,外界担忧,在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之下,如果缺乏监督,缺乏完善的制度设计,这些看起来选贤与能的新政,只怕沦为新一轮“拼爹”的战场,甚至反而更利于隐蔽的寻租活动。到那时,改变中的高考仍逃不出“形式上的公平”魔咒。
文章认为,高考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枢纽,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高考改革之外,基础教育如何推动素质教育,尤其是如何在教学条件落后的地区推动素质教育;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培养方式、办学思路如何最大化激发学生潜能?如果脱离了整个中国的教育体系,只单纯着眼于高考改革,从高考一路拼杀过来的年轻一代,依旧会堕落在当下大学舒适的安乐窝里。
文章指出,教育改革的链条上一环扣一环,对应的正是一个孩子的一个阶段扣下一个阶段。每年高考也就两三天时间,但教育改革的弦应时时绷紧。
高考观察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