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2012高考历史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2012高考历史栏目,提供与2012高考历史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2012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古代中国

06-03

标签: 中国 高考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和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实验省区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选考的模块和专题。
必考内容
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2)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2012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近代世界、近代中国

06-03

标签: 中国 高考

 近 代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5.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4)新民主主义革命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012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历史上重大改革

06-03

标签: 改革 高考

 选考内容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
1.梭伦改革
2.商鞅变法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王安石变法
5.欧洲的宗教改革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7.俄国农奴制改革
8.明治维新
9.戊戌变法
选考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
(1)洛克
(2)卢梭
2.17世纪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
(1)大抗议书
(2)内战
3.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1)《独立宣言》
(2)《人权宣言》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1)法国大革命
(2)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5.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1)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2)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3)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6.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1)宪章运动
(2)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选考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3) "非战公约"
(4)国际联盟
3.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2)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3)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4)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2)中东战争
(3)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4)海湾战争
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

2012高考历史考试大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06-03

标签: 高考

 

选考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秦始皇
(2)唐太宗
(3)康熙帝
2.东西方的先哲
(1)孔子
(2)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1)克伦威尔
(2)华盛顿
(3)拿破仑
4. "亚洲觉醒"的先驱
(1)孙中山
(2)甘地
(3)凯末尔
5.无产阶级革命家
(1)马克思、恩格斯
(2)列宁
(3)毛泽东、邓小平
6.杰出的科学家
(1)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2)牛顿、爱因斯坦
选考五 探索历史的奥秘
1.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2.人类起源之谜


3.二里头文化
4.三星堆遗址
5.米诺斯宫殿遗址
6.玛雅文明
7.大津巴布韦遗址
选考六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1) "世界遗产公约"
(2)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2.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1)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2)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
3.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产
(1)希腊雅典卫城的巴特农神庙
(2)奥林匹克遗址群
(3)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4.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1)佛罗伦萨
(2)圣彼得大教堂
5.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
(1)秦始皇陵兵马俑
(2)万里长城
(3)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4)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5)昆曲
6.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
(1)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2)奥斯威辛集中营
 ...

重要知识点:2012高考历史十二

05-22

标签: 高考

  2012年高考历史复习要点

  专题五 我国民族关系

  一、古代的民族关系

  1、统一多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1)、中华民族的起源: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炎黄部落的融合,华夏族的产生。

  (2)、多民族融合的开始: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他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标志着我国多民族国家已初步建立。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实现了对西域、西南以及华南两广的统治,既大扩大了疆域,又有效地开发了边疆。

  (5)、多民族的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迁徙,各民族联合斗争以及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民族融合加强。

  (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隋唐高度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上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借助自己的政权力量,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相互学习,逐步缩小了与汉族的差距,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作了准备。

  (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了周边少数民族问题,特别是在清朝,粉碎了少数民族贵族与西方侵华势力分裂国家的阴谋,同时采取得力措施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和中央集权,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式巩固下来。

  2、古代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历史上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出来,自先秦到明清,这两种形态交替或并存,一直贯穿于民族关系的始终。

  (1)、战争形态:①、民族掠夺战争:通过战争掠夺物资,是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游牧或狞猎民族的一般特点,如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②、民族征服战争:如1125年金灭辽、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灭西夏、吐蕃等;③、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如清初平定噶尔丹的叛乱和回部贵族叛乱;④、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如内迁的“五胡”反抗西晋残酷统治与压迫的起义;⑤国内民族抵御外国异族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如明朝的抗倭战争、清朝的雅克萨战争。

  (2)、和平形态:①、和亲:其实质是政治联姻,汉唐王朝与游牧君主的和亲在历史上影响最大:汉高祖、汉武帝(细君公主入乌孙)、汉元帝、唐太宗、唐中宗、唐德宗;对于多数和亲来说,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民族同化等;②、通贡:是一种由官方控制的民族间的经济贸易,如唐朝时,黑水靺鞨向唐纳贡;两宋向辽夏金纳岁币等;③、互市:这是民族间贸易的主要形式,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如北宋与辽、明朝与鞑靼等;④、会盟:民族国家双方以缔结条约的方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如唐蕃会盟、1005年和宋辽澶渊之盟等;⑤、归附和臣服:如南匈奴归附东汉、南宋向金称臣、漠南漠西漠北臣服清朝;⑥、设机构进行有效管辖:如秦朝设三郡管越族、两汉设西域都护管西域、唐朝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设元设澎湖巡检司管台湾及澎湖列岛等、清设驻藏大臣,设将军辖区;⑦、册封:唐玄宗册封...

重要知识点:2012高考历史十

05-22

标签: 高考

  2012年高考历史复习之古代史上关于农业的史实

  1、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

  ①、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经种植,西周时已种植了后世的大部份农作物。

  ②、西汉:张骞通西域,开辟发丝绸之路,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传入中原地区。、③、唐朝:吐蕃种植青稞、小麦等,蔬菜种子传入西藏。

  ④、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广到江北。

  ⑤、明朝中后期:美洲的玉米、甘薯、烟草等传入中国,玉米和甘薯在清朝不断推广种植。

  2、兴修水利

  ①、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②、春秋战国:用桔槔灌溉农田;楚修芍陂;秦修都江堰、郑国渠,成都平原、关中平原得发开发;③、魏晋南北朝:曹魏的马钧改进翻车。④、隋唐: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职管理水利事业,发明筒车,江南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3、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①、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②、战国:秦国商鞅变法时奖励耕战,生产粮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禁止弃农经商;③、魏晋南北朝:一些统治者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从而使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④、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和拥有一定土地,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⑤、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⑥、明清:统治者在一定阶段和一定程度上注意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如康熙的“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四、近代史上与“三农”有关的政策

  1、《天朝田亩制度》:土地分配:不论男女,按年龄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目的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四有两无”的理想社会。

  2、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核定全国地价,征收地租税,逐步向地主购买土地,实现土地国有。

  3、中共的土地政策

  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主要内容:(略)。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联合、限制、消灭、保护、变、土地所有制形式:农民阶级的土地私有制

  ②、抗日战争时期:政策:“双减双交”。

  ③、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

重要知识点:2012高考历史九

05-22

标签: 高考

 2012年高考历史复习要点

  二、赋税制度、经济重心南移和重农抑商政策

  1、赋税制度:

  (1)、演变过程:

  ①、夏商周时期:实行贡赋制度(雏形) ②、春秋后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最早的赋税制度的开始,也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的实行意味着封建的生产方式的出现) ③、西汉:编户齐民。 ④、北魏:受田农民要向政府纳绢、调,还要服徭役、兵役。 ⑤、唐朝前期:租庸调制。⑥、唐朝后期:两税法。 ⑦、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⑧、明朝中后期:一条鞭法。 ⑨、清朝:摊丁入亩(地丁银)。 ⑩、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取消农业税。

  (2)、演变趋势或规律: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转变成以田亩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最后完全取消人头税,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越来越松驰。 ②、地租形式由以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为主的形式过渡(两税法的实行),由实物地租为主逐渐趋向货币地租为主,以一条鞭法的实行为标志,这说明封建社会就断发展,是后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④、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发展为可以纳绢代役,以租庸调制为标志。⑤、税种由繁多趋向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⑥商品税逐渐加重。

  (3)、评价: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逐步松驰,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税制的变化是为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

  (4)、实质:历代封建王朝不时地调整改革赋税制度,实质上是为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繁多齐全,一是奴役人民的需要,二是国家法制的表现。

  (5)、一句话:当前我国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第二次革命。

  2、经济重心南移

  (1)、南移过程:①、第一阶段:从远古到西晋;特点:南北经济从同步发展进而发展到北方经济迅速超过南方。关中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②、第二阶段:从西晋到隋唐五代;特点: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③、第三阶段:五代到清朝 ;特点:古代经济重心最终南移并得到不断强化。

  (2)、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①、北民南迁。带来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与工具;②、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③、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对外贸易的发展;④、政治中心的南移,使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强实力,较为重视生产发展;⑤、民族融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⑥、优越的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

  (3)、南移有明显特征:①、北民大量南迁;②、南迁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最突出;③、政治中心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3、重农抑商政策

  (1)、基本概念: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主要表现:①、统治者强调以农为本,商为末,强化本末意识;②、注意减轻赋税,防止农民大量破产;③、抑制土地兼并,稳固农业生产基础;④、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自由流动。 (3)、形成原因:①、农业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来源,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生计;②、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

重要知识点:2012高考历史八

05-22

标签: 高考

 2012年高考文综历史复习要点

  专题四 古今中外的农业和土地政策

  一、我国的土地制度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奴隶社会:井田制 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土地国有制

  (2)、封建社会: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这种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2000多年,后期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中国长期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不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C、土地国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隋唐两朝均采用)。

  (3)、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2、对土地制度变革和调整的认识 我国古代社会土地制度从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到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演变,以及对不同土地制度的调整,实际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3、土地兼并:

  (1)、表现:地主大量兼并和占有农民的土地。

  (2)、中国封建社会各阶级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A、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其措施主要是通过封建国家的权力来强行限制、禁止土地兼并。北魏至唐朝,国家掌握部份土地,实行“均田制”,保证农民获得部份土地,但并不触动贵族、官僚、地主土地,终究无法制止土地买卖和兼并;780年,唐实行“两税法”,实际上承认了贵族、官僚、地主对土地占有的合法性。

  B、农民阶级:作为被统治阶级,主要是通过农民战争来猛烈冲击地主阶级统治,以实现土地的重新分配。农民迫使新建的地主阶级政权调整统治政策,承认土地变动的现实。
...

重要知识点:2012高考历史七

05-22

标签: 高考

  2012年高考历史复习要点

  台湾问题: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时期 主要内容 名称

  三国 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军到达台湾 夷洲

  隋唐 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 流求

  元朝 在澎湖设巡检司,管理澎湖及琉球 琉球

  明朝 前期称小琉球 小琉球

  清朝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施琅打败郑军,台湾纳入清朝版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朝设台湾省;1895年,中国清朝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强占台湾及附近岛屿、澎湖列岛等。 台湾

  南京国民政府 1945年10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怀抱。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大陆解放后,形成了台湾与大陆暂时隔离的状态;1979年至今,我国政府坚持以“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为内容的祖国统一政策;坚决反对****势力和其他一切形式的分裂活动; 台湾

  2、承认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国际条约等:《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建交公报等国际文件,都阐明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3、台湾问题的由来:①、1949年,蒋介石退守台湾,海峡两岸形成对峙局面;②、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 。

  4、国家统一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1)、有利条件:①、根本保证:现在,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着提高;②、民族心理:完成国家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③、历史证据:(见上);④、国际法依据:(见上);⑤、政策保证: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理论。⑥、榜样借鉴: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与繁荣稳定。⑦、2005年,******主席连战、新民党主席宋楚瑜等在承认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访问大陆。

  (2)、不利因素:①、****势力的百般阻挠;②、美国政府对中国内政的肆意干涉;③、日本右翼势力与****势力相配合,不断制造事端,既影响中国统一,又影响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

  三、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统一问题

  1、美国内战:时间、背景、着名人物、经过、两个文件、转折战役、性质、进步作用、意义。

  2、德意志统一:时间、统一中心与人物、一个政策、三次王朝战争、进步作用、局限性。

  3、意大利统一:时间、统一中心与人物、进步作用、局限性。

  4、美国、德国维护或实现国家统一的共同时代特征:

  ①、两者都反映了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②、都面临排除外国势力的干涉;③、都采取战争方式清除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④、都完成了维护或实现统一的既定目标,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扫除了道路,使两国在19世纪末分别成为世界头号、二号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

重要知识点:2012高考历史五

05-22

标签: 高考

   2012年高考文综历史重要知识点

  5、(32分)民生问题是近代以来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摘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所拥有,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的情况已不存在;同时,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摘自齐世荣、呈于廑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三 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摘自《邓小平文选》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民生主义。(8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有哪些发展变化(9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产生这些发展变化的原因。(5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

  原因。(6分)

  (4)你从上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西方社会的民生政策和邓小平的富民措施中得出的共同结论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

(1)民生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2分),反映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2分),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民生主义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无法实现,也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2分)

  (2)发展变化:①企业所有权发生变化;

  ②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发生变化;

  ③社会福利制度发生变化(9分)

  原因:①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2分)

  ②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革以顺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2分)

  ③随着经济的发展,战后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加强。(1分)

  (3)原因:①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3分)

  ②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方式。(3分)

  (4)结论:①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必须关注民生;②民生政策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③满足国民社会生产的需要是制定民生政策的重要依据。

  (答出任意两点即给4分,有其它表述,能言之成理,持之有同样给分,但总分不超过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