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2012高考语文冲刺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2012高考语文冲刺栏目,提供与2012高考语文冲刺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2012高考语文冲刺如何备考

05-16

标签: 高考

  2012高考语文冲刺备考

  古人曰:“文章合为时而著。”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站在思维的高度,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当今的世界,要能够用辩证的发展观来看待当今世界发生的事情。所以,关注时事,运用时事分析问题,是我们高考作文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所以,高三同学们在紧张的复习生活中,也要适当的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因为关注了热点话题,所积累的材料不仅可以放在话题作文中,而且你的作文也会有较多较好的素材可以写。如果热点不在作文上有所体现,至少在语用上也会体现的,因为语用题采用的材料都是比较新的,而且是贴近生活的。关注了这些热点,心里有底,就不会慌。人教学习网的专家建议同学们,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就要练习适当地将笔触深入到当今社会中去,关心普通大众,关注国家热点,2012年高考的同学们要注重收集五月份之前的时事,因为五月份之后考题已经基本确定了,下面人教学习网的专家就告诉同学们怎样去收集和分析时事素材。

  首先,同学们要学会收集素材。在素材的来源上,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电视报道、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形式去关注时事,发现时事。但是同学们要注重获得素材的渠道要正规,不要通过小道消息等道听途说的方式,获取没有经过验证的时事素材会混淆思路,有害无利。与此同时,对于得到的各种时事素材,不仅仅是得到之后就结束了,同学们要学会对这些素材进行归纳和整理,在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给自己一个思考的空间,归纳的方法有很多,类别归类法、话题归类法等都可以使用,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其次,要对时事素材进行分析。对任何一件事情,我们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得出不同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1.从“情”与“理”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情”是事件本身蕴含的情感,“理”是我们透过事件本身思索出的哲理或道理。人类都是带有各种情感的,但与此同时,在看待事物时要用理性的一面去指导行动,否则会导致思想的偏激和行为的误区。所以,同学们在分析素材时,要从“情”与“理”共存的角度,特别是在考场答卷时,如果把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写进作文中,那很可能会直接影响考试分数。

  2.用辩证的眼光来分析问题。

  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用辩证的眼光来分析,很多的事情,从这个角度看是缺陷,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却可能是优点。例如经济危机,一方面它给我们的经济带来很多的麻烦,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危机与机遇是共存的,经济危机让全球投资者关注那些有长期增长前景的投资领域,如新能源领域。金融危机让人们更加关注能源效率的提高,因为提高能效意味着降低成本。所以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因此,面对危机,我们不能因它的危害而裹足不前,我们更应该看到,在它的危害下面所蕴藏着的发展机遇。

  3.从文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许多时事的背后,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挖掘这些文化内涵,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质。比如,眼下各种“洋节”已经对中国固有本土文化进行了强有力的冲击,年轻人把“万圣节”、“圣诞节”过得热火朝天。虽然中西文化交流是必然趋势,但文化的交融,必须在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进行,我们可以 “山寨”人家的节庆文化,但是因为信仰和文化价值的差异,简单粗暴的纯物化消费性的移植,很容易用新恶续旧俗。这只会有南橘北枳的效果,缺失的恰是西方节庆文化中的宗教信仰的内涵,缺失的是文化的美感和光泽。

2012高考语文冲刺:整理十次月考试卷 查漏补缺

05-01

 

  距离高考还有一周时间,许多准考生正在为最后冲刺做努力。这一周里,该如何复习、怎样备考,考试时又有哪些技巧和注意事项?人民网海南视窗记者采访了海南中学高三年级语文资深教师,就考生和家长关心的话题,为考生支招考前一周该怎样度过。

  整理十次月考试卷,查漏补缺

  语文是一种通过日积月累的素养才能达到一定成果并取得高分的科目,冲刺阶段可以理解性记忆和背诵一些章节,做几套模拟题,但不要实行题海战术,选择一些基础题练练手就好,同时组织一套阅读理解的答题方法。

  最后一周的复习时间里,海南中学高三年级组语文备课组组长陈芝航老师认为最重要的是十次月考试卷的整理,比较失误点,找出薄弱点。“这个是比较费工夫的,可能一路考下来有些题我总是错,总是错就要考究是不是答题思路有问题,这时候就要明白提问的是什么。”陈老师认为思考问题时应把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三个原则,避免答非所问。

  试卷上的绝大部分题目(客观题除外)对同学们来说,几乎不存在会不会、懂不懂的问题,而是答题好不好、妙不妙的问题了。所以规范答题思路很重要,指的是思维的规范,答题要有层次。比如简述题答题的4个层次,首先要摆明观点,依据文本答出论据,再对论据简单分析,最后总结。

  陈老师建议考生对于考纲规定的背诵64篇,这几日分次分批再次书写,字字落实,强化记忆,避免同音字、形近字、音近字的出现。同时,这几日可以选择自己写过的好文章或收集的美文阅读,多读多揣摩,学习范文的立意构思、行文表达技巧,开启自己的作文思维。

  充分利用考前5分钟,留出60分钟写作文

  陈老师介绍,在发下试卷到动笔期间有5分钟的缓冲时间,她建议考生应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看默写、阅读、作文材料等等,总之盯住一块,争取多余时间思考、整理。她说,第一篇阅读由于是社科类文章,科普性强且枯燥,会造成部分同学的困扰,这时可以利用考前5分钟通读一遍,如果读的感觉不好,在第二次阅读后,凭感觉去做题,不做反复的推敲。

  陈老师对语文考试中的三种题型提出了建议,她认为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诗歌鉴赏有难度,因为要求要有文字鉴赏力,她建议考生在考前梳理和看历年真题,整理诗歌鉴赏的答题模式,同时表达要运用术语,答题要结合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考虑,语言要简洁通顺。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她建议考生要整体把握作品主题,认准答题方向,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语言通畅。

  最后她提示考生应留下1个小时的时间书写作文。她说,近年来强调命题材料的审题,不同的题型审题的方法不同,即使同一种题型不同的表述审题的重心也会不同。建议至少用5至8分钟的充裕时间审题和构思,提倡列提纲,避免信口开河,坚持扣住围绕中心展开书写。据了解高分作文有三个标准:文章契合题意、语言优美、思路清晰。陈老师强调一定要审清楚“提示语”,符合题意是作文成功的基本前提。

  她认为作文尽量选择积极向上的题材,避免一些游戏的态度或调侃人生的消极态度,可以批判社会,但是应该是站在善意的角度暴露社会的黑暗面,观点不可偏激和错误,同时也要避免观点过于晦涩和情感混乱等。


 

...

2012高考语文冲刺:敏锐多思 感悟生成

05-01

 

  敏锐多思,感悟生成,就是强调考生始终能够以一种开放、健朗、明快的状态对待备考。“人”活了,“分数”在这样的状态下自然也就“活了”。一模后,考生需要重点做好以下两方面的事情。

  一、进一步增强对词语的敏感与确认

  汉语的基本单位是词语,无论基础知识的强化与巩固,还是读与写方面更有效的得分,其实都离不开对词语的敏感与确认。词构成句,局构成篇,对关键词的漠视,就会对句子形成错误的理解。对关键句的错误理解又会直接影响到对全篇的准确理解。一模之后,结合考生自我的实际状况,进一步增强对词语的敏感与确认,是高考备考的重中之重。

  如对字形的考查,许多人备考,一味以“多”,以“不断重复”取胜,其实不必完全这样。“和盘托出”中的“和”经常被误写为“合”,“和”是连同之意,是指连同盘子一起把东西端出来。比喻把真实思想或事实经过全说出来。了解了“和盘托出”的意义后,就不会再将“和”写作“合”了。只“练”不“思”,效果自然不会太好。再如“绵里藏针”一词是形容柔中有刚,而非在棉花中藏着针,因此“棉”不能代替“绵”。

  现代文阅读中亦蕴含着这样的规律。我们看下面这个语段: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杨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2011年北京卷《祁连雪》)

  有的同学将这个语段理解为:河西走廊曾经贫瘠,现在经过积极建设,成为了富饶之地。显然,这位同学忽略了文中“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这样的关键信息,对“原来”这个关键词没有形成敏感,结果错解了文意。

  增强对词语形成敏感和确认,还表现在作文中。2011年四川卷的作文题是“总有一种期待”。在这个题目中,不仅“期待”是重点,“总”也是很关键的词语。“总”,表达的含义是一直的,持续的,不间断地,有韧性的,不会轻易改变的……“期待”与“总”,对于得分而言都是重要的。我们试看一篇成功的高考的高分作文,便会发现,此位考生对“期待”与“总”的关注,是并重的。

  时尚正在招摇过市,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却在渐行渐远……

  当“火星文”夹杂“梨花体”翩跹而至,而我们的五千年文明却溃不成军时,我总有一种期待: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何时回家?

  当“偷菜热”携带“疯狂英语”袭卷神州,而我们的五千年文明却被遗落在那个蒹葭苍苍的年代时,我总有一种期待: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何时回家?

  面对数次严峻袭来的现实,作者的“期待”始终不改,这便是“总”的情怀。

  二、进一步增强对材料的占有与把控

  一模之后,我们要加强对材料的占有与把控。考生占有的材料择其要,可以高度地概括为9类:生命发现、情怀依依、精神强度、艺术之光、万物有灵、中西对比、生活温度、质疑追问、民族文化。此9类,需要考生重点加以关注。

  下面就“生活温度”这一层面,详说如下。

  2011年新课程要求写的是“中国崛起”。“中国崛起”决定了写作的“题旨”与“方向”,但是用什么样的材料去支持表达这样一个宏大的题旨,一定会直...

2012高考语文冲刺:20种新闻导语写作方法归纳

05-01

 

  “立片言以居要”,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虽说“文无定法”,但新闻导语终究有其一定的结构形式,导语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何写好导语?本文初步归纳了20种写作方法

  步骤/方法

  1.一语破的法

  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

  3.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4.化静为动法

  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5.拟人修辞法

  巧妙地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有“人情味”,给人以亲切感。

  1993年11月1日,杭州日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张下午版报纸。当天,新民晚报发了一则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嗨,下午好!’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刊。”报纸是纸,绝不会说话,作者却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声音:“嗨,下午好!”仿佛一位久违的朋友伸出双臂向你奔来,多亲切!

  6.数字对比法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法新社1982年在联合国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清楚:“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

  7.速写勾画法

  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

2012高考语文冲刺:加快阅读速度的方法

05-01

 

  很多朋友都觉得自己的阅读速度很慢,我也这么觉得,尤其当我看着满满的书架、地上的几个箱子、还有桌上的几堆书全都没有读完时,哦,对了,还有我在China-Pub下的订单马上就要送到了,又是五百块的!介绍一下我觉得比较好的加快读书速度的方法吧,不涉及太多的训练步骤,或者具体方法,这种东西网上有的是,书店也有一堆,有兴趣大家可以自己查。

  1、避免默读:这个是我认为最有效加快阅读速度的方法。人们在阅读时普遍存在默读的情况,也就是当您在读到文字时,虽然没有发出声音,也没有配合相关动作,但是在心中默念每一个字,您现在就在读文章,看看您自己就知道了。首先,我要告诉您的是,默读是可以避免的!当然至少在开始的时候,需要非常集中精力,但确实可以避免,因为我在这样做。其次是,避免默读是否会损失读书效果的问题,我不想罗列一对似是而非的“科学依据”,说了你也不信,因为我不信,我只建议您尝试一下:尽力默读,当你看到关键部分时,回到您原来的方法阅读,您看的文章不会所有的东西都值得那么认真的读吧?!我只提供这个程度的建议,至于当您习惯了以后,默读是否会影响读书效果,是否会降低效率,还是等您尝试以后告诉我结果比较好!

  2、尝试主题阅读:这个方法不再多做介绍了,前面提了不知道多少遍了。虽然我说过主题阅读是件很耗费时间的事情,但是我指的是思考时间,对于阅读来说,主题阅读是一种节省时间的方法。您可以设想一下,当您认真读完三本同一主题的书籍后,您已经对该主题的大部分内容都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这时再拿起第四本,很可能大部分内容您都已经知道了,这时,怎么可能不节省读书时间呢?

  下面是两个我个人觉得比较“玄”,但是,值得尝试的方法:

  3、提高眼商:这年头什么东西都弄“商”,眼商大概的意思是,你明白吧??我解释不了,汗……国内有一个好像叫EyeQ的训练软件,这个软件国外也有一个,在VeryCD上有,但是国内的和这个不一样,我买了一个,几百块,不过还没有尝试,如果您不太着急尝试,可以等我这个小白鼠有效果了之后再说……

  4、影响阅读:这个的代表作是《十倍影像阅读法》,是本很好的书,即使不从这种阅读法的角度来说也很好。不过我个人觉得这种方法比较“玄”,或者说很“玄”,不过我持存疑态度,可能也是很有效的方法,而且如果真的能够做到,对节省读书时间将起到巨大的作用!如果谁经过亲身体验,真的可以做到,一定告诉我!!!一定告诉我!!!

  其他还有一些别的方法,我就不多说了,从根本上来说,和上面几个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大家可以尝试一下,我觉得最根本的是实践!


 

...

2012高考语文冲刺:作文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

05-01

 

  所谓大,指的是题目中的概念太抽象,概括的内容特别多,可写范围比较广,时间跨度比较长,空间距离也比较大,可写的人、事、物、理,很多很多。一方面,这类题目为考生提供了张扬个性、驰骋笔墨的广阔天地。另一方面,这类题也使考生难于把握,落笔时不易集中,失去方向,无法驾驭。大题小作就是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具体为自己要写的小事件、小文章,小角度,小方面,为大题目、宽题目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为很概括很虚的题目找一个着陆点。从小处着手,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化大为小都是以“小”为角度写其“大”。大题小作的具体方法如下:

  1.不是为概念下定义,而是为动词性的概念添宾语。如留给明天—什么;纪念—谁或纪念什么;读—什么;问—什么;选择—什么。

  2.为名词行的概念添加定语。如(我的)景愿,(父亲的)景愿;(我的)肩膀,(老师的)肩膀。

  3.将类词性的概念落实具体。如“人与路”的话题,可以落实为“谁的”——人生之路,成长的路,成才的路,求学的路,拜师的路,成功地路。

  4.将代词性的概念落实具体。如“我想握住你的手”可以写成“我想握住(爸爸的?老师的?民工的?鲁迅的?台湾亲人的?)手”。

  例文1:

  我想握住你的手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

  还有什么海能把你的身影淹没?还有什么墓碑能比你的名字永恒?还有什么样的手能如你的手触进人生和历史最深最重的一页?

  鲁迅先生,我能握握你的手吗?

  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粗糙、坚硬,关节粗大。其实这本应是一双秀气的手,绵软白皙,最适合江南书生踏雪访梅,饮酒邀月。这本是一双翻唐诗填宋词的手,也可以调朱粉点秋香。但在腥风血雨、黑暗如磐的长夜里,你选择用这双手奋笔疾书,万千笔墨化作一把把锐利的匕首直刺向反动腐朽组成的阵营。你用这双手紧握长矛,横站着战斗。你坚定地说:“我一个也不饶恕。”书生成了战士,脂粉化作侠气。

  我动容了。回望身后,一片蝇营狗苟;冷眼红尘,皆是求名逐利。当现代的肤浅和喧嚣成为生活的主旋律时,谁还会去关注肤浅和喧嚣的背后?我该怎么办?先生,我想握住你的手,给我一个解释,好吗?

  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干瘦、枯黄,略带些苍白,却从手心里流淌出永不枯竭的热量。就是这双手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颤抖着,写下了《白莽作孩儿塔序》:“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握住这双手,我明白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刚烈和赤诚,明白了“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忧思和深邃。

  我真想握住你的手啊!握住了它就握住了永恒。身体是速朽的,于是追求永恒就成了许放不开,多人的梦想。但永恒和权势无关,和财富无关,和生命的长短无关,和欺诈无关。一切的假丑恶在时间面前,都露出原形。假饰越多,反差越大。永恒只和爱有关。先生的爱是不要一切装饰一切铺垫的烈火之爱,如奔火而去的飞蛾——爱就要爱得痛入骨髓,甚至粉身碎骨。在毁灭中却又得到永生。历史证明判断永恒的权利属于人民。当大家都沉默的时候,你选择了用笔说话;当大家都用笔说话的时候,你却选择了沉默。无论你说话还是沉默,都为了人民。心中有了人民的人,人民也将永远记住他。因此人民会庄严地宣...

2012高考语文冲刺:注重大语境的训练

05-01

 

  被称为“一模”的考试在即,学生的训练量也见长,不少学生仍嫌不足,或自选训练题册,或另请家教,希望能从“多练”中提高应试能力。其实,“以练取胜”确有一定的应试效果,然而绝不是好的策略。且不说一味追求答题技巧,有悖于语文学习的宗旨,就从这种“撒网捕鱼”式的方法而言,很多是徒费精力的无用功夫。高考复习不能排斥训练,但应该坚持学好、用好我们的教材,而且要坚持“以本为本”的策略。不重视对课文的复习,必将陷入误区。

  注重考题与教材的联系

  高考试题与语文教材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文学文化常识、古诗文名句、人物形象、常用文言词义、课文思想内容、写作方法运用等方面都有直接的联系。

  且看,2011年试题《又见鹭鸶》:联系全文,鉴赏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好处。2010年试题《尧庙秋社》:“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010年春考试题《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结合作者在雾中的感悟,简析《荷塘月色》中月夜下的荷塘对朱自清的意义。2009年试题《春声和春深》: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北景象,其用意不同,请加以评析。这种课内外直接贯通的题型,已成为上海卷不可逆转的传统。不少学生由于忽略课文的复习,只剩下一点朦胧的印象,答题就必然有困难。特别是把背诵诗文纯粹当作得分的手段,因此对《蒹葭》《饮酒》都能背诵默写,而对诗句的内涵却不甚了了。近两年的试题正联系到要求背诵的诗句,而答题不理想的原因正在于对课文中名家名篇复习的缺失。

  注重大语境的训练

  大语境的训练,就是要学生养成对文本整体阅读、整体把握的习惯。哪怕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与全文融为一体的,都是特定语言环境中的“这一个”。

  2011年试题《家园城市》第4题:分别写出第④⑤段中“空间”一词的含义,并从打造精神家园的角度概括两种空间的不同作用。这就要求从不同的语境中感悟其内涵。2010年试题《欧阳公》第20题:第①段中“公笑曰”的“笑”反映了欧阳晔怎样的心理?这必定要从事件过程和人物性格上来揣摩,同样离不开语境。由此,我们想到在课文《琵琶行》中就有三处雷同的“江月”的描写,但是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在课文《石钟山记》中苏轼写了三处“笑”,却表达了不同的心理。这些都是语境训练的很好材料。

  解释文中词、句的含义,是常见的考点。大凡要求理解一句话的含义,那就更要从文章整体把握,观照全文。2010年试题《天目山》第8题:第②段“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这句话的含义。要答好此题,局限于上下段的语境是不行的,因此,必须要有大语境的意识。这种训练的上好例子在课文中就有很多。诸如:“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合欢树》)“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杨绛《老王》)

  注重知识点的梳理

  按理说,学了多年语文,基本的知识点应该很熟悉,但现状并不乐观。2010年试题《九疑山图记》第25题:从句式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不少考生的头脑中,文言句式仅局限于判断句等特殊句式,而从画线句整体而言,应为整散结合的写法。2011年试题《稼说送张琥》第25题:本文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写作手法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对此加以分析。此类试题只要对教材中的名家名篇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梳理,难度并不高。我们不妨例示一下:课文中典型的细节描写,有《荷花淀》...

2012高考语文冲刺:“五回顾”确保拿高分

04-30

 

  (一)记忆类知识点的回顾。语音、字形、词义、诗文默写这些以记忆为主的试题,是基本得分点。重点应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回顾平常所积累的疑难点,二是填补尚未涉及的空白点,切忌面面俱到。

  (二)阅读题答题方法的回顾。一是文学作品(大现代文、诗歌鉴赏)的阅读。重点是回顾常见题型的思维角度及答题方法。如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脉络”,其常见题型一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思考:①线索,②顺序,③结构方式,④过渡、照应、铺垫、伏笔等结构特点。同时要复习常见术语。重点注意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格方面的常见术语。二是文言文阅读。其一是要强化一个意识,即“文气贯通”意识。文言文中疑难点的突破,一般应根据上、下文文意来领悟、推断,切忌孤立分析。其二是要巩固两个方法,即实词词意推断法和文句翻译方法。三是科技文阅读。重点是要强化“回归原文、比较异同”的意识,明确“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常见表现形式。

  (三)语言运用题答题方法的回顾。一是常见语言运用题答题方法和要领的回顾。二是课文中重要文学作品的清理,重点把握好表现手法、情节和主题。

  (四)作文审题方法和素材的整理回顾。一是审题要做到抓住关键,准确立意,切忌跑题、偏题。二是基本写作素材要做到心中有数。论据类,要注意典型性与时代性的结合;记叙类,要注意从身边取材,表现真情实感,切忌纯粹编造。

  (五)良好应试习惯和答题规范的回顾。审题时,要将重要词语做上记号,以准确全面地理解答题要求。答题前要迅速判定题型,并自觉运用该题型的思维方法思考作答。答题时要注意答题区域正确;分层作答的,要用序号明答题层次;每层内,要先摆明观点,再具体分析。要特别注意规范书写,既要强调书写正确,不写错别字,也要注重书写工整,卷面整洁美观。


 

...

2012高考语文冲刺:好成绩=全面复习+多手准备

04-30

 

  语文作为一项高考的必考科目,在重要程度上与数学和英语并齐,但是在实际复习中,很多学生却认为“语文没什么可复习的”,“与其花这时间倒不如将精力扑在数学和外语的题海突击上”。其实,语文是一门有规律可循的学科,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要想在最后的一百天内取得大幅度提高绝非难事。历年高分考生的复习经验证明,在冲刺阶段牢牢抓住语文这条线,往往会在最后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3月11日下午两点,本报将再次联手学大教育在南京大学科技馆报告厅为广大高三学子带来名师公益讲座,高考阅卷专家现场详解语文突击提分要点,让你的高考成绩由此改写。为了让广大读者提前了解讲座的精彩内容,记者特别采访了这场讲座的主讲人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专家严龙文老师。

  名师介绍:

  严龙文,中华中学教研处主任,南京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民进市委常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市语文学科高中教学教研中心组成员,南京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专家组成员。2010年被评为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省333工程第四期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好成绩=全面复习+多手准备

  作为多年的高考阅卷专家组成员,严龙文老师最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今年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预测,然而严老师却表示:“教语文22年,参加高考阅卷20年,我从没有为一届学生做过所谓的命题趋势的预测。因为高考命题追求‘猜不着但在情理之中’,任何押题或猜题都抱有侥幸心理,对学生来说,最稳妥的就是做到全面复习。”

  面对每年高考都有可能存在的变化,严老师对学生们的复习提了三点建议:首先,复习应该全面到位,不留死角,不存侥幸;其次,试着从历年试题中找出变化和启示,加强原题研读。“2011年高考后,很多考生反映‘考点准备充分的不考,而准备不足的考了’,这反映出基于经验的‘重点’复习,往往会弄巧成拙;‘阅读材料难度加大,文章看不懂’,这说明考生阅读理解的能力有待加强,必须提高整体感悟能力。所以有的资深语文老师感慨“与其天天做题,不如多读点书,提高认知能力始终是做题的起点保障。”第三,触类旁通,多手准备。江苏高考是在全国分省命题背景下进行的,命题改革在新课程推进下,评价改革尝试有先有后,有得有失,命题总能借鉴兄弟省份的典型题型和成功经验,有必要在江苏为主的前提下,适度了解。如作文江苏卷“提示语+题目”的形式,已有多年,且为江苏特色,稳定中酝酿变革,但何时变,怎么变,说不准,可以尝试练习其他作文典型题,拓展审题思路,提高应变能力。

  卷面答题也有“技”可循

  一个理想的成绩往往是由合理的复习与一定的答题技巧共同作用的。复习中,学生要做到全方面无死角;而在答题时,同样也有许多技巧值得学生们掌握。严老师告诉记者,每一门课的考试时间都有限,因此学生们一定要强化时间观念,集中注意力,这样才能保证审题准确到位,防范基础题的大意丢分;而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学生就应当养成固定时间限时定标的做题习惯;在实际考试中,要学会合理分配应试时间,防止前紧后松。“例如对于理科生而言,高考语文160分值,150分钟,平均1分钟完成1分题,因此我们应提高读题的分析效率,强化答题规范中修饰词句的习惯,尤其要保证作文占50分钟的时间,而作文读题可以放在考试的开始,让构思充分用好应试做题的间隙。”

  王雪瑞


 

...

2012高考语文冲刺:别让“宿构作文”遍地

04-30

 

  近日,修订后的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其中,语文最受关注,语文教育改革问题也随之再一次成为社会热点。新课改已经推进了10年,但社会对语文教育的批判声一直不绝于耳,每到高考前后,由高考作文引发的批评声浪就达到一个高潮。十年教改,语文教育有哪些得失?语文教育改革难在何处?此次语文新课标的修订隐含了哪些改革信号?就这些问题,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语文标准修订的召集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山东大学(微博 招生办)文科一级教授温儒敏。

  主管部门要重视

  课改与考试“两张皮”问题

  记者(以下简称记):新课标公布后,语文教育改革再一次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这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各界对语文课改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也表明人们对语文教育还有不满意的地方。新课改已经推进10年,您能否总结一下10年来语文教改取得的最大突破是什么?

  温儒敏(以下简称温):课程与教学观念上有很多争论,但很多新的东西开始深入人心。像“以人为本”,重视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注重学生身心健全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学习,注重基本能力培养,等等。这些观念,过去也提到过,但这次通过课改,从理论到实践集中强化提倡,正逐步得到普遍认同,在许多学校不同程度上都有改进。这次课改激活了对于问题的认识,社会对教育必须改革有了共识,这是毫无疑义的,也可以说是课改最大的收获。

  记:从2002年左右开始的语文课程改革被人们赋予了很多期许,但效果好像不是那么显著。您认为十年课改未能实现的目标有哪些?

  温:课改原来设计的某些“亮点”的确没有得到体现。比如高中课改,希望学生学得主动,有更多的选择,就设计了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占1.25学年的量,其余是选修课。这是很大的改革,是“亮点”。可是,真正按照新课标要求开设多门选修课的学校恐怕不多。有些学校1.25学年必修课学完后,马上转入高考复习。

  另外,高考和中考仍然是“指挥棒”。从课改的理论上说,就是要挑战现行应试教育,改变高考与中考的“指挥棒”现象。应当说,有所冲击,有一定的突破。比如,有些省市改革中考的力度较大,不是单纯看一次中考成绩,而是同时参考成长记录与平时成绩。但是实施起来也有很大困难。主要是家长都瞄准重点高中,竞争加剧。高考呢,这些年也有些改进。但目前高考与课改的关系不明确,还是“两张皮”,很多问题便由此产生。

  我觉得主管部门对此不够重视,你这个部门抓课改,他那个考试中心不怎么动,不是配套进行。“两张皮”的问题不解决,课改很难顺利推进。

  名校升学率潜规则

  有时比红头文件管用

  记:课改很多亮点未能体现,目标没能实现,问题出在哪里?

  温:课改碰到的阻力太大,举步维艰。说到底,这一切是因为社会竞争加剧,矛盾转移到教育。从已经进入课改的地区学校情况看,现在碰到的阻力是非常大的。这跟国情有关。这些年大学不断扩招,升学率大幅提升,可是升学竞争也就是瞄准名校的竞争愈演愈烈。许多地区还是把高考考上名校学生的多少,作为衡量教学水平最主要的指标,排行榜把许多校长老师压得喘不过气来。当下的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单一标准下的淘汰教育,小学、中学乃至幼儿园,很大程度上都是瞄准将来的高考,于是大家都不得不朝着这个单一模式去培养孩子。你素质教育讲再多,碰到高考这个实际,就虚化了,谁都不敢怠慢高考。

  这只是问题的表面。如果从深层次看,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