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2014考研政治试题预测栏目,提供与2014考研政治试题预测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01-03
以下《2014考研政治试题预测密押:当代世界与经济》由出国留学网考研频道为您精心提供,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分析题一:
材料1
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我们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致力于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履行应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摘自2013年3月18日《人民日报》:《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2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那种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损人利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难以持久。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安全保障。各国要同心协力,妥善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越是面临全球性挑战,越要合作应对,共同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威胁,单打独斗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选择。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能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去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这是处理国际事务的民主原则,国际社会应该共同遵守。
摘自2013年3月24日《人民日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1)分析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
(2)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任何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大势。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以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为原则,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具体而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
12-28
以下《2014考研政治试题预测:近代史纲要(四)》由出国留学网艺术考研频道为您精心提供,欢迎大家浏览参考。
(六)
36.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周恩来指出:必须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延安整风运动的好传统,好作风,我们必须代代相传,并不断地发扬光大,使之永远成为我们党的传家宝。
——资料来源:人民网
材料2
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地需要建设这样一个党,建设这样一个党的主观客观条件已经大体具备,这件伟大的工程也正在进行之中。
——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10月4日)
材料3
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们就幸福安康。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十八大报告》
材料4
习近平强调,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是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赢得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历史,也是党不断实现、保持、发展自己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历史。90多年的历史说明,我们党始终保持、发展先进性和纯洁性,党在人民群众中就会有崇高的威望,党和人民事业就兴旺发达。90多年的历史也说明,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保持和发展,不断面临着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挑战与考验。过去如此,现在和将来也会如此。
——资料来源:新华网 2012年5月21日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说明延安整风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2)结合材料2、3,说明为什么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仍然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3)结合材料4,指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答案要点】
(1) 延安整风运动的背景: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或右或“左”的错误,其出现原因是
广大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思想路线不端正。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就是为了帮助全党同志进一步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原则。
主要内容:1941年5月至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成为了延安整风的指导性文献,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主要包括: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
意义:在整风运动中,全党党员,特别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党的整风运动文件,联系党的历史,联系个人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端正了思想路线,增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力。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确立了起来。
(2) 不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党的建设都是党领导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革命战争年代要强调加强党的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
12-28
以下《2014考研政治试题预测:近代史纲要(二)》由出国留学网艺术考研频道为您精心提供,欢迎大家浏览参考。
(四)
36.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毛泽东曾用过五个比喻来形容群众:第一个比喻是 1931年江西瑞金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讲了一句话,叫群众是铜墙铁壁。第二个比喻是在纪念抗战六周年的时候,说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去爱护人民。把人民比喻成眼睛。第三个比喻是毛主席在重庆谈判后回到延安讲的,说我们共产党人要像种子,走到哪里都要生根发芽,人民就像土地。第四个比喻是讲愚公移山的时候把群众比作“真正的上帝”。第五个比喻是鱼水关系。
——资料来源:人民网
材料2
1961年,周恩来乘专列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的伯延调研,在四个昼夜时间里与当地村民发生了感人的故事。公社主任郭凤林在父亲影响下,从小就当儿童团,几十年对党忠心耿耿。他基于朴素的阶级感情,怀着为党分忧的想法,不想让周总理看到农村的困苦实情而着急上火,于是采取了一系列弄虚作假、粉饰太平的行动:威胁干部不能说实话;把平时爱说怪话的“落后分子”关押起来;对生性耿直的父亲封锁总理到来的消息……周总理到伯延后,看到的是歌舞升平,听到的是一片赞扬……然而他明察秋毫,去伪存真,甩开干部访贫
问苦,结交最困苦的朋友,用自己一言一行感动干部和群众。不眠的四天四夜,在总理身体力行的感召和苦口婆心的开导下,他交下的穷朋友张二廷仗义执言;被关押的“落后分子”群起响应。郭凤林等终于醒悟,承认错误说出了实情……周总理和毛主席长时间含泪通话,做出了调整政策、取消大食堂、分户吃饭的决定。
——摘编自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材料3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 结合材料1、2,说明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以及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意义。
(2) 结合材料3,说明如何理解“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3)结合材料3,说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背景、原因、目的、主要任务和总要求。
【答案要点】
(1)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其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不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能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从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党群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第二,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第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2)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
12-28
以下《》由出国留学网艺术考研频道为您精心提供,欢迎大家浏览参考。
(三)
36.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
材料2
复旦大学将举办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吴晓明在研讨会的主题发言中,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毛泽东思想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启、探索和奠基。吴晓明将之形象地概括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父,中国自近代以来的历史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母。”
——资料来源:人民网 2013年12月10日
材料3
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30多年来,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
——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请回答:
(1) 结合材料1,说明为什么要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结合材料2,说明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父,中国自近代以来的历史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母”?
(3)结合材料3,说明如何理解“30多年来,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
【答案要点】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
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的路径选择,这条道路是在自近代以来历史性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的。近代以来,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走出了三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道路”。第一条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出的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第二条是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条件下,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走出的一条建设和改革同时并举的“中国特色改造道路”;第三条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开放新时期,走出的一条以改革开放为最鲜明特色的“中国特色改革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两个时期的两条道路是第三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基础,前两个时期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构成了第三个时期所走的中...
12-28
以下《2014考研政治试题预测:近代史纲要(一)》由出国留学网艺术考研频道为您精心提供,欢迎大家浏览参考。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
36.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2年的光辉历程,我们的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64年的光辉历程。92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持续不断的伟大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材料2
90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人民一道顽强拼搏、接续奋斗的结果。
——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3
面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重温党和人民共同走过的光辉历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必须顺应世界大势,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材料4
自信是凝聚力量、振奋精神、攻坚克难、成就伟业的先决条件。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号角已经吹响。只要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赢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资料来源:人民网 2013年3月11日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说明92年来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的?
(2)结合材料2,说明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3)结合材料2、3、4,说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内容和意义。
【答案要点】
(1) 中国共产党成立92年来,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
12-28
以下《》由出国留学网艺术考研频道为您精心提供,欢迎大家浏览参考。
(四)
3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等战略深入实施,区域经济“四大板块”的格局基本形成,区域间均衡协调性持续增强。近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东部沿海因外向度高,受影响较大,中西部地区在全国发展格局中日
益突出,为“稳增长”增添了信心和动力,并彰显出我国十年来推动区域均衡发展成效显著。
——资料来源:人民网 2012年10月16日
材料2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请回答:
(1) 结合材料1,说明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和途径。
(2) 结合材料2,说明新时期如何建设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答案要点】
(1)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这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通过人口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
(2)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五)
3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十八大报告》
材料2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凸显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社会转型的决心。“在这样一个改革蓝图中明确提出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是一个新
提法。”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
12-28
以下《》由出国留学网艺术考研频道为您精心提供,欢迎大家浏览参考。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
3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凝聚社会共识,协调推进各领域各环节改革,努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材料2
“改革没有止境,我们必须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来推进全面改革”,李克强进一步解释:“这是为什么?是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亿万职工和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坦诚地说,改革是要触动利益的,但是没有比人民的利益更大的,因此改革不能停止。”
——资料来源:李克强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的经济形势报告
材料3
11月21日,十八大闭幕刚刚6天,中南海国务院第一会议室就迎来了全国11个改革试点省市的负责人。这场 “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此次会议的内容和主题,会后被部分人士解读为“十八大后中南海向外界释放的改革信息”。在听过国家发改委及部分省市负责人的情况汇报后,李克强突出强调:“改革还是最大的红利!”
——资料来源:人民网 11月22日
材料4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请回答:
(1) 结合材料1、2,说明为什么“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 结合材料3,说明如何理解“改革是最大的红利”?
(3)结合材料4,说明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路径。
(4)结合材料1、4,指出改革开放35年来的成功实践给我们提供的经验。
【答案要点】
(1)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过去的35年里,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今天,站在历史新起点上,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只是阶段性的,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还没有最终完成,未来的路更长,任务更艰巨,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
12-28
以下《2014考研政治试题预测:马原》由出国留学网艺术考研频道为您精心提供,欢迎大家浏览参考。
【唯物论】
1. 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基础 ★★
【关联点切入】
自然界和人的关系;人改造自然的物质活动(例: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不当的实践活动会招致自然界的报复
【原理简编】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人与自然界的不和谐,是人的不当的实践方式引起的,应当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2.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
【关联点切入】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是历史的客观必然和人民的主体选择
【原理简编】
人的实践活动必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事物发展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
【辩证法】
1. 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
【关联点切入】
从“八个统筹”切入谈树立整体性和开放性观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中国人民
【原理简编】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
2.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万能原理)★★★
【关联点切入】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一国两制;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原理简编】
含义:①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②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贯通。
辩证关系: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1)区别:① 同一性是相对的,是指同一性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②斗争性是绝对的,是指斗争性的存在是无条件的、不间断的、永恒的。
(2)联系:①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② 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3)方法论意义
坚持矛盾的观点,坚持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观点,就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3.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关联点切入】
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列宁说“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钥匙”
【原理简编】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它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内在依据,矛盾着的双方又同一、又斗争,双方力量此消彼长,不断变化。一旦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双方地位便发生转化,于是新矛盾取代旧矛盾,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这就是由事物内在矛盾引起事物发展的实在过程。
4. 矛...
2014考研政治试题预测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