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2014考研时政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2014考研时政栏目,提供与2014考研时政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2014考研时政热点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以下《2014考研时政热点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由出国留学网考研时政频道为您精心提供,欢迎大家参考。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举行,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3日至24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具体部署。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讨论稿)》。据新华社电

  【农业地位】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会议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

  解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表示,此次会议明确提出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这是在三中全会关于改革总体部署下,对深化农村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出的问题更实际,部署更加系统。

  “三农”工作依然任务艰巨。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程国强指出,今后要以农业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农民富、加快农村小康为核心目标,补齐“四化同步”中的农业短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粮食安全】

  我们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会议指出,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

  解读: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表示,我国历年来对粮食安全都是高度重视,此次也是如此,但重点更加明确,强调口粮的主动权。让农业基础稳固,农民安居乐业,农民种粮有利可图,掌握粮食的主动权。

  党国英表示,从现状看,我国的口粮无论从种类还是总量上,都很充裕,且多年来均增产。但也有潜在的隐患,即当前主要靠较高的价格维持着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如果与国外接轨,一些便宜的粮食进入中国,可能就会有一定的风险。新京报记者 蒋彦鑫

  【食品安全】

  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关于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会议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要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食品安全,也是“管”出来的,要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

  解读: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随着生产能力提高,数量已经不成问题。难在质量,回应百姓需求、解决社会性问题,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要治理农业生产源头,严禁滥用农药化肥等投入品。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秦富认为,今后,从田间到餐桌,从源头到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整个产业链要有严格的安全生产规范,要更加完整、系统、安全,实现全覆盖。

  【土地承包】

...

2014考研时政热重点:实现“中国梦”

 

  以下《2014考研时政热重点:实现“中国梦”》由出国留学网考研时事政治频道为您独家提供,欢迎大家浏览。

  当下,所有2014考研的同学都在紧锣密鼓的准备考研政治的第一轮基础复习,近年来,考研政治考查的内容都非常贴近时政,现在最热点的时政必然是“中国梦”。对于基础阶段的复习,辅导专家孙冬临老师说所有同学首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中国梦”。

  一、何时提出?核心内容是什么?

  2012年11月29日,正是在国博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地方,在中华民族的“文庙宗祠”,习近平同志向世界宣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3月17日,新一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换届完成,习近平同志再次畅谈“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二、“中国梦”如何实现?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上任,就把实现复兴大业定为施政方向、把成就中国梦想当作未来愿景。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成为亿万人民共同的追求。伟大的梦想,需要有伟大的精神作支撑。中国梦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心结,更包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理想信念。其背后,是数千年的积淀、习近平同志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我们就能够沿着这条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新“三步走”战略目标。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回顾历史,面对列强的凌辱,中国梦没有破灭;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中国梦没有破灭;面对奋斗征程中的挫折坎坷,中国梦没有破灭。中华民族之所以在百折千回中迎来复兴的曙光,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奋斗。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孙老师说这是我们党确立的新的“三步走”战略目标。

  四、“中国梦”与“两个百年”同一方向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侵略者的枪炮把中国人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惊醒,从英国人挑起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再次被唤醒。1843年,魏源在其出版的《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1853年冬天,洪秀全颁布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天朝田亩制度》;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中国未来记》,展现出了他对中国未来的梦想和期待;1917年至1920年期间,孙中山所著的《建国方略》,提出火车进藏、建三峡水库和世界级港口、对外开放、渐进民主等,全面规划大中华民主富强现代化的方略……他们的“中国梦”也是民族复兴之梦,但最终都没能真正实现。

  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后,在中华大地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毛泽东1941年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提出:“全国都要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参与政治的权利和保护财产的权利,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要各得其所。...

2014考研时政热点:科学发展观

 

  以下《2014考研时政热点:科学发展观》由出国留学网考研时事政治频道为您独家提供,欢迎大家浏览。

  中共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胡锦涛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协调发展,必须始终做到“五个统筹”。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就是说,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它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而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什么、为何发展、怎样发展“这个根本问题,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运用和发展:

  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什么是发展”的问题上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仅有单纯量的增长而没有质的变化不能构成发展。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发展是一个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基础上的社会变迁的过程,揭示出发展是以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为基础的社会进步过程。

  第二,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怎样发展”的问题上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所构成的经济变化,而且包括了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辩证法强调坚持全面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持统筹兼顾的思想方法,坚持通过解决主要矛盾为从根本上解决非主要矛盾创造条件,同时重视通过解决和缓解非主要矛盾来推进解决主要矛盾。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原理的运用和发展;突出强调要解决好社会事业滞后等突出问题,是坚持全面论与重点论相统一这一原理的运用和发展。

  第三,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在“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的问题上集中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牢固确立人民群...

2014考研时事政治形势与政策怎么复习

 

  以下《2014考研时事政治形势与政策怎么复习》由出国留学网考研时事政治频道为您独家提供,欢迎大家浏览。

  按照时间划分,现阶段应该是每个考研同学复习的强化阶段,面对大量的习题练习,检查错题,整理思路。继新大纲发布之后,接踵而来的还有“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以下简称“形策”),这是考研政治理论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从历年真题来看,单是选择题部分,分值一般在8-10分,题型结构一般为“2道单选2道多选”,这是最容易得分的部分,同学们一定要好好复习,不可浪费机会。在此,老师帮助大家一起分析“形策”的命题特点,并向同学们提供两点必要的复习建议。

  一、命题特点

  1.主要考查国内时政热点。这包括考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考查全国人大会议上通过的最新决议、报告内容或者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重大讲话内容。例如2010年真题的单选题考查的关于“西藏解放”和胡锦涛的讲话,多选题考查了党的重要会议内容;2011年的多选题考查了党的重大会议决策和胡锦涛的讲话;2012年、2013年都考查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等等国内重大的热点新闻。

  2.国际部分强调与中国有关。突出考查中国在国际问题上的主张、中国与大国关系(如美国、欧洲、俄罗斯和日本等)、地缘政治(周边形势)、中国参与的国际组织及其他对国际关系和世界局势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如2010年考查中国与东盟签订投资协议的意义;2011年考查中国参与世界核安全峰会的态度;2013年考查中国参与的“关于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会议的成果等等。

  从这两个命题特点来看,2014年的时政命题,与中国相关的知识点仍然占据较大比例,同学们应该重点复习和识记;国际部分的时事则应当关注与大国关系(如美俄关系、美日关系、中欧关系等)有关或者其他对国际局势有深刻影响的事件(如叙利亚战争等)。

  二、复习建议

  在对今年形势与政策知识点全面把握的基础上,依据对近年来形势与政策命题规律和趋势的总结与分析,作为资深的考研政治辅导人,在此,文都名师为同学们提供两点复习建议,

  1.突出重点。要想在较短时间内攻克时政热点问题,就要将主要精力集中在重大事件上,要严格按照最新大纲规定的时间范围来进行复习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对相对次要的事件要少花时间和精力。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抓不住主要矛盾,一味沉浸在纷繁芜杂、千头万绪的时政新闻中,就会浪费自己大量的复习时间,得不偿失。

  2.针对性强。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复习的针对性。并不是所有的重要知识点都适合进行命题,而且不同知识点命题的方式也会有所区别,有的时事材料可以用来命制单选题和多选题,有的时事材料却只能用来作为分析题的背景材料。相应的,复习过程中,第一种类型的时事材料显然应当重点记忆,而后一种类型的时事材料却重在理解,并不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去记忆。如果在复习过程中,能对这些材料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把握好复习的方法,就能进一步提高复习效果

  考研政治频道栏目推荐链接:

  2014考研政治全年时事热点汇总html>

2014考研政治时事热点:2014放假安排引热议

 

  以下《2014考研政治时事热点:2014放假安排引热议》由出国留学网考研时事政治频道为您独家提供,欢迎大家浏览。

  全国假日办于10月10日在人民网、新浪等网站发布了“关于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的调查问卷”,面向社会征集意见。调查问卷中,共涉及了6个问题,主要内容包括“你对现行放假安排是否满意”、“长假是否需要保留”等。调查结果显示,七到八成网友对于现行的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不满意。很多网友建议,要保留十一黄金周,恢复五一黄金周,延长春节假期至10天。

  相关考研政治时事热点:2014放假安排引热议

  11月27日,全国假日办公布的三套法定节假日调休备选方案,在多家网站上公开征求意见。三个方案,相同点都是春节放假7天,区别主要在国庆假期和清明、端午等小长假是否调休。 截至12月2日,50%以上的网民选择了保留十一黄金周的C方案,并再次表达了延长春节假期、保留十一黄金周、恢复五一黄金周的呼声。

  要不要黄金周?又成为公众强烈关注、讨论的热点话题。

  十一黄金周15年,游客人次增长9倍,旅游收入增长15倍

  长假之所以被称为黄金周,就是因为假期引发的消费热潮,给吃、住、行、游、购、娱及众多衍生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每个黄金周后发布的统计数据,都展现了黄金周对促进消费的巨大功效。

  长假制度实施伊始,就凸显出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1999 年我国的第一个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有4000万人次出游,旅游总花费达140 亿元人民币,7 天中的旅游消费相当于1998 年全年旅游总收入的5.9 %。而2013 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4.28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33亿元。15年后的黄金周同1999的首个黄金周相比,全国接待游客人次增长了9倍,旅游收入增长了15倍。

  中青旅副总裁李京告诉记者,黄金周期间是旅行社业务量最大的时间,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期间所创造的营业收入能占到中青旅全年营业收入的50%以上。

  根据劲旅网的数据,截至2013年9月10日,我国旅游业中,共有30家公司在国内上市,总市值达到1500多亿人民币;有12家公司在香港上市,总市值达到500多亿港币;有6家公司在海外上市,总市值60多亿美元。有业内人士认为,黄金周是中国旅游类公司迅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专家:黄金周对国内旅游收入影响不大

  清华大学假日改革课题组负责人蔡继明告诉记者,“大部分人认为黄金周对旅游有促进作用,我把这称为‘黄金周幻觉’。公布的旅游收入数据都是黄金周7天的总量和增长率,和上年相比确实在增长,但不能拿一周的数据代表全年。而且黄金周期间旅游收入的增加仅仅是旅游消费的集中,是一种时间上的转移,对全年旅游收入的增加并无实质性的贡献。”

  课题组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国内旅游收入的变动和黄金周的有无、多少都无关。

  1999年实行黄金周之后到2012年,国内旅游收入的复合增长率是17%。而1999年实行黄金周之前的12年间,国内旅游收入的复合增长率是28%。2008年取消五一黄金周之后,旅游收入的增长率不仅没有下降还有所上升。

  蔡继明认为,在人们的消费支出给定的情况下,旅游支出多了,其他消费就少了。旅游收入的增加,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消费增加。黄金周没有刺激消费的积极作用,反而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

2014政治考研时政:厉行节约

 

  以下《2014政治考研时政:厉行节约》由出国留学网考研时事政治频道为您独家提供,欢迎大家浏览。

  厉行节约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会议提出,要努力释放有效需求,把拉动增长的消费、投资、外需这“三驾马车”掌控好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营改增试点行业。

  ●要努力释放有效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出口的支撑作用,把拉动增长的消费、投资、外需这“三驾马车”掌控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财政货币政策

  四年政策定调未发生改变

  纵观过去的财政与货币政策,自2010年以来,中国一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任陈耀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意在让经济运行的货币环境回归常态,有利于稳定价格总水平,保持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

  陈耀认为,未来财政政策在内部结构上会有一些变化,比如当前地方债问题风险较大,今后就需要通过中央与地方财政结构的调整,实现事权与财权的匹配。同时,在当前物价比较平稳的情况下,明年上半年货币可能会释放一定的流动性。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施正文表示,今年继续保持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关键是如何科学地实施。从财政政策来说,包括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收入分配改革;深化市场改革,加大市场开放程度,激发微观市场的活力等方面还须改善;而货币政策上则需要更加重视实体经济发展。

  厉行节约

  调整财政支出 完善减税政策

  北京大学教授刘剑文表示,此次提出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意味着未来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合理性问题会有变化。财政资金有用于民生的、用于投资的、用于行政经费的,这些比例如何分配,并实现收支平衡,需要切实考虑。同时,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厉行节约,说明要本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精神,让钱用在刀刃上,不该花的不花,该花的要提高效率。

  在结构性减税方面,从当前看,营改增的试点行业已经扩大,未来估计还会继续扩大。同时,很重要的是,经济工作会议没有提到房产税试点扩大,这说明中央关于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方面,会有实际的举措。房产税的扩围,会增加纳税人税负,因此需要慎重,在没有立法或人大没有授权的前提下,试点不进行扩大是比较合理的。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刘小兵认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财政资金的使用要厉行节约,说明中央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在资金使用上,一些固定的支出比如教育、交通等领域都会逐年递增,厉行节约的,都是公众诟病较多的行政经费、三公经费等领域的费用。当前,这方面费用浪费严重,有很大的节约空间;同时,在当前财政收入增幅逐渐降低的情况下,压缩此项支出也是必然。

  考研政治频道栏目推荐链接:

  2014考研政治全年时事热点汇总

2014政治考研时政热点之保持GDP合理增长

 

  以下《2014政治考研时政热点之保持GDP合理增长》由出国留学网考研时事政治频道为您独家提供,欢迎大家浏览。

  专家分析,GDP增速存在向下微调可能,未来经济发展要追求质量与效益并重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GDP)增长的关系,不能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焦点1 “合理增长”意味着什么?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态,意思是增长是发展的前提,但是发展不能简单等同于增长。比如,GDP不是发展的唯一指标,但是要发展也不能不要GDP。

  从经济稳定发展来看,保就业需要7.2%左右的增长。预计明年7.5%的目标是比较合理的,这样的目标能够做到速度和质量的统一。目标确定后,能够增加政策的应对性和灵活性,从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既不会过热也不会过冷。

  此前高层曾多次表态“不以GDP论英雄”。在考核地方时可以降低GDP权重,提高其他因素的权重。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目前地方政府仍然存在追求GDP高增长的导向,中央层面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如果不顾增长的质量,会带来环境问题,举债太多也会产生风险。

  合理增长意味着,强调要不带来后遗症的速度,暗示GDP增速存在向下微调可能,明年增长目标可能定在7.3%。这意味着,明年经济可以不用进行额外的财政和货币的刺激。

  调低GDP增速对于纠正地方政府单纯追求GDP有积极的作用,中央表态后,还要关注如何落实到地方。 新京报记者 李蕾

  焦点2 “不带来后遗症”意味着什么?

  经济学家华生:不带来“后遗症”是首次接地气的提法,这意味着未来经济的发展要追求质量与效益并重,不再片面追求高增长,不再把GDP放在首位,而是要调整落后产能,防止出现片面增长造成的环境成本上升。

  过去重GDP增速的发展模式,带来了产能过剩、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污染等后遗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再要GDP增速,因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还是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预计明年GDP增速定在7.5%左右,与今年基本持平。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不带来后遗症的增速,其实是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关系。过去的GDP增长主要是投资驱动,而投资主体往往是政府,这样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大量地方债务、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问题。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这是新的提法,意味着未来的经济增长会更加合理,将保持7%-7.5%的合理区间。未来经济要可持续健康发展,又要保证就业率。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卢锋:不带来后遗症的提法,是本次会议的亮点之一,具体而不宽泛。意味着我们既要合理的增长速度,又不要过于扩张。

  “后遗症”说明地方债务高筑等金融风险、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是马上能解决或消化掉的,而是意味着需要过一阵才会消化掉。

  考研政治频道栏目推荐链接:

  

2014考研时事政治范围之新型粮食安全战略

 

  以下《2014考研时事政治范围之新型粮食安全战略》由出国留学网考研时事政治频道为您独家提供,欢迎大家浏览。

  13日在北京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主要任务,其中居于首位的是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专家指出,新型粮食安全战略确立了“口粮安全”和“质量安全”两个重点,强调保障口粮“绝对安全”,要把饭碗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同时更加注重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

  粮食安全一直为中国官方高度重视,这是由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作为最基础的商品,粮食对宏观经济稳定有着重要影响,口粮供给、粮价即使轻微波动,都将冲击整个宏观经济。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结束后首次离京调研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中国官方统计显示,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6亿吨,较2012年增幅2.1%,实现第10年连续增长。不过,在粮食进口不断增加、自给率降低的背景下,也需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据统计,当前中国三大主粮去年净进口总数1900万吨左右,今年前七月已达1143.9万吨。不仅如此,中国还有望于今年超越埃及,成为全球最大小麦进口国。

  “粮食安全战略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近日表示,农为邦本,食为政首。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为当今世界的三大经济安全。中国在迈向高收入国家的进程中,与时俱进地树立新型国家粮食安全观,构建高效、开放、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十分关键。

  对于今天会议提出的“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国社科院农业专家李国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中,中国新型粮食安全战略强调“以我为主、立足国内”,同时对其他粮食作物“适度进口”,国际市场对国内粮食供应起到辅助调节作用,就是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并且饭碗“主要装自己产的粮食”。

  与此同时,会议提出,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专家孙世芳指出,中国社会日益关注农产品安全问题,食品不仅要注重产量、更要注重品质和安全,如何“吃得好”、“吃得安全”,成为新型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内涵。在资源和环境制约下,必须走更科学、更生态、更可持续的粮食发展方式,以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

  考研政治频道栏目推荐链接:

  2014考研政治全年时事热点汇总

  2014考研政治模拟冲刺测试题汇总

  

2014年考研时政热点:十八届三中全会60项改革任务

 

  以下《2014年考研时政热点:十八届三中全会60项改革任务》由出国留学网考研时事政治频道为您独家提供,欢迎大家浏览。

  十八届三中全会11月12日闭幕,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起“全面改革总动员”。一个月来,全会部署的多项改革已现雏形或已经启动,本报据公开报道统计,《决定》60项改革任务已有至少17项启动。在此,我们选取反腐、司法、民生和政府职能转变4个角度进行了观察。

  反腐倡廉

  对领导干部的考核与规范频出新招

  继11月下旬公布《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后,中央12月8日又公布了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意在革除公款吃喝“顽疾”,被媒体冠以“26条铁律”。分析称,几乎每一条新规的制定与发布,都能展现中共高层的反腐意志。

  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反腐工作也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原则、方向和具体思路得以进一步明确。

  三中全会闭幕后,中央纪委次日即在京召开会议,就相关改革作出部署。后又连续多日在其官方网站刊发对《决定》的系列解读文件,内容涉及“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和改进对一把手监督”和“进一步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等方面。12月11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刊文指出,将适时开展对领导干部住房、办公用房、公务用车的专项清理工作,对违规多占超配的,一律清退。

  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他今年全国两会上关于“制定离任国家领导人礼仪规定,明确退休官员待遇”的提案已经得到答复。提案承办单位在答复函中称,正在对省部级干部生活待遇规定进行修订,党和国家领导人生活待遇规定也正在研究修订。

  中组部近日也出台新规,明确地方干部考核不再以GDP论英雄,不搞GDP及增长率排名。这被外界解读为通过干部考核制度改革推动党风政风转变。

  目前,试点财产公开、改革纪检体制等多个反腐新动作也在进行之中。针对反腐“加速度”,舆论指出,这不仅显示了中共反****的坚强决心,也是对三中全会强调制度反腐的积极回应。

  司法改革

  防范冤假错案,司法公开成亮点

  一个月来,最高法力推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以司法公开为突破口推进司法改革、促进司法公正的思路已然明晰。

  三中全会闭幕不到10天,11月21日,最高法率先迈出改革大步,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同日,最高法官方微博、微信开通;11月27日,全国法院司法公开工作推进会召开,最高法党组书记、院长周强提出要把司法公开作为司法改革的突破口,会后《关于推进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外发布;12月4日,最高法举办“12·4”公众开放日活动。

  最高人民检察院12月10日也公布了《2014—2018年基层人民检察院建设

  规划》,提出深入推进基层人民检察院检务公开工作,细化执法办案公开的内容、对象、时机、方式和要求,健全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

  分析指出,推进信息公开、增强司法透明度是深化司法改革、促进法治进步的重要支点。随着近期一系列举措的出台,中国在健全司法运行体制方面的相关改革已经进入实施环节。

  三中全会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据媒体报道,多地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