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2014高考历史高频考点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2014高考历史高频考点栏目,提供与2014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2014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之中国的近代化问题

 

  同学们答题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答案要点化。为提高速度,在实际评卷操作中,评卷老师一般只注重“关键词”,对学生所答文字只是“看”或“瞅”,而不是“读”或“念”。一般情况下,评卷老师一边签名(除第一份签全名,其余只签姓),一边浏览考生的答案,一边作翻页准备,在做上述动作的同时写出所改题目的得分。所以,你的答案决不能像写作文那样,大段大段的一气呵成,下笔千言,不切要点。你的答案要做到“三化”: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如果某题不止一问,你应该一问一答,将每一问的答案分成不同的段落,并在每段前简要标明你回答的是什么问题,千万不要把几个提问混起来回答;如果某一问答案要点不止一个,你应该把答案分成若干个小的要点,并在每一要点前标上序号,如⑴⑵⑶„„,①②③„„,或者abc„„;如试卷空间允许,最好能将这些序号上下排列,沿左侧照齐,让评卷老师一目了然。更多有关2014高考文综的信息可登录出国留学网文综频道,欢迎收藏本站(CTRL+D即可收藏)!

  中国的近代化问题

  1、近代化的含义

  ①、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它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

  ②、从历史进程看,从落后的封建社会进到工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近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

  ③、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④、在中国近代,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

  2、中国近代化与民族独立的关系

  ①、中国近代有两个基本问题:

  A、民族不能独立,要求从外国侵略压迫下解放出来;

  B、社会生产落后,要求工业化、近代化。

  ②、没有民族独立,不能实现近代化;没有近代化,政治、经济、文化落后,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地追求民族独立,最终目的仍在追求国家的近代化。

  ③、民族独立与近代化各有特定内容:

  A、民族独立是要改变被压迫的地位,推翻旧秩序,从根本上说要解决生产关系问题;

  B、近代化则是要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

  C、要发展以近代工业生产为主干的社会生产力,从根本上说是解决生产力的问题;

  D、近代史上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物质救国的主张者,都从发展资本主义入手实现近代化,结果行不通。

  E、因为列强的侵略和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他们维护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秩序,这种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只有推翻旧秩序,才能为近代化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发展空间。

...

2014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之古代中国民族融合的意义

 

  所谓难题,往往是不能从材料和设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而无从作答。所谓易题,往往是情景材料比较简单,没有阅读障碍。易题容易失分,往往是因为思维不严谨、不细腻,或者心态的原因导致解读信息不准确,不全面,使答案不全而失分。那么,怎么应对呢?建议:严谨细腻,耐心细心,沉着冷静。更多有关2014高考文综的信息可登录出国留学网文综频道,欢迎收藏本站(CTRL+D即可收藏)!

  古代中国民族融合的意义:

  1、有利于封建国家巩固和统一,有利于少数民族的进步。

  2、有利于发展封建国家的经济,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经济。

  3、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科技发展创造了条件。

  4、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各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

  5、民族关系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历史概念,其主要是以战与和的形态呈现于历史中间,中华民族是中华境内各民族的总称,少数民族同汉族一起,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平稳定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共同组成、发展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把握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要能从分分合合的历史表象中找出统一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旋律。

2014试题库汇总
5年高考3年模拟汇总 每日一练(72套含答案)

2014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之经济思想

 

  非选择题的组答技巧:从形式上看,答案要条理分明,层次清晰,特别是实行网上阅卷的省市,字一定要写干净整齐,让评卷老师能很快地获得答案要点。从内容上看,要尽可能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多写要点,每个要点要简明扼要,不要太复杂。更多有关2014高考文综的信息可登录出国留学网文综频道,欢迎收藏本站(CTRL+D即可收藏)!

  经济思想

  (一)、古代中国的农本思想【重农抑商】

  1、原因: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如推广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掌握农时、分配土地,并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督促鼓励农民努力生产等。

  A、农业是国富的标志;

  B、有利于安定民生,巩固统治;

  C、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和市场;

  D、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

  2、历程:始于商鞅,定制于秦汉,延续至明清。

  3、基础:农本思想的基础是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是中国特有的农业自然条件决定的。

  4、组成:战国至隋唐至明清,都有不同程度的商品经济成份,但未占据主要地位。

  5、冲击:明清之际,封建制度衰落,外国影响日渐扩大,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思想。

  (二)、认识

  1、规律:

  ⑴、农业是古代经济发展的基础。

  ⑵、经济发展,一靠政策,二是科技,三靠人民的辛勤劳动。

  ⑶、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2、古代农业的成就与局限:【成就——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⑴、传统农业具有极强的保守性,脆弱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保护他们。

  ⑵、自然经济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再加上户籍束缚,新的阶级很难在中国产生。

  ⑶、精耕细作靠投入大量劳力来获取收获量,未成年人过早投入劳动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

2014试题库汇总
<...

2014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之政治人物

 

  考试过程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有人过于紧张,盲目抢速度,思维展不开;有人缺乏时间观念,或慢条斯理地答题,或着眼于局部,被某道题缠住无法脱身,或对某道题很有把握,在它上面费了很多心思。所有这些情况都对考出高水平不利。建议:合理分配时间,把握答题节奏,稳扎稳打。做选择题,一般来说,一个选择题用50秒,最多不超过1分钟,不会的选择题也要根据理解和第一感觉选择一个选项,是否更改留待检查时作出决定做一个非选择题,一般用15~20分钟,所写的答案要点与分值基本相当时,就要停下,做下一个题目,等做完后面的题目后,若有时间再补充答案要点。更多有关2014高考文综的信息可登录出国留学网文综频道,欢迎收藏本站(CTRL+D即可收藏)!

  政治人物。

  对政治人物进行正确的评价,须注意以下几点:

  1、特定的历史背景。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评估。

  2、确定评估标准。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而要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

  3、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说人无完人,就是指对人物评价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对历史人物要考虑他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4、服英雄史观。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是时势造出来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一定影响力。

  5、要根据具体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克服思维定势,将材料观点和教材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2014试题库汇总
5年高考3年模拟汇总 每日一练(72...

2014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之古代中国国家的统一

 

  就目前来讲,高考涉及历史考试的科目有文综考试和历史单科考试,无论是哪一种试题,其试题的排序是先选择题,后非选择题;先中国古代史、接着中国近现代史、然后是世界近现代史。那么,怎样安排答题顺序呢?建议:选择题按试题顺序做完。非选择题,可以分学科做,也可以按试题顺序从易到难跳着做。更多有关2014高考文综的信息可登录出国留学网文综频道,欢迎收藏本站(CTRL+D即可收藏)!

  古代中国国家的统一

  1、统一趋势乃至统一实现的原因:

  ⑴、中央集权的巩固与发展。

  ⑵、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条件,造成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历史上多数重大的政治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内向性;

  二是如马克思所说,亚洲的大河流域需要有中央集权的机构来执行公共工程的职能。中国地理条件之整体的统一性具有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⑶、文化传统。如儒家思想。

  ⑷、杰出人物的作用。如秦始皇、唐太宗、康熙等为国家的统一、巩固、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⑸、民族融合。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历史文化认同不断强化,从而形成统一的历史潮流。

  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得“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规律。”

  2、国家统一意义深远:

  (1)、这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进步、边疆开发、抵御侵略、提高国际地位等发挥了重大作用。

  (2)、历史证明,统一符合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华民族之所以从未中断,先后相承,绵延不绝,国家统一功不可没。国家分裂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如社会动荡、经济发展迟滞、人民生活贫困等,但分裂时期历史也在发展着,如各民族不断融合,生活范围扩展、经济文化交流等,而且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2014试题库汇总
5年高考3年模拟汇总

2014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之政治变革

 

  拿到考卷后5分钟内不允许答题,我们千万不要去抢做选择题,而按要求在规定的地方写好姓名和准考证号、座位号,然后对试卷作整体观察,对全卷有个整体把握,以便尽早定下作战方案,对全卷各部分的难易程度和所需时间作大致评估。所有这些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制定科学合理的答题策略。更多有关2014高考文综的信息可登录出国留学网文综频道,欢迎收藏本站(CTRL+D即可收藏)!

  政治变革

  1、类型

  ⑴、富国强兵:管仲改革【奴隶社会】、王安石变法、周世宗改革、金世宗改革。

  ⑵、社会转型:商鞅变法

  ⑶、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⑷、挽救危机: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2、认识:

  ①、王朝初的改革成功多,王朝中后期改革失败多。纵观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基本上分两大类:一是新王朝建立之初对统治政策的调整;二是王朝中后期的变法改革。从结局上看,前者多成功、后者多失败。

  其原因:

  ⑴、新王朝的建立者多是雄才大略者,他们亲历了新旧王朝更替的血与火的变革,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个人权威强,调整政策的阻力小。而后者,其改革都是被动的,其进取性相对差,皇权保障作用相对小。

  ⑵、新王朝多是在农民战争推翻旧王朝以后建立的,农民战争对封建统治冲击大,也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改革的阻力相对较小。而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多没有经过农民战争的调整,封建统治的受到的冲击小,统治阶级派系复杂,保守顽固势力强大。

  ⑶、新王朝建立之初的改革,相对广泛地符合社会各阶级及不同政治集团的利益;而中后期的改革和调整,必然损害统治阶级中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势必引起这部分人的反对,因而改革多归于失败。

  ②、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③、革除社会弊政是促进社会进步、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④、适应生产力发展、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改革,必将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⑤、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此,改革是会有阴力的,甚至充满了尖锐激烈的斗争。

  ⑥、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措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是否相适应。

2014试题库汇总

2014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之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与能力:(1)识记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一省二院等有关中央制度的历史概念以及郡国并行制 、藩镇节度使、行省等有关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念;(2)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3)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4)通过对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历史,明晰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兴衰,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能力。更多有关2014高考文综的信息可登录出国留学网文综频道,欢迎收藏本站(CTRL+D即可收藏)!

  【课标解读】:

  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1、 两汉时期“汉承秦制”,汉初实行三公九卿制,后来三公权力逐渐被内廷的尚书台所取代;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三公九卿制;宋元时期,基本形成中书省主政,枢密院主军事的局面,北宋又设参知政事、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

  2、(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封建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

  (3)在中央政权中,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4)中央和地方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地方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2014试题库汇总
5年高考3年模拟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