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一年级数学教案栏目,提供与一年级数学教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常常在学生上课前,教师们会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教师在编写教案和课件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精心思考。教案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优化学习条件是必不可少的。这个特别为您准备的“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绝对满足您的需求,希望以下的解决方案能给您带来启示!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连加、连减”第一课时。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发展学生计算理解的具体目标。本单元是联系学生生活实践中,让学生体验连加、连减的方法和步骤,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索能力,属于培养学生学习20以内进位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它主要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进行计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计算出的得数,而学生往往忘掉第一步的得数。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克服计算障碍,就着重训练学生把先算的数记在脑子里,起到较好的效果。
《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根据以上四点,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知识技能目标)
(2)让学生按照图的有序排列,找出规律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体验学习的乐趣。(能力培养目标)
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目标)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生活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体验,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知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习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实践,具体形象法。创设喂小鸡这一情景,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让学生能直观的理解连加、连减的计算步骤和方法。
2、观察讨论,探讨研究法。
新课标特别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感受生活,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生活劳动,进一步理解连加、连减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观察意识。
3、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通过老师下口令,学生数手指头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去加深理解“连加、连减”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初步感知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师:小朋友们,有位和你们一样的小朋友,他叫小明,他家有个农场他是个爱劳动的孩子,经常在家里干活,今天他又来帮爸妈干活了。瞧!他在干什么?(出示多媒体课件,小明在喂5只小鸡)请问:现在地上有几只小鸡在吃米?
出示喂小鸡的情景,教师分步操作,学生观察;
师:看到这里你知道了什么?一共有几只小鸡?(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谁会列式?
师:谁会列式?生说。师板演:5+2+1=8谁会读这个算式?读作:五加二再加一等于八。
该怎么运算哪?
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的算式叫连加,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
06-16
教学要求: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加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磁力板、5个圆片、5根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引导学生从1数到5,再从5数到1。
2.出示数字,读数。
3.按顺序填数:
()3()5。
[设计说明:通过复习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感知加法的含义
(1)过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到: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红纸鹤与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红纸鹤和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设计说明:通过演示,加上手势,初步渗透加法的含义。引导学生交流,培养交流的意识。]
2.学习加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数字1和2。
(2)教师说明:把1和2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3。
(4)教师进一步说明:把1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
(5)读加法算式。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的第13题。
l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l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直尺、学具图片、挂图、数字卡片、小贝壳图片等。
l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老师请大家猜一猜。
a.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贴图片0)
b.能与0做邻居的又是谁?(贴图片1)
c.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谁最大?(贴图片9)
d.故事: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0至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
06-0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9的序数含义。
3.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54页。
教具、学具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8和9的数据。
2.课件、学习纸等。
教学设计
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利用南昌正在创建花园城市这一人人皆知的事实,配合书上的主题图,引入8、9的认识。激发学生爱美、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8、9的基数含义
1.教学主题画。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上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主题图为师生提供了数量为8、9的物体有:
a.校园两旁有8棵树。
b.花坛里有8朵花。
c.黑板上有8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d.黑板下摆放着9盆花。
e.有8个同学和1位老师在花坛旁劳动。
f.有9只蝴蝶在花坛上飞舞。
学生数以上8、9的物体时,开始是凌乱的、无序的,教师小结时,应引导他们按一定的方位、一定的顺序来数。如从上往下、从外到里、从大到小等等。
蝴蝶只数难数一些,可以让同学在小组内互相数一数,然后教师再引导同学按一定顺序(从上到下)数一遍,每数一只,就做上一个记号。
2.展示课前每人收集的数量是8、9的物体的作业。
拿出课前收集的关于8和9的数据,先在小组内向同伴们交流;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份在全班交流、评议。最后全班同学都把自己收集的数据张贴在教室四周,全班同学自由交流、评议。
3.摆学具。
从学具中数出8个圆、9个三角形,摆两个图形,喜欢摆什么图形就摆什么图形。
教学8、9的顺序
1.课件出示计数器,教师逐一拨珠,让学生数。当拨到第8颗、第9颗算珠时,算珠闪动变颜色。并问学生:7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8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
2.课件出示直尺图:
教师将教材中直尺图里的括号作了一些调整,让学生通过填空,熟记0~9各数的顺序。
填好后再让同学们顺着数一遍,倒着数一遍。
最后可以让小组内的同学看着直尺上的数,提几个问题,让学生间互问互答。
教学比较7、8、9的大小
1.出示点子图。
先让学生数出这三幅点子图的点子数,然后让学生说出很快数出点子数的方法。
2.比较7、8、9的大小。
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学生的答案有以下6种:
7<88<97<9
8>79>89>7
3.用>、<号写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让学生在书上填空,注意提醒学生书写要整洁、美观。
教学8、9的序数含义
1.做...
05-27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教案课件写好了,老师教学质量肯定也差不了。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您整理和分享的内容,或许在您阅读本文以后有一点收获!
教学内容
教材第55页练习七1~4。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口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6一8=83一2=37+40=
32+4=25一7=36一8=
67一9=62一9=51一5=
84一6=80一6=60一2=
直接说得数,并指名说一说36一8、67一9的计算过程。
2.导人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练习课。[板书:练习七(1)]
二、练习。
1.练习七1。
(1)学生独立口算。
(2)集体交流时提问:每一组的三道有什么区别?(第一组中被减数相同,减数不同,第一题不退位,第二、第三题需要退位。第三组中被减数不同,减数相同,三题都需退位。)
2。练习七2。
(1)出示第2题,老师说明题意:用图中的数字分别减7和9。
(2)同桌同学互相练习,比一比谁算得好。
3.练习七3。
(1)老师说明题意:括号里哪一个得数对,把对的圈起来。
(2)学生独立圈数,集体交流,在说出正确得数后,让学生想想错误得数锗在哪里。
4.练习七4。
(1)出示第4题图,仔细观察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小女孩有8张邮票,小男孩有31张邮票,求小男孩比小女孩多多少张?)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时提问求小男孩比小女孩多多少张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怎么算?
(3)集体口答。
三、练习总结:让学生谈练习收获。
四、堂上小测。
一、直接写出得数。
28-9=27-8=60-3=41-2=54-7=82-6=
54-7=52-6=25-8=35-7=68-5=65-9=
二、填一填。
被减数37258679905746
减数484098087
差
三、列式计算。
1、儿童乐园有红色和蓝色的碰碰车共35辆,蓝色的有6辆,红色的有多少辆?
2、小明家有21本呼事书,他已经看了9本,还要看多少本才能看完?
第六课时:练习七(2)
教学内容
教材P55~56页练习七5~9。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退位减的口算过程,并能正确地、熟练地口算出已经学过的计算、培...
上课前准备好课堂用到的教案和课件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老师需要编写符合自己授课内容的教学课件。科学方法是教案编写的基础,这也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为了让您更好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特别编写了这篇“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文章,并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一册6-7页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⒊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用具:
教具:第6-7页的主题图课件。
学具:有关小兔、小猪头像、砖头和木头等学具卡片。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⒈课件出示小猪、小兔盖房的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你们看到了什么?能和同桌说一说吗?
学生互相说,教师注意观察发现语言组织较好的学生,请他说一说图意。
⒉师:你能在这幅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说:有4只兔子、3只小猪、3个苹果、4根木头等等。
二、探究比较方法
⒈教师选出学生所说的数量:3只小猪、4根木头。
要求学生摆出学具。(课件也出示卡片)
师:看到摆出的学具,小朋友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小猪少,木头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要求学生同桌互说,再指名汇报。
学生可能会说:①数一数,小猪3只,木头4根,所以木头多。
②把木头分给每只小猪,还多了一根木头。
教师要求有第②种想法的学生在投影仪上用学具摆一摆是怎样分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①把木头放在每只小猪旁边。
②也可能把木头对齐小猪放在下面。
教师对以上方法进行表扬,用课件演示强调第②种方法。(课件闪烁多余的1根木头)
师小结:1只小猪扛1根木头,还多了1根木头,我们就可以说木头(生:木头多),也可以说小猪(生:小猪少)。
⒉完成练习一T1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是怎样比的。
⒊教师演示课件:(小猪、木头图中多余的木头消失)
师: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呢?小猪和木头谁多谁少?
生:小猪和木头一样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可能会说:1只小猪扛1根木头,木头没有多,刚刚好。
师强调:1只小猪对1根木头没有多余,我们就可以说小猪和木头同样多。(课件显示:同样多)
学生齐声说:小猪和木头同样多。
(课件重新回到小猪、木头图)
师:现在木头不消失,怎样做也可以使它们同样多?
生:小猪再来1只。(课件出示1只小猪与木头对应)
⒋动手操作
①师:这幅图中还有别的东西可以用多、少、同样多来表示吗?
a.指名说几个。
b.剩余的要求学生...
05-02
教师的工作是充满意义的,也是十分艰辛的。说起教案,教师们肯定会很熟悉。教案可以帮助老师顺利解决在课堂上突发的教学情况。对于写教案是否感到过迷茫呢?也许下面的“一年级数学比多少的教案”正合你意!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实际问题。例1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通过抓花片的游戏,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提出新问题,通过操作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从一个数中去掉另一个数,剩下的就是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的,用减法计算的道理。例2在例1教学的基础上,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的实际问题,少多少可以从多多少推理得到。想想做做中选择的都是有意义的实际问题,有些是学生生活中的事情,如跳绳、兴趣小组活动等;有些是一年级学生感兴趣的,如小动物采玉米等。这些题材既有利于实现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也有利于情感态度、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等方面目标的达成。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直观的摆放,引发探究新的解题方法,列出减法算式求两数相差多少。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操作和合情推理,探索发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2.能用探索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数学的情趣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1.比一比,谁的小手大。
要求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分别在红、黄两个学具盒内抓一把花片,猜猜同桌抓了几个花片,再将自己抓的花片告诉同桌,比一比,谁抓的多。
[评:通过抓花片的游戏活动,比一比谁的小手大,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体验两个数量比多少,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愿望。]
2.出示挂图,呈现问题。
谈话:小红和小明也进行了抓花片的游戏。(出示挂图)从图中你读到了哪些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①他们一共抓了多少个花片?②谁抓的花片多,多多少个?)
3.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提问:你有办法知道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吗?
引导学生通过排一排解决问题。
如果老师有很多很多的花片,我们也用排一排的方法解决问题,方便吗?想一想还有别的方法吗?
利用排成的花片引导学生想一想:哪些是多出来的花片?多出来的5个花片是怎样得到的?
通过观察,让学生感悟到从13个里面去掉8个,剩下的5个就是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用减法计算。
[评:通过师生谈话,巧妙呈现问题,在学生通过排一排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如果花片有很多很多这个实际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从简单的排小数目花片,到寻找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都注重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去探究,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4.游戏活动,巩固算法。
谈话:同桌小朋友再抓几次比比看,看谁抓得多,多几个。每抓一次,都要相互说说怎样计算一种花片比另一种花片多多少个。
指定小朋友汇报活动情况,要先说一说哪种花片多,多多少个,再说一说哪种花片少,少多少个。
[评:通过再抓几次的游戏活动,进一步巩固解题思路...
04-25
以下为出国留学网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左右教案。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课堂反应会在教案中映射出来。敬请您浏览本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左、右的位置与顺序.
2.能确定物品左、右的位置顺序,会用左、右来描述物品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能确定物品左、右的位置顺序,会用左、右来描述物品的相对位置。
养成教育训练点:
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
文具(铅笔、橡皮擦、尺子、文具盒、小刀)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有那么多的老师来听课,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来欢迎他们。
2.刚才我们鼓掌用的是我们的左右手。
3.今天我们来认识左右。(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各书空三遍。
二、认识左右
1.强调左右手的作用,加深对左右的认识
咱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它们可是一对好朋友,请举起你的右手(教师和学生站在同一方向举起右手)。你会用右手做哪些事情?再举起你的左手,你会用左手做哪些事情?
2.找找身体上的左右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很多像左手和右手一样的好朋友,看一看自己的身体,你能找出像这样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请你边找,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谁愿意跟大家说一说你身体上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老师建议,他说到哪儿,咱们就指到哪儿行吗?小学教案课件网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找到了这么多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连老师都佩服你们了。现在我要看看你们身体上的这些伙伴配合如何,咱们做个课间左右操。
3.课间左右操
我们一起来做左右操!
伸出我的左手,左手左手左手
伸出我的右手,右手右手右手
拍拍我的左肩,左肩左肩左肩
拍拍我的右肩,右肩右肩右肩
拉拉我的左耳,左耳左耳左耳
拉拉我的右耳,右耳右耳右耳
跺跺我的左脚,左脚左脚左脚
跺跺我的右脚,右脚右脚右脚
三、巩固练习。
1.师提示,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学习用品。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2.完成课本的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谁愿意说一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生说,师补充。
教学反思:
《左右》对有些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可能是不认识那两个字,也可能分不清左右,我通过不同的活动来加深学生对左右的印象,尽量让每个孩子都能亲身体验。
教学目标:
1.用生活中...
04-03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要实施课堂教学,老师必须按照教案课件,怎样的教案课件算为优秀?一年级数学教案几和几是编辑为您整理的与您需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教学内容:教科书19页内容、20页的做一做,练习二第8题。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5以内各数的组成。
2.培养学生互相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让自己得出各数的组成
教具、学具准备:纸带、5个红花片、学具棒、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4的组成
①老师这儿有4个红花片,你能分一分,有几种分法?
②学生讨论,动作摆一摆。
③反馈情况。
444
312213
④读一读,集体读,个别读。
⑤游戏,猜一猜。
共有3个园片,左手有2个,右手有几个?
共有4个园片,左手有2个,右手有几个?
共有3个园片,左手有1个,右手有几个?
......
先由老师和学生做游戏,再由同桌互做。
得出332
122111
2.5的组成
①小朋友都有5根小棒,你能把5根分成2部分吗?
②学生独立操作。
③小组交流,把组内意见记录下来。
④各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⑤全班讨论得出:
5555
14233241
读一读。
二、巩固发展:
1.20页做一做第一题
老师出示卡片5,同桌合作各拿出圆片或数字卡片使两人拿出的合并起来是5。比一比哪一桌得出的最多。
2.找朋友24
43
12
31
学会如何找朋友,合并起来是5的,用直线连起来。
2.对口令游戏
我说3,我说2,3和2组成5
我说2,我说3,2和3组成5
我说3,我说1,3和1组成4
......
3.填数
545453
()32()1()1()2()()1
4.填表
314
11
6.独立完成练习二第8题
三、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学到了那些本领?
把今天学的回家说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教学目标
通过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以及从前所学内容的混合练习,为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做准备。
教具准备
练习纸
03-12
9加几是第一册第七单元20以内进位加法中的第一课,这个单元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一,十分的重要。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会熟练地计算10以内加法及10加几的式题,初步积累了一些计算经验。而通过这节课的探讨,不仅使学生掌握凑十的计算规律,而且能让他们把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新的情况中去,比如,8加几。7加几等。
所以,我首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和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发现并设计简单的数学问题,再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新的情况中去,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第三,体现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拥有自主发现的经验,尊重学生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发展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形成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用具:
教具:实物投影,投影片,牛奶15瓶,2只箱子,小棒18根。
学具:每组15瓶牛奶,2只箱子,每人小棒18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笑笑很喜欢喝牛奶,有一天爸爸给她买了一箱,妈妈又给她买了一箱,没过几天,笑笑就喝了好几瓶,然后投影牛奶图。
2.观察牛奶图你想对笑笑说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从情境入手,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通过解决还有几瓶牛奶的问题,体现9加几算法的多样性。
(1)以故事形式说明图中的笑笑为什么想知道还有几瓶牛奶。并请小朋友帮助笑笑算一算。
(2)分组操作。(一箱有9牛奶,另一箱有5瓶牛奶)组内同学边操作边相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操作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算法:A.数数法:1、2、3、4......13、14,一共有14瓶。
B.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14,一共有14瓶。
C.凑十法。
教师说明: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新理念。]
2.动手操作,学习凑十法。(用小棒摆一摆9+5的凑十过程。)
(1)要算还有多少瓶牛奶怎样列式?(板书9+5)
...
03-08
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教案是完整课堂教学的支柱。也许以下内容“一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反思”合你需求,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了可爱的企鹅一课后,反思整节课,成功与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本节课的设计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提出了两个层次的目标,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要求,发展目标是针对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能力的提高而设计的。
2、能引导学生通过生活情景和直观图,让学生在认识打括号和问号含义的基础上体会题里数量之间的关系,并列出算式,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重点。
3、能让学生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机的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能引导学生运用观察、交流、猜测等方式,使学生既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感受生活的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但是这节课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创设的情景不够住动,没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方式比较传统,没能很好的体现课标的理念。
《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选择儿童身边最熟悉的事,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理解和接受。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对此,谈一谈我在执教《6和7的认识》一课时的几点做法。
一、生活需要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
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也会有着数学因素的内容。如果我们教学时让数学走进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并充分应用于教学,就能化难为易,使学生接受认识。周玉仁教授曾经说过:"数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在孩子们眼里,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又用得上的学科,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因此,要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1、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一提"数学"二字,人们总是认为数学最贴近我们的就是计算,却忽略了数学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激发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内因,首先就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就设计了“生活中的数”这个环节(片段二),让学生仔细地看,充分地说,使学生不仅认识6、7这两个数,还体验到生活中原来有那么多的数,为什么平时我们没有注意到呢?由此,引起学生的重视,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思维不拘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思维得以拓展。
2、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其实,生活中每件小事都能帮助学生学数学,并不需要我们刻意去设计。例如本课中,教材就利用了一个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面“师生打扫教室”来开展学习(片段二)。这虽是一个普通的情景,但蕴涵着浓烈的师生之情,以及讲卫生,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齐心协力互相帮助的人文精神,我就先让学生体...
一年级数学教案推荐访问
正在提交表单,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