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三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重点栏目,提供与三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重点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心理咨询师考试就要开始咯,赶快复习起来吧,出国留学网心理咨询师栏目为各位同学准备了“三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重点之人际互动”,希望对各位考生有帮助。
人际互动(合作、竞争)
1、定义:就是人际相互作用。人的相互作用可能是信息、情感等心理因索的交流,也可能是行为、动作的交流。 互动是一个过程,是由自我、人际和社会互动组成的。人际互动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往、交流。
2、形式(1)合作: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基本条件是目标一致、共识与规范、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2)竞争: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基本条件是.目标较为稀有或者难得,并且双方对同一目标进行争夺;争夺中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一方赢,另一方输),也可能出现双赢结局;竞争是有理性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双赢或多赢即共赢是理想的人际互动形式。
3、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1973年,多伊奇,个体与他人行为的目标手段之间如果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时,就会产生相互作用。当这种关系是积极的、肯定的,即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采取某种手段实现目标时,个体的目标与手段才能实现,这是合作关系。如同一球队的球员之间。而当这种关系是消极的或否定的,即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不能达到目标或实现手段时,个体的目标手段才能实现,他们是竞争关系。如拳击运动员。
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栏目为你推荐:
01-24
出国留学网心理咨询师考试栏目为你提供“2017年三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重点之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大家抓紧时间复习,好好备考,希望此文对你有所帮助。
社会知觉、印象与归因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1、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一般会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初次印象,也称第一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2、印象形成效应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首因效应:最初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表明第一印象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近因效应:最新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容易出现近因效应
(2)光环效应(晕轮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以偏概全,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的
(3)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能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作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3、信息整合模式: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个体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总体印象
(1)加法模式: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会的总和
(2)平均模式:将各种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
(3)加权平均模式:不仅考虑积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还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不是依据简单平均分数,而是依据加权平均分数(4)中心品质模式: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
4、印象管理
(1)定义:①(印象控制或印象整饰),指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②印象管理与印象形成的区别是: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过程施加影响
(2)作用: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是一种社交技巧,人际交往中,个体都希望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3)常用策略包括: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投其所好。自我抬高:为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的印象,个体往往会承认自己的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
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栏目为你推荐:
01-24
出国留学网心理咨询师考试栏目为你提供“三级心理咨询师2017社会心理学重点:态度形成概述”,大家抓紧时间复习,好好备考,希望此文对你有所帮助。
态度形成概述
1、态度: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1)特点:内在、稳定、对象(针对)
(2)成分:ABC,情感、行为倾向性、认知。情感A(Affection)、行为倾向性B(Behavioral tendency)、认知C(Cognition)三种成分,也称态度的ABC模型。一般地说,这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和行为倾向
(3)态度与行为:态度决定行为,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比较复杂,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但个体具体采取什么样的行为,还受情境、认知因素、过去经验和行为的影响
(4)态度与价值观:与态度相比,价值观更抽象一般,更稳定持久,不容易转变,没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价值观对行为的作用是间接的,通过影响态度而最终影响行为。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个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对象的客观价值对态度有重要影响,但态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个体赋予对象的主观价值。
2、功能
(1)工具性:倾向于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态度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按照功利原则进行取舍的结果,是社会交换和社会适应的产物
(2)自我防御:有利于确立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减少焦虑和消极情绪
(3)价值表现:个体主动表现自己,通过表明态度来显示社会价值
(4)认知: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已形成的态度会影响对新情境的认识。
3、维度:方向(态度的指向,表现形式)、强度(倾向于某一特定方向的程度,大多数人格量表涉及的是态度强度的测量)、深度(个体对特定对象的卷入水平)、向中性(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外显度(外露程度)。
4、形成:凯尔曼提出包括依从(表面的、暂时的,是权宜之计,是一种印象管理策略)、认同、内化(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将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
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栏目为你推荐:
三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重点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