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中国印象栏目,提供与中国印象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中国印象》由何兆武编著,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集62位世界名人对中国文化的论述,他们从各自的角度论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他们的论述有助于人们把握中国应如何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他们的论述具有常人所不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散发出人类智慧的光辉。
很多人好奇中国留学生在外国人眼中是怎样的,这里出国留学网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
简单的说,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是有些被自动贴上的标签,包括数学好,爱抱团(从不和任何不是中国人的人打交道),英语不好,穿着打扮很“asian”,不爱运动,不爱做group work,等等(说到这里有人要出来跳了,先别急,让我慢慢解释)。
别的国家不说,就说咱们在大土澳的亲身经历。
高中
我刚来墨尔本的时候14岁。当时我们住的区是个老区,基本上都是本地人,新移民非常少。我就近上了一所公立女校,全校加起来也就20多个外国人,其中十几个华人(包括中国人,马来人,新加坡人,还有我国香港台湾的)其他的几个海外学生来自越南,匈牙利,马其顿等。我初中时特爱看欧美校园电影,所以特别想过电影里看的那种歪果仁学生的校园生活,从一开学就开始想和本地人交朋友。但是上了几天学,发现好难。首先,完全高估了自己的英语水平,老外说话听不懂。就算听懂了句子,也不知道他们在讲什么内容,因为平常生活方式,接触的社会,娱乐审美个方面都有太大的差别了(这是十一年前,现在应该好多了,毕竟有全球化的one direction,Justin Bieber,taylor swift等等在国内也很熟悉的名人话题可以聊)。所以没几天就和华人泡一起了。
慢慢地发现老外对中国留学生敬而远之,他们会主动和法国日本留学生聊天,虽然他们的英语更差,但是很少和中国人说话。早出国的同学们都知道,国外高中学生是很在乎自己是不是在一个cool的group里的,说白了也就是抱团。他们很少和他们觉得不cool的团体里的人交流,里面就不幸的包括了中国留学生(当然也包括其他本地的学生,性格怪的,喜欢搞IT的等等)。法国日本是土澳学生觉得高大上的国家,所以愿意接近那些留学生交换生(别骂我,他们真的这么觉得,就像很多咱们自己人觉得欧洲很高大上,印度很落后一样),当然这也不代表他们就能跟本地学生混熟了,新鲜劲过去了老外也就该干嘛干嘛了。因为中国人在高中里比较安静,基本上比较少参加体育活动,艺术节之类的活动,老外就觉得你们这些人不cool没意思。有个马来人经常参加活动,老外就愿意跟他们玩到一起,另一个马来人不参加活动,我到后来才知道,老外一直把她当中国人。这种奇怪的关系是双向的,老外觉得中国人不愿意和老外玩,中国人觉得老外都不和自己玩也不去搭理人家。很多老外根本没有和中国留学生接触之前就已经有了固定的印象。很多ABC,来的比较早的华人和其他地区华人都经常着急着和中国人撇清关系,包括有个英语奇差的香港人也是。
慢慢地我当时就有种莫名其妙的自卑心理,觉得因为是中国人所以被看不起。后来高二选课因为想搞设计,所以选了一堆没中国人选的课,法语,平面,当代艺术啥的,天天一个中国人和一票歪果仁一起上课。上着上着也就聊上了。突然发现,没那么难交流了,在这住了两年文化跟上了,英语好了,和老外有话题聊了,而且发现外国人一点都没有歧视中国人的意思,可能只是以前没机会聊。慢慢还开始一起吃饭图书馆party啥的。因为搞设计,作品在学校展出,突然又多了一票本地朋友。有几个歪果仁朋友说:哎呀你完全不是我想象的样子啊,不光数学好还挺逗比啊。
但是这个时候问题来了,我想带我的中国朋友和外国朋友一起玩耍,但是双方都不愿意。老外朋友对中国留学生的印象的改变只限于我一个人。而...
01-03
先前,有网友在美国知名的问答平台(Quora)上提问,“中国知识精英怎么还不发起颜色革命?这看上去很简单不是吗?”,以及“为什么其他穷国不能复制中国的成功”,各国网友都给出了详尽的回答,描述了一个与西方媒体或者西方刻板印象中颇为不同的中国。
近日,又有网友在美国知名的问答平台(Quora)上匿名提问↓↓↓
这个提问未给出时间,目前仅有16名网友给出回复,但已经累积了几十万阅读量。
回复中,网友们的角度各异:来到中国后,发现中国女性完全不是西方传统刻板印象里害羞的女性;中国的空气和安全方面其实也并没有一般描述的那么差;中国是一个伟大、礼貌、整洁、纪律、法治的国家,跟在媒体和书里看到的完全不一样;甚至有网友感叹,100%确定要让自己的孙子们学习中文。
我们摘译了其中阅读量和点赞率最高的一批,跟读者们分享。
我喜欢中国女性的坚强和坦率
Maya Kaiser:我对中国女人完全改观
文化人类学家,曾在中国生活三年
专业: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
回复日期:12月7日
我曾认为西方女性比亚洲女性更自由更不受拘束,但来到中国后我发现,在许多物理科学、政治、工程领域和领导阶层等,都可以看到中国女性的身影,我甚至看到许多女性从事像修路等重体力活工作,这在西方几乎都只看到男人在做。
我发现中国女人是坚强、坦率的,而不是西方传统刻板印象里害羞的女性。
作者配图:我与中国军人,2006
在中国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体会到,没有人会因为我是女性就质疑我的智慧和质疑我是否可以理性地思考。
这些经验不仅改变我对中国的印象,也让我重新看待我的母国。我发现进步并不是线性发展的,我们并不比其他国家“先进”。我也了解到原来西方国家的大学和工作场所中有如此多的性别歧视。并且,西方人士贬低女性不如男性令人信服,这更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在中国的亲身经历让我对自己的智慧更有信心,让我更尊敬中国文化,也让我谦卑地意识到先前对中国的种种假设是错误的。
(1800赞,221500阅读)
中国新旧文化融合的很好,空气没想象的那么遭
Robin Pittman:我的南京经历
加拿大人,物理背景,毕业于加拿大弗雷泽谷大学
坐标:加拿大
回复日期:11月8日
今年暑假我至南京游览一个月,度过了很棒的时光。南京是个新旧文化融合的一个城市,而街上的小贩和开放的市集让我觉得自己在17世纪,但每个人都有智能手机。大部分建筑物都蛮新的,可是并没有受到良好的维护(除了美丽崭新的市中心)。小孩们在户外玩耍好似1980年代的我。每个人都穿着带有英文字的T恤,虽然他们应该不太清楚那些字的含义。
...
作文标题: 中国印象
关 键 词: 印象 高中高三 1000字
字 数: 1000字作文
本文适合: 高中高三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
作文网(zw.liuxue86.com)提示:我们做的不好的地方还请您多多包涵,请阅读本作文。
本作文是关于高中高三1000字的作文,题目为:《中国印象》,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中国印象 置身于祖国的怀抱中我能感受到的是细腻的触摸和耳畔的呓语。连脸颊都感觉刚才拂过的风略带一丝逸香。前段时间我去了以前一个朋友的空间,他的背景音乐很好听,是古筝伴奏的纯音乐《江南印象》,背景图片也是江南水乡,空间里的一切都是那么古色古香,美到让人流连忘返。在听了那么多流行音乐,看了那么多美轮美奂的繁华夜景后才发现,真正百听不厌、百看不倦的是我们中国的一切古典。存在于我们中国的印象。很久以前看过一本书,书名由于时间原因已忘却,但书中的情景却令我铭记于心,只因为很美、很凄美。凤凰竹林,一片翠绿,主人公脚踩一叶扁舟在湖面上吹奏着《来仪》,或深情,或哀伤。谁能真正感受到他的内心呢?他当时是否和被贬的李白一样无奈,一样觉得“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主人公遭遇迫害不得不离开自己的故乡,离开自己的祖国而远渡西洋。令我映像深刻的是主人公当被告知要离开祖国后,自己来到那个他曾经经常吟诗吹箫的凤凰竹林,跪在林中痛哭。记得自己当时在看那一段时是和主人公一起哭的,那个时候的自己仿佛读懂了主人公的心,恋乡之心、爱国之心。这本书的结局是凄凉、悲哀的,他时时刻刻都在找机会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自己的凤凰竹林,但被西洋官员捉住打死了,死之前他还念叨着“国家,我的国家。”我当时想,为什么他这么固执呢,他完全可以在异国他乡重新生活,何必要如此执着以至于死?3个月前听到一句话说: “连动物都是恋家的,何况是人呢?”听后感触很深,那一瞬主人公在凤凰竹林里痛哭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终于真正理解他了,自己的故乡、自己的祖国永远是最温暖的怀抱。彼时希望自己能拥有一颗像主人公那样执着的爱国之心。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了,这是无可置疑的,但强大的祖国又是由多少条生命牺牲而换来的呢?前几天刚刚读了《红岩》,真是感触颇深。在那个革命战争的年代,特务潜伏给共产党带来了甚大的危害,许多共产党员和人民被抓去当政治犯,但敌方的酷刑并没有使那些革命英雄们出卖自己的国家。许云峰、江姐、成岗等人为了国家的利益惨遭迫害,但解放军和人民却永远记得他们,记得他们的爱国之心。《红岩》里的一切都令我为之感动,里面人物的爱国之情是令人震撼的。此时我想到了去年在我们中国举办的奥运会,那是多么辉煌的成就啊!
为方便2013年中考生及家长查询相关信息,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特别搜集汇总了中考英语作文习作以供参考:
Ive heard a saying that went something like, if you stay in a country for three weeks you can write a book, three months a postcard, and three years nothing! I am now faced with this problem. Having lived in China for about five years, I am totally used to daily life here. That shouldnt be something to complain about, right? Adapting to a different society and culture is something to be satisfied with, is it not? Usually it would be. However, it makes writing a column about my impressions of China a lot more difficult.
Luckily for me two friends from my country, Ireland, came to visit me during the summer. It was their first time in China and it was through their eyes that I rediscovered the pleasure of experiencing a foreign culture for the first time again.
At first I found their remarks and reactions to the sights of daily Beijing life puzzling. They were fascinated by every little detail. Details that I barely noticed. Why did they want to take a photograph of a man selling you tiao? What was so interesting about a line of waiters standing outside a restaurant? Why was a group of elderly people exercising in the evening so enthralling?
I started to recall that scenes like these once fascinated me too. In Ireland you just dont see them. It was then that memories of my first month in China came flooding back to me. When I first came to this country I worked as an English teache...
王丹和学生们在课堂上
王丹和当地小孩在一起
2009年9月,国家汉办在国内选派了2名赴非洲赞比亚的对外汉语志愿者。孝昌二中英语老师王丹经过层层选拔,有幸成为其中一名。在厦门大学接受为期45天的统一培训后,2009年10月24日,她飞往了赞比亚首都卢萨卡……
一年期满后,今年10月23日,王丹回到了家乡。日前,记者采访了这位年轻的姑娘,听她讲述了在非洲的那段难忘经历。
当地生活条件让我学会节俭
2009年10月28日,赞比亚第一所中文国际学校正式成立。开学典礼上,赞方和中方的有关部门领导和媒体都出席了。当熟悉了20多年的国歌在耳旁响起时,当我第一次看见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异国他乡的湛蓝天空下飘扬时,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自豪感从内心迸发,那一刻,我也为自己能成为对外汉语推广大军中的一员而感到无比自豪。
尽管之前做好了一切思想准备,但来到这里还是让我有点失落:学校是个不大的四合院,几间教室,两间办公室,宿舍就在教室后面。备课,上课,做饭,洗衣服,散步,睡觉……我们每天都在小院子里重复着这样的动作。生活简单有序地进行着,我贪婪的享受着那份宁静。
离学校不远处有个市场,每到星期二这天,很多中国农场主都会把新鲜的蔬菜运往菜场卖,因此该市场得名“Tuesday Market”。土豆、洋葱、西红柿、黄瓜等应有尽有,就好像到了国内的菜场,格外亲切,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在这里能见到很多中国人,大家见面都很热情的问候和交流。
学校有3个黑人工人,他们的工作是打扫校园,清理垃圾。工资最高的有300000克瓦查(赞比亚货币,相当于人民币400多元),他们靠这些钱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可以想象生活有多么艰难!他们一天基本只吃一到两餐“喜玛”(当地人的主食,类似玉米面粉,像面团似的用手抓着吃),饿了怎么办?幸亏赞比亚有很多芒果树,虽然有时还是青的、酸的不能入口,可是他们每天就靠这些充饥……
黑人工人的家都离学校很远,腿是他们回家的交通工具,他们不会花钱坐车,因为太贵。自行车对于他们来说,更是一种极大的奢侈品。他们多数是5点起床,步行或跑步2小时来学校工作,下午5点下班,再步行回家。所以有一句话形容的很贴切:“交通靠走路,吃饭靠上树”。
在这里,人很容易学会节约,节约粮食,节约水,节约电。偶尔有剩饭,我们都会给工人们吃,喝完水的瓶子都利用起来装洗衣粉、油、盐等,自然而然,便养成了我在非洲的“循环经济生活”。这些看起来无足轻重的东西,在这里都显得那么重要,因为你一旦浪费了,就是一种罪恶。
“中国印象” 深入当地人心
据悉,在赞比亚首都就有2000多中国人,中资企业有30多家,很多中国人在这里创业长达20年,大部分商品都是“中国制造”,最早的“坦赞铁路”更是使得“中国印象”深入当地人心。
汉语课堂是非常有趣的,我也从来没有那么近距离的去了解中国文化。每节课堂,我都能感觉到当地学生对中国文化浓厚的兴趣。他们经常会问:长城有多长?它修了多少年?北京在哪儿?用筷子怎么吃饭?等等让人觉得很有趣的问题。
有一次,为了让学生学习使用筷子,我特意炒了几盘花生米,在仔细讲解拿筷子的手势之后,让学生自己操练。他们很艰难地“抓着”筷子,根本不能把筷子分开,...
Ive heard a saying that went something like, if you stay in a country for three weeks you can write a book, three months a postcard, and three years nothing! I am now faced with this problem. Having lived in China for about five years, I am totally used to daily life here. That shouldnt be something to complain about, right? Adapting to a different society and culture is something to be satisfied with, is it not? Usually it would be. However, it makes writing a column about my impressions of China a lot more difficult.
Luckily for me two friends from my country, Ireland, came to visit me during the summer. It was their first time in China and it was through their eyes that I rediscovered the pleasure of experiencing a foreign culture for the first time again.
At first I found their remarks and reactions to the sights of daily Beijing life puzzling. They were fascinated by every little detail. Details that I barely noticed. Why did they want to take a photograph of a man selling you tiao? What was so interesting about a line of waiters standing outside a restaurant? Why was a group of elderly people exercising in the evening so enthralling?
I started to recall that scenes like these once fascinated me too. In Ireland you just dont see them. It was then that memories of my first month in China came flooding back to me. When I first came to this country I worked as an English teacher in Wuhan. Thinking back it was the students I met in that first year ...
中国印象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