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主管中药师考试重点栏目,提供与主管中药师考试重点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08-23
大家做好准备迎接主管中药师考试了吗?出国留学网诚意整理“2018年主管中药师考试精选知识点:治燥剂”,只要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总会有丰硕的收获!欢迎广大考生前来学习。
2018年主管中药师考试精选知识点:治燥剂
一、概述
1.治燥剂的适用范围
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治燥剂。
治燥剂用治燥证。燥证有外燥与内燥之分。外燥指感受秋令燥邪所发生的病证,其病常始于肺卫。由于秋令气候温凉有异,因而外燥又有凉燥、温燥之分。内燥是属于脏腑津亏液耗所致的病证,发病部位有上燥、中燥、下燥之别。燥在上者,多责之于肺,症见干咳、少痰、咽燥、咯血;燥在中者,多责之于胃,症见肌肉消瘦、干呕食少;燥在下者,多责之于肾,症见消渴或津枯便秘等。
2.治燥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要分清外燥和内燥,外燥又须分清是温燥还是凉燥,认证清楚,治法用方才能合拍。但外燥、内燥又常相互影响。如外感温燥,不但有发热,头痛等表证;也有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等上燥证,治疗时多以轻宣燥热与凉润肺金并用。又如津伤肺燥,出现咽喉燥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等上燥证,每与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有关,治宜养阴润肺。金水并调。
(2)燥邪最易化热,伤津耗气,故治燥剂除以轻宣或滋润药物为主外,有时还须酌情配伍清热泻火或生津益气之品,而辛香耗津、苦寒化燥之品,则非燥病所宜。甘凉滋润药物易于助湿滞气,脾虚便溏或素体湿盛者忌用。
...08-03
大家做好准备迎接考试了吗?出国留学网诚意整理“2018年主管中药师考试高频考点”,只要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总会有丰硕的收获!欢迎广大考生前来学习。
2018年主管中药师考试高频考点
气血双补
炙甘草汤(复脉汤)
【方源】 《伤寒论》
【组成】 甘草炙,四两(12g) 生姜三两(9g) 桂枝三两(9g) 人参二两(6g) 生地黄一斤(50g) 阿胶二两(6g) 麦门冬半升(10g) 麻仁半升(10g) 大枣三十枚(10枚),擘
【用法】 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功用】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
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赢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2.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配伍意义】 本方证是由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治宜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方中重用生地黄为君,滋阴养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名医别录》)。臣以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佐以桂枝、生姜温心阳,通血脉。用法中加清酒,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诸药合用,用治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可奏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之功。本方益气滋阴,兼可补肺润燥,故亦可用治虚劳肺痿属气阴两伤者。
玉屏风散
【方源】 《医方类聚》
【组成】 防风一两(30g) 黄芪 白术各二两(各60g)
【用法】 研末,每日两次,每次6~9g,大枣煎汤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 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咣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 易感风邪。
...08-01
大家做好准备迎接考试了吗?出国留学网诚意整理“2018年主管中药师考试精选知识点”,只要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总会有丰硕的收获!欢迎广大考生前来学习。
2018年主管中药师考试精选知识点
补中益气汤
【方源】 《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 黄芪一钱(18g) 甘草炙,各五分(9g) 人参三分(6g) 当归二分(3g) 橘皮二分或三分(6g) 升麻二分或三分(6g) 柴胡二分或三分(6g) 白术三分(6g)
【用法】 水煎服。或作丸剂,每服10~15g,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配伍意义】 本方治证系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治宜补益脾胃中气,升阳举陷。方中重用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臣以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以增强黄芪补益中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升阳、甘温除热之功。
参苓白术散
【方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莲子肉一斤(500g) 薏苡仁一斤(500g) 缩砂仁一斤(500g)桔梗一斤(500g) 白扁豆一斤半(750g) 白茯苓二斤(1000g) 人参二斤(1000g) 甘草炒二斤(1000g) 白术二斤(1000g) 山药二斤(1000g)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减服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配伍意义】 本方证是由脾虚湿盛所致。治宜补益脾胃,兼以渗湿止泻。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臣以山药、莲子肉助君药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并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佐以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湿;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之用。综观全方,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则诸症自除。
...07-15
出国留学网为大家提供“主管中药师考试重点:方剂与治法”供广大考生参考,更多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主管中药师考试重点:方剂与治法
一、方剂与治法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1.1 治法为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1.2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剂是体现治法的主要手段。
1.3 方剂必须“针对病机,体现治法”。“以法统方”,包括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
2.常用治法
治法是针对临床证候所采取的治疗大法,临床证候的复杂性决定了治法的多样性,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将诸多治法概括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2.1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泄泻、咳嗽、疟疾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表证。
2.2 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于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情急迫而又急需吐出之证。
2.3 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适用于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或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
2.4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等证。
2.5 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里热证、火证、热毒证以及虚热证等邪热壅盛于里之证。
2.6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脏腑的沉寒痼冷,寒饮内停,寒湿不化,以及阳气衰微等。
2.7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2.8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各种虚证。
上述八种治法,适应了表里寒热虚实不同的证候。但病情往往是复杂的,不是单独一法所能奏效,常须数种方法配合运用,才能照顾全面。所以虽为八法,但配合之后变化多端。正如《医学心悟》中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主管中药师考试重点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