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从档案资料看民国时期的救世新教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从档案资料看民国时期的救世新教栏目,提供与从档案资料看民国时期的救世新教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民国时期怎样招考公务员

 

  本文“民国时期怎样招考公务员”,跟着出国留学网公务员考试频道来了解一下吧。希望能帮到您!

  民国时期是如何选拔“公务员”的?南京市档案局现存民国档案上万卷,其中涉及公务员考试、任用、管理的有上千件。作者用详实的档案资料以及分析显示出民国时期公务员考试、任用、管理的脉络和走向。可见,那时的考试其实并不简单。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宣告2000多年封建帝制结束。而治理国家需要的大量行政人员从何而来,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考题。经过研究,民国政府于1931年7月在南京举行了首次“高等考试”,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到政府行政部门之中。

  这第一届“公务员考试”轰动一时。档案显示,虽然最终只录取100人,仍然吸引了全国各地约2000人报名,其中,以江苏、湖南两地的考生最多。考试那几天,南京大小旅馆顿时爆满,有的考生只能投亲靠友或借住在老百姓家。

  针对第一届考试时考生从全国各地来南京赶考,存在舟车劳顿、交通不便、住宿困难等问题,各地纷纷提议,“中国之大,应按照行政区域划分,设立分考点”。后来经负责考试的民国考试院、行政院研究决定,从1936年开始,除南京之外,增设北平、沈阳、广州3个分考点。

  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只有一天,而在民国时期考试时间则要长得多。第一届从7月15日考到7月21日,长达一个星期。此后大体沿袭这个模式。

  考试一般分为普通行政人员考试、财务行政人员考试、教育行政人员考试、外交官领事官考试、警察行政人员考试五种。

  其中,难度最大的是外交官领事官考试。考试课目分为:国父遗嘱(政治)、国文(论文及公文)、中外历史及地理、宪法、外文(中俄文互译)、俄文作文、国际公法、国际私法、中外国际条约、国际关系与国际贸易等10门。可见当时最热门的外语不是英语,而是俄语。除了笔试、面试,还要有半年实习期,合格后才能录用,由政府派遣出国到使馆工作。

  那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也要参照外交官领事官考试方式进行笔试、面试,只是不用实习期了。

  现在公务员考试,被录取后便可上岗,民国时期则不是这样,要等出现空缺才补人。当时,流传着“魏市长任上考取,马市长任上用”的故事,一份“陈壁光等四人通过高等考试请依法荐用致马市长的信函”档案,记录了这桩事情的来龙去脉。

  1931年南京市市长为魏道明,当年参加第一届高等考试及格人员陈壁光、李如霖等4人虽被录取,但由于没有空岗,只能等着。一直到1935年4月,事情才有了转机,岗位有空缺了。当时的南京市社会局专门打了报告给市长,请求批准任用这4人,而此时南京的市长已换成了马超俊。经马市长批准,4人分别被分配到社会局、财政局、教育局供职,正式上班是1935年,距被录取已整整过去4年时间。

  民国时期南京是首府,也是特别市,每一名被录取者进市政府任职,都要经过市长审批。一份“关于送1947年高等考试及格人员顾子聪等履历书等件请市政府查办”的档案,真实地记录了这件事。

  顾子聪,24岁,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1947年高等考试成绩是“中等第9名”,被录取,任用单位是“南京市公务局”,报告送上去后,当时的市长沈怡签了一个字“可”。这样,这名南京小伙子就上岗了。

 ...

2014高考历史复习资料: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08-06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祝福广大考生在2013年高考中发挥出最佳水平,考出好成绩!同时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下载全部资料

相关链接:

民国时期的公务员考试如何进行

11-13

 

  下周日,2014年度国考笔试将举行。届时,全国152万考生将进行笔尖上的较量,争夺1.9万个饭碗,录取率仅1.3%。

  你知道吗?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早在1931年就出现了。现代快报记者获悉,《汪伪国民政府旧址史话》于近日出版,书中介绍了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的由来,以及考试院曾举办过的轰动一时的第一届高等考试,也就是当时的公务员考试,全国近3000人报名,但最后仅录取100人,淘汰率高达97%。

  [考点]

  当年在哪考试?

  由于经费紧张,“借”考场进行考试

  整个考试院分为东西两条平行的轴线,因此有东西两个大门。东大门,即现在的市政协大门。西大门,即现在的市委市政府大门。

  进去后,最惹人注目的是建于1933年的“明志楼”,也就是大门正对面的市政府大礼堂。据悉,当时明志楼就是公务员考试考场,楼中部原为两个考场,东西各有一个考场。

  而在1931年,由于经费紧张没有专门的考场,民国的第一次“国考”在原中央大学、南京中学(今东南大学、宁海中学)进行。

  与市委市政府大院一样,当年的考试院大门口也有警卫,不过警卫并非荷枪而立的士兵,而是身着古典服装、身佩宝剑的武士。

  [考生]

  当年谁能报考?

  大学毕业,均可应考,近3000人报名

  1931年7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举行了轰动一时的第一届高等考试,也就是首届公务员考试。

  跟现在的国考一样,民国公务员考试也十分火爆。据书中记载,当年的这场考试共有近3000人报名。因为只有南京有考点,因此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来赶考。比如,有从江西、湖南乘江轮赶来报名的,到岸后,住的地方还没定,就先去报名。平均下来,每天有四五百人报名,因为人多,原定7月5日报名结束,后来又延长了5日。

  什么样的人可以报考?考试院规定“大学毕业,均可应考”,即在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专科学校毕业的拿有毕业证书的大学生都能考。不过,当年的报考程序要比现在复杂得多,要经过报名、体检、资格审查等。

  要考多长时间?

  连考7天,凌晨4点就进考场

  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只有一天的时间,不少考生就抱怨国考是种煎熬。

  相比之下,当年的民国公务员考试算是场“拉锯战”,考生们不仅要拼脑力,更要拼体力。

  据记载,当年的那场考试从7月15日一直考到7月21日,每天早上4点齐集听候点名领卷入场,迟到就不能进了,然后6点开考,每门考3小时,一天考两门,在考场内每天要坐上6小时,一连7天如此。

  [考题]

  考哪些科目?

  国文、法律、财政学等,还要进行演说

  考试内容更是复杂,比如普通行政人员,要考12门,包括国文、民法、刑法、行政法、中国近代政治史、财政学、劳工法等;外交官领事官还有专业科测试,要考英语或法语。除了笔试,还有口试,考生要进行两次或一次专题演说,每次以15分钟为限,目的是测试这些人的口才...

2014高考历史民国时期中国的时代特征

 

  同学们要保持自己平时学习和生活的节奏,适当减小复习密度和难度,可以得到“退一步,进两步”的效果。保持大脑皮层的中度兴奋(既不过分放松也不过分紧张),要避免和他人进行无谓的辩论和争吵。可以适当地看电视、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过最好别玩电脑,因为电脑游戏、网络容易令人沉迷。这样,就能在考试前夕,创造一个良好的心境。更多有关2014高考文综的信息可登录出国留学网文综频道,欢迎收藏本站(CTRL+D即可收藏)!

  民国时期中国的时代特征

  民国时期作为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个特殊时期,无论是社会结构,还是社会运行机制(包括社会生活等)都在急剧地发展、变化着,是这段历史的总态势和总特点。诚然,由于民国时期中国所处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国社会在其转型过程中,呈现了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社会的“沉沦”与社会的“进步”共生。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始终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中国社会这种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沉沦”与“进步”共生的发展态势。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王朝,但并没有结束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民国成立后的38年中,从某种程度上看,中国在“半殖民地”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入侵后,中国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一部民国史,实在是一部中国社会的沉沦史。

  然而,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没有能完全阻止中国社会向现代转型的步伐。在与帝国主义抗争的过程中,中国开始走向世界。封闭型的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被打破,中国被迫开始了痛苦的现代化历程。在中国逐渐融合于世界的过程中,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民国成立后的38年,中国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封建势力遭到严重的冲击,中国在一步步走向半封建性或半资本主义性社会。一部民国史又实在是一部封建势力的削弱史和一部资本主义的成长史。

  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中国社会在一步步沉沦;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奋力抗争,中国社会在一步步转向现代,“沉沦”与“进步”共生,是民国时期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大特征。

  第二、“传统”与“现代”两种生活方式并存。民国时期,是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时期。这一特点反映在社会层面上,则致使中国民众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出现了“新”“旧”并存的局面。 一方面是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城市在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是广大的农村,依然保持着传统的风貌。在衣着上,既有西服革履者,也不乏长袍马褂者。在饮食上,当一些新派人物在品尝西点西糕时,更多的人仍不懂面包为何物。在居室上,当西式洋房矗立在城市的街头巷尾时,更多的民居仍是传统的青砖黛瓦。“传统”与“现代”两种生活方式并存,是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另一特征。 第三、多重统治区域的分立,使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呈现了多形式、多线条的发展姿态。

  民国时期,中国政局多变。无论是北洋军阀统治,还是国民党统治,中国实际上都未真正统一过。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军阀拥兵自重。在其各自所辖范围内,军阀们往往以自己的意志影响着辖区的发展。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社会发展的态势更为复杂。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背...

教师工资改革:民国时期为何教师待遇差

 

  教师工资改革正在进行中,你知道民国时期教师工资待遇如何吗?查看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证考试频道为您整理“教师工资改革:民国时期为何教师待遇差”吧!

  核心提示:南京政府更是制定政策,要求每个地方的财政预算中,教育经费必须占到三成以上。民国时的欠薪,多数都发生在小学教员身上。工资低、工作不稳定、经常有欠薪的问题……战乱时期,一切以军事为中心,在当时,各省区几乎都为了军费问题而焦头烂额,多方搜刮,更不可能将财政收入的三成用于教育。

  民国时,也有教师节。

  只不过,最初的教师节并非由政府指定,而是民间自发倡导。当时,在一些关注教育的著名学者倡导下,把每年的6月6日定为教师节。而在其宣言中,也明确提出,倡导教师节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教师待遇”。

  当时的教师待遇,究竟如何呢?光从政府发布的文件来看,当时的教师待遇,可谓是白领中的精英级别。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就格外重视教育问题,提出小学教师的工资,必须是当地生活水平的两倍以上。举个例子,若是在某处,一个月的基本生活费要5块大洋,那教师的待遇就必须在每个月10块大洋的水平之上。后来,南京政府更是制定政策,要求每个地方的财政预算中,教育经费必须占到三成以上。

  光看这两条,足以让人以为,民国时的教师是天之骄子。可实际上,事实和法令规定,却完全是两码事。

  就民国时的教师待遇来看,大学教师的待遇无疑是较有保障,且工资也高。不管是徐志摩,还是鲁迅兄弟,在大学教书期间,所领到的薪水都是令人羡慕的。到了中学教师这一层,也还不乏高收入者,如季羡林任教中学时,每个月几十元的高工资,也足以让人眼红。但到了小学教师这一层,就问题频出了。

  民国时的欠薪,多数都发生在小学教员身上。工资低、工作不稳定、经常有欠薪的问题……一些有远见的大学教授看到小学教师们的困境,自发组织起来,呼吁设立教师节,就是为了确保教师们的工资收入。

  然而,对于当时颇为普遍的小学教师欠薪问题,教师节的设立,仅仅是一种心理安慰,无法收到实际的效果。后来,教师节尽管得到民国官方的承认,但日期从原先的6月6日,改到了当时考订出来的孔子诞辰日8月27日,而且,不再提保障教师待遇、促使欠薪问题解决,仅剩下“尊师重道”,培养学生的尊师观念。

  培养尊师观念,本来就是教师节的要义,并没有错。只不过,在教师生活普遍成问题的情况下,避重就轻,不谈教师的生存问题,空谈尊师,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当然,不管是6月6日,还是8月27日,当时的教师节都未能真正受到重视。战乱时期,一切以军事为中心,在当时,各省区几乎都为了军费问题而焦头烂额,多方搜刮,更不可能将财政收入的三成用于教育。

  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推荐:

  2016年教师工资改革方案:绩效提升

  

2014高考历史考点汇总: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08-02

标签: 高考历史考点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祝福广大考生在2013年高考中发挥出最佳水平,考出好成绩!同时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912—1919)

  原因:⑪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主要内因)

  ①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②中华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振兴实业的热情 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

  ⑫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爱用国货、抵制日货运动等) ⑬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最主要原因) ⑭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表现:⑪“实业救国”成为两大社会思潮之一(另一为“民主共和”);

  ⑫成立了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等实业团体; ⑬涌现出张謇、周学熙、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等著名实业家。

  ⑭厂矿和投资数有很大增长,其中以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其次为烟草、火柴、榨油和化工等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也有一定增长。

  影响:

  ①壮大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为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②壮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新文化运动、护法运动等,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

  特点:‚春天‛短暂,昙花一现,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⑴体系: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⑵力量:主要工业部门中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主要是重工业方面)

  ⑶地位:在整个国民经济比重中,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⑷分布:范围扩大,主要沿海沿江

  ⑸时间:短暂。一战结束,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又萧条下去

  ⑹仍然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结果:大战结束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萧条 说明:帝国主义的侵略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敌人 2.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1927—1936)

  原因:⑪南京国民政府采取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目的: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巩固统治

  表现:①1935年‚币制改革‛

  内容:法币取代白银;白银国有,银币均兑换为法币;由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以稳定法币兑外汇的比价。

  意义:这次改革在中国货币史上有重要地位。法币政策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作用。

  ②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交通运输业)

  ⑫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高涨,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创造了机遇.

  ⑬全国形式上完成统一 概况:较快发展

  ①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工商业产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记录; ②1935年各行业普遍较好.

  曲折原因:

  ①帝国主义的压...

档案资料管理工作总结

 

  在这里有专业的可以快速入门的工作总结写作方法。专业的写作水平,专业的写作技能,专业的专业术语。以专业的角度来评价一份工作总结是否专业。出国留学网(www.liuxue86.com/gongzuozongjie/ )中有专业的关于工作总结报告,你看了后也会成为一个专业的人。

  xx年的顺利来到了年底,在今年的工作中,我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些都是离不开领导和同事的帮助,和我自己努力的结果。我一直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有成功。一年来的工作就是在不断的在成长中磨练,我会继续努力下去,将自己的档案管理工作做的越来越好,对自己也是对局里负责。

  在局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支持帮助下,经过自己的努力,较好地履行了助理馆员的职责,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的业务工作总结如下:

  小编精心推荐

  档案工作总结 | 档案年度工作总结 | 档案年终工作总结 | 档案个人工作总结

...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民国时期中国的时代特征

 

  本网高考栏目带来了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民国时期中国的时代特征,准考生们务必抓住知识点进行系统复习。更多资讯请及时关注本网站更新。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民国时期中国的时代特征

  民国时期作为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个特殊时期,无论是社会结构,还是社会运行机制(包括社会生活等)都在急剧地发展、变化着,是这段历史的总态势和总特点。诚然,由于民国时期中国所处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国社会在其转型过程中,呈现了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社会的“沉沦”与社会的“进步”共生。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始终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中国社会这种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沉沦”与“进步”共生的发展态势。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王朝,但并没有结束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民国成立后的38年中,从某种程度上看,中国在“半殖民地”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入侵后,中国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一部民国史,实在是一部中国社会的沉沦史。

  然而,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没有能完全阻止中国社会向现代转型的步伐。在与帝国主义抗争的过程中,中国开始走向世界。封闭型的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被打破,中国被迫开始了痛苦的现代化历程。在中国逐渐融合于世界的过程中,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民国成立后的38年,中国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封建势力遭到严重的冲击,中国在一步步走向半封建性或半资本主义性社会。一部民国史又实在是一部封建势力的削弱史和一部资本主义的成长史。

  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中国社会在一步步沉沦;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奋力抗争,中国社会在一步步转向现代,“沉沦”与

  “进步”共生,是民国时期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大特征。

  第二、“传统”与“现代”两种生活方式并存。民国时期,是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时期。这一特点反映在社会层面上,则致使中国民众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出现了“新”“旧”并存的局面。

  一方面是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城市在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是广大的农村,依然保持着传统的风貌。在衣着上,既有西服革履者,也不乏长袍马褂者。在饮食上,当一些新派人物在品尝西点西糕时,更多的人仍不懂面包为何物。在居室上,当西式洋房矗立在城市的街头巷尾时,更多的民居仍是传统的青砖黛瓦。“传统”与“现代”两种生活方式并存,是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另一特征。

  第三、多重统治区域的分立,使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呈现了多形式、多线条的发展姿态。

  民国时期,中国政局多变。无论是北洋军阀统治,还是国民党统治,中国实际上都未真正统一过。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军阀拥兵自重。在其各自所辖范围内,军阀们往往以自己的意志影响着辖区的发展。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社会发展的态势更为复杂。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中国出现了互相分立的三个区域,即中国国民党统治区、中国共产党开辟的革命根据地和日本侵略者占领区。

  这是三种完全不同性质的区域:在国统区,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日本占领区,完全是殖民地社会;在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则具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由于统治区域性质的差异,各统治区域社会发展也呈现了不同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