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冲击波栏目,提供与冲击波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冲击波,是一种不连续峰在介质中的传播,这个峰导致介质的压强、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的跳跃式改变。通常指核爆炸时,爆炸中心压力急剧升高,使周围空气猛烈震荡而形成的波动。冲击波以超音速的速度从爆炸中心向周围冲击,具有很大的破坏力,是核爆炸重要的杀伤破坏因素之一。亦作爆炸波。也可以指指由超音速运动产生的强烈压缩气流。比喻义为使某种事物受到影响的强大力量而受到冲击。另有同名电脑病毒和电影等。
或许正因为参加“洋高考”的学生日渐增多,教育界对此的看法明显出现了分歧。支持者认为,学生能自由选择“洋高考”,说明我们的教育冲破了封闭之门,对提升国内学校教育水平是个很好的促进。反对者则对学生参加“洋高考”很“感冒”,为他们开出的成绩证明上的分数普遍偏低,甚至由此引发了学校和家长的激烈矛盾。在反对者看来:“‘尖子生’都出国,等于中国流失了优质生源。”
学生们憧憬“洋高考”,国外高校也正以更灵活的方式“侵入”,这无论对中国的普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力。
东西方教育模式反差很大
吴彦去加拿大多伦多附近的盖尔夫大学之前,已在上海一所高校学了两年经贸英语,对东西方两种教育模式,她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
初到盖尔夫,吴彦最大的不适应是那里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同学们的讨论积极而热烈。为了在讨论中独树一帜,吴彦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每堂课前的预习压力都很大。对老师布置的大作业和各阶段考试,她也得全力以赴,因为任何一环都与期末评价直接挂钩。
而在国内高校,吴彦所经历的课堂教学仍然延续了中学里的灌输方式,考核也多停留在卷面上,并且以期末一考定评价。这让不少学生平时上课心不在焉,逃课成了家常便饭。
宽进严出和严进宽出,由此形成巨大反差。一位留学中介说:“几乎每天中午12点,我都能在MSN上遇到那些留美的学生。他们读得很苦,却感觉很有滋味,很有收获。”
“学生选择留学而放弃国内高考,首当其冲受影响的是中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上海交通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相对于国内大学,国外名校的吸引力在于教育质量高、教育氛围好、奖学金制度完善以及就业前景好。
对那些曾经接触或了解过国外教育模式的学生来说,最终左右他们选择的,可能是对国内一些大学本科教育的失望。当教育专家们还在反复呼吁改革教育制度的时候,学生们等不起了。
给学生选择权至关重要
“洋高考”吸引人的,还在于它破除了“一考定终身”的选拔理念。
杨飞3年前来到美国,最初只是进了一所排名100之后的高校。一年努力过后,他顺利转入排名在30左右的高校。受益匪浅的他,去年让妹妹复制了同样一条择校之路。他说:“在这里,我们可以改变命运,可在国内,也许只能被命运改变。”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长孙抱弘说:“我们再也不能只用一种模式去教育人。”他认为,“洋高考”的渐热,应该引起教育界的反思,高校的一系列制度亟待改变。
“如何给予不同学生以选择权”,就是孙抱弘所指的需要改变的制度之一。他说:“在国内,高考的成绩不仅限定了学校,还限定了学生的专业,大多数考砸的学生恐怕很难改变发展方向。”而在国外高校,学生在就读期间,有很多机会再次选择自己中意的专业,甚至学校。
孙抱弘认为,中国高校在急于扩大的过程中,似乎忘记了如何提高质量。许多教授不愿意站上本科的讲台,“他们应当扪心自问,如今老师的师德和知识结构,与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中国大学比,谁高谁低?”
09-16
8月下旬,几名留美学生创办的“中美精英学生峰会”在人人网、微博等网络平台上得到众多学生的响应。笔者前往现场探访,发现创办学生实为上海籍学生,目前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圣母大学、杜克大学等。与他们一起出现的,还有蒋昌建、袁岳等“名嘴”,公益论坛的目的只有一个:告诉即将赴美的留学生,如何最好地克服文化上的冲击波。笔者对此作了一番整理。
|
1、尽可能选择住校
建议留学生最好选择住校,和五湖四海的学生生活在一起,体验不同的教育和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
2、积极参加社团活动
国外社团活动丰富,这是培养沟通与合作精神的好机会,对日后踏上工作岗位也是很好的磨炼。
3、必要时在国外发生一段情感
在大学时期谈恋爱,不意味鼓励滥交,而是要让学生有一段情感磨砺。踏入大学就意味着即将踏入社会,而一个人,只有真正了解异性,才可以算是一个完型的人,才能真正了解社会。在必要的时机谈一次恋爱,能够让孩子更懂得珍惜、迁就、照顾对方,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事实上,你未来人生的伴侣往往是你在学生时代遇到的,当你踏上工作岗位后,那样的缘分也渐少。
4、毕业后不妨留在当地工作几年
毕业后,留学生不必急于回国,可先在当地找一份工作,待两三年或更久之后再回来。学生选择的留学国家往往也是发达国家,技术层面较先进,工作经历能帮助大家做选择,告诉大家回国后应该做什么。另外,建议留学生在回国前,先了解中国国情、自己将来的发展定位、发展领域,以便更好地融入日新月异的中国社会。
哈佛大学一位教授曾说过:“成就你的未必是你计划好的。”留学应该早作打算和规划,但也不能盲目地做打算,要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做调整和试探。在将来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你就会明白,知识让你增长智慧,而做人,尤其是在跨文化环境中做人,更能成就你。
5、上大学前就确立好职业
一个...
《上海纽约大学将落户 "洋大学"能否形成冲击波》新闻由新华网02月28日报道,出国留学网liuxue86.com转载。
2月24日,来自英国的外籍教师埃利特·莱特与本科生进行互动讨论。宁波诺丁汉大学以全英文授课的小班化教育为教学特色。宁波诺丁汉大学是由教育部于2004年批准的中国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校园的中外合作大学,由浙江万里学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联合创办,是英国诺丁汉大学两大海外校区之一。 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新华网上海2月27日电(“新华视点”记者仇逸、俞菀)由华东师范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共同创办的上海纽约大学日前进入正式筹建阶段,将落户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引发各方高度关注。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著名高等学府看好并落户中国,中外合作办学在让中国学生获得更多选择机会的同时,能在多大程度上对正在探索中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启示?中国教育那些饱受诟病的顽疾会否受到“洋大学”的冲击而产生“鲶鱼效应”?国外知名大学的到来会否缩短中国建设一流大学的进程?
中外合作办学提速 洋大学纷至沓来
记者采访获悉,教育部已经批准筹建上海纽约大学,下月华东师范大学将邀请美国纽约大学负责人来沪,在之前签署意向书的基础上签订双方协议,还将部署开展奠基等系列工作。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向“新华视点”记者介绍:“从美方角度,创办上海纽约大学是其全球网络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所在中国注册的独立法人高校的教学体制,将更多地带有美国纽约大学的痕迹,同时也将带有明显的中国和上海元素。我们双方合作的基础是培养国际化人才。”
近年来,多个省市高校都在探索中外合作办学之路。2006年,英国利物浦大学与中国西安交通大学联合举办了西交利物浦大学,这是目前中国唯一一所以理、工、管起步,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国际大学。2010年8月,该校136位中英两国联合培养的本科毕业生“新鲜出炉”。
...冲击波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