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切尔诺贝利核泄漏栏目,提供与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04-14
【出国留学网liuxue86.com】对于探访者来说,若非亲眼目睹,根本无法想象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样貌。
美联社报道,从外观上来看,这是一座中规中矩、与普通厂房无异的建筑物。而就在这儿,在1986年4月26日发生了全球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只有从反应堆上加盖的石层—一个靠扶墙支撑的怪诞加建物,才能依稀见得此地曾发生过不同寻常的事情。
此外,脑海中还得努力勾勒普里皮亚季(Pripyat)——这个曾经主要住着核电站员工的小镇形象。这里曾经是熙熙攘攘、拥有5万人口的镇子,现如今却是座死寂的空城,座座废弃的居民楼,逐渐长满荒草的城市广场。
当然,探访者不会遗漏在核电站方圆30公里范围内拍照的机会。放射量测器在探访者的衣服上嘀嘀作响;对核专业门外汉来说,这些闪烁的数字毫无意义。
那些在影院观看核事故惨剧电影时不胜唏嘘的人,可能对切尔诺贝利百般失望。但,这正是核泄漏的力量所在:直面捉摸不到的威胁,这种恐怖感受弥漫着整个乌克兰,随风飘散的核辐射物质席卷了全球大部地区。
负责切尔诺贝利地区管理的政府机构副主任德米特里·保布罗(DmitryBobro)说,“几个月前,每周有大约几十人(签约后)来参观”。“而现在,每周有百人。”
早在3月日本的核电站陷入危机前,对切尔诺贝利感兴趣的游客陡增,乌克兰政府开始主动吸引更多的人跟旅行团签约旅游。
紧急情况部发言人尤利娅-耶尔索娃(YuliaYershova)对美联记者称,“我们想说‘亲自来体验’。”随后,她说:“我们要击碎切尔诺贝利仍对乌克兰和世界存在威胁的谣言。”
但事实上,切尔诺贝利仍是危险之地,从对游客的诸多约束可见一斑。不得触碰任何建筑物或者植物;不得席地而坐,甚至 不得将相机三脚架放在地上;不得将区域内任何物品携带出境;不得在室外进食。导游告知游客,并要求牢记区域内一些地点受的污染更重,并不允许有任何人脱 队、走规定以外的路线。
(出国留学网liuxue86.com)...02-10
07-23
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这本书是属于纪实类的书,都是这场灾难亲历者的发声。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986年4月26日,这一天的天空是纯黑的。
一连串的爆炸声震醒了美梦中的切尔诺贝利人,汹涌的火焰夹带着黑色的浓烟直冲天际,宣告着这群无辜的人们再也不会迎来耀眼又温暖的阳光。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多年后的今天深入当地,探访这些仍生活在黑色天空底下的人们,将他们的内心独白一一呈现给这个世界。时间和风不会带走一切,这些人的悲鸣应当被世界听见。
“他们穿着T恤和衬衣冲进了火场……作为消防员,他们应召救火,这就是全部。”这是一位消防员的太太的独白。没有人告诉这些消防员这场爆炸意味着什么,没有人告诉他们该如何保护自己,他们就这样义无反顾地冲向火场,却再也无法回归日常。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文字是如此的冷静理性,没有眼泪,没有流血,只有挥之不去的哀伤与铭刻在心底的悲痛。这位妇人不顾一切陪伴着她的丈夫,但连爱人递过来的康乃馨都不被允许触碰。辐射不会理会她的悲痛,只是静静地,悄无声息地将她的爱人与孩子的健康一一夺走。
真相是什么?当时并没有人知晓。每一位切尔诺贝利的民众都是一个反应堆,他们被迫离开家乡,在远离家乡的地方饱受歧视与孤独。明明家乡的溪水仍然清澄,明明家乡的田野仍然生机勃勃,他们却要开始恐惧风,恐惧雨,恐惧飞鸟,恐惧家畜,恐惧切尔诺贝利人,恐惧自己。
悲惨的历史事故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虽然现在表面上看是一片太平,但是谁能保证那些注入到大海中的辐射,那些漂浮在空气中的辐射,没有在影响着当地人,没有在影响着海另一边的人们呢?许多人将切尔诺贝利事件与战争相联系,而在我看来,切尔诺贝利事件是一次比战争更加残酷的科技灾难。它惊醒了正沉醉于科技高速发展迷梦中盲目自大的人们。科技正在飞速发展中,但在发展的同时,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思考的东西。科技具有不可预测性,我们无法预料它究竟会往哪一方面发展。雷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里描述的那个一片死寂的自然界,罪魁祸首正是DDT杀虫剂的使用,1984年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泄漏也造成了大量的伤亡。我们在一段时间将科技视为先进与发达的代名词,但我们又何曾关注过科技带来的危害呢?
我害怕再次听到“切尔诺贝利的声音”,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前发现问题却不愿意停止操作的工人们,他们没有正确认识到科技的两面性,忽视科技发展的弊端,从而把事件引向了无法挽回的境地。但我们不能去责怪历史,除了悲痛,我们还得铭记这场教训,我们不能被科技的高速发展与科技成果的便捷惠民蒙蔽双眼。我们需要虔诚地反思,明确技术上可能存在的缺陷,更加谨慎地发挥科技作用。
切尔诺贝利事件、福岛核泄漏事故这些科技灾难就像是一张张警示牌,告诫着人们在发展科技的同时要适度和谨慎地运用科技。科技最终服务于人类的自由、解放和发展,我们不能因其负面效应就停止科技的发展,我们要做的是,谨慎运用科技这把双刃剑,扬长避短,尽量规避、降低甚至消除其风险,避免科技单一的经济效益导向,避免科技成为人类向大自然无度索取,用以满足自身无限膨胀的各种欲望的工具。慎始方无后忧。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审视科学,审视自我,严谨慎重识别风险,牢牢筑起安全防线,警惕灾难事故发生。
愿这片纯黑的天空不会再一次笼罩在我们的土地上,愿这个世界能够远离苦难。...
11-08
03-07
2012年03月07日,出国留学网liuxue86.com报道.
陈永福一家对自家房屋的抗震非常自信,房屋承重柱子一半在屋内,宽120厘米。
本版撰文摄影 信息时报特派日本记者 李楠楠陈声 何剑辉 项仙娥 实习生 韩潇
日本3·11地震一周年回访,不得不提到那些在日本求学生活工作的华人。记者在日采访期间,接触了几名经历了那场大地震的在日华人。他们有的已经在日本组建了家庭,有的仍在日本继续学业。大地震过去一年了,他们的生活学习已经恢复正常,在异国的土地上,在核泄漏和可能还会发生地震的阴影下,他们多数仍在坚持学业与工作。
据日本法务省2月22日公布的数据,地震之后,2011年日本的外国人减少了55671人。访日外国人也减少了621.9万人。
“地震震不垮东京房子”
(口述者:陈永福,福建人,东京大学博士后,在日结婚育有两女)
老家在福建的东京大学博士后陈永福在日本10多年了。东京求学期间,他与韩国女同学李洪淑组建了家庭。如今已经有了两个女儿,一个12岁,一个10岁。
去年大地震发生时,两个女儿正在学校,陈永福虽然感觉震得厉害,但没有特别为孩子的安全担心。“这样的震级,我相信学校是不可能有事的。”果然,一家人在大地震中虽然身处东京的三个地方,但都平安无事。
陈永福在地震中的安全感来自于对日本建筑的充分信任。“日本的建筑都十分牢固,尤其是学校,东京即使发生大地震,伤亡程度也非常有限。”
不久前东京大学发表研究成果,称东京在未来四年内有70%可能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这一说法让不少人人心惶惶。但是陈永福仍然坚定地认为,再大的地震也震不垮东京的房子,其中也包括他的家。
陈永福的家在东京都足立区一栋5层高的楼房内,楼房呈金字塔型,面积随楼层逐步减少。楼房承重柱特别粗,柱子横截面160厘米×240厘米。再加上1981年日本颁布的《建筑基准法》,房屋建造必须能抵抗7级地震。这些都让陈永福对自家房屋的抗震特别自信。
与地震相比,他更担心的是核辐射。“灾后几个月孩子出门必须戴口罩,全身包裹得很严实。”一些华人因此离开日本,但后来又有很多人回来了。“现在因为东京可能再发生地震离开日本的,我一个也没有听说。”
在选择食品上,他和很多家庭一样,不再购买福岛地区的产品,核辐射区附近茨城等地产品也被列入黑名单。
3·11地震 一次凑齐3件恐怖事
(口述者:曹铮,广州女孩,大阪学医,毕业后打算去东京工作)
对于大地震当天情况,留学生曹铮记忆犹新,事后她向家人报平安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不幸中的万幸,是灾难发生在一个时刻都有准备的国家。”
作为一名在大阪学医两年之久的广州人,学习地震知识是她留学生涯的第一课,之后也陆续遇到过一些小地震,但去年3·11地震,“感觉像踩在船上一样,第一感觉是头晕得厉害,先是左右晃动,两三分钟后就上下晃动。”曹铮学过,这是大地震的征兆。
当时她正在实验室工作,第一个念头是到办公桌下面寻找救生箱。据介绍,日本几乎所有的工作场所都配有救生箱。箱子内一般装备有手套雨衣压缩饼干饮用水等,“事后我还想,如果在中国肯定还要配副扑克牌。”
数次震动之后,大阪并没有受到大的破坏,办公室随即恢复正常工作,毕竟地震在日本是常事。真正让大家恐惧的是收音机播放的警告,“(地...
09-09
提要:孤独的狗,凄清的街道——日本福岛仿佛成鬼城。英国《每日邮报》网站9月4日刊发了一组照片,展示了日本福岛核电站附近城镇如今的模样。
孤独的狗在空旷的街道四处张望,日本福岛如鬼城一般凄清
成鬼城的日本福岛,弥勒佛的笑格外亲切,背后还留有脚印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9月4日刊发了一组照片,展示了日本福岛核电站附近城镇如今的模样。
双叶镇距离福岛第一核电站约19.3公里。3月份的核泄漏事故发生之后,由于处于20公里的疏散半径之内,双叶镇上的居民都已迁走避难。
现在,这里依然保持着灾难发生时的场景:儿童游乐场里空无一人,孤独的狗走过空旷的街道,鞋子等私人物品被匆忙丢弃……双叶镇变得与距离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最近的“鬼城”普里皮亚季镇十分相似,这里的时间仿佛已经静止,只剩下孤独哀伤的气息仍在慢慢流淌。
街道上被随意丢弃的自行车
排列整齐的鞋子
游乐设置已看不到小孩子的笑脸
...
【出国留学网liuxue86.com】19日上午,乌克兰为进一步封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募集资金的国际会议在首都基辅的乌克兰宫召开。这场国际会议,因为上月发生的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格外受到与会者和世界媒体关注。
总统亚努科维奇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当天共募得5.5亿欧元。尽管未达到7.4亿欧元的预期目标,他仍然表示感谢:“这让我们深深感到,世界各国都与我们在一起,没有丢下需要帮助的乌克兰。我知道,这年头筹钱不容易,金融危机后大家都不好过。”
想给切尔诺贝利穿“钢外套”
这场募集资金的国际会议由乌克兰政府发起,目的是填补为切尔诺贝利打造新外部掩体的资金缺口。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爆炸,造成30人当场死亡,超过8吨强辐射物泄漏。4号机组随后被钢筋混凝土密封,得名“石棺”。
然而,这个紧急拼凑的“石棺”已使用近25年,目前它的外表已不断出现裂缝。为了防止再次发生核泄漏,彻底解决生态环境污染,乌克兰希望在“石棺”上加装一个100多米高的拱形钢结构,从而在“钢外套”内拆除“石棺”和反应堆、处理残余乏燃料。
这个“钢外套”项目由乌克兰政府、欧盟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联手负责,但资金一直很紧张。
据亚努科维奇上周说,整个工程预计耗资15.4亿欧元,政府仅筹得9.4亿欧元,其中6亿欧元已耗尽。
“乌克兰很缺钱。”这是他在19日会议上多次流露的意思。
中方承诺出资400万欧元
法国总理菲永率先表态,法国将向乌克兰提供4700万欧元援助。在欧洲,法国是最忠实的核能捍卫者,国内80%的电力供应依赖核能。
出资最多的是欧盟,巴罗佐承诺将向“钢外套”工程追加1.1亿欧元拨款。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将提供1.2亿欧元。28个国家的代表承诺出资援建。美国将援助1.23亿美元,德国提供4240万欧元,俄罗斯承诺出资4500万欧元。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特别代表、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当天在会上宣布,中方将向乌方提供400万欧元,以帮助完成相关核安全项目的建设。“中国还将在力所能及范围内,通过双边方式继续向乌方提供帮助。”
爱尔兰、西班牙、加拿大等国家因自身财政问题或国内财政需求增大,暂时不认捐,也有一些国家以不是自己的责任、没有这方面义务等理由拒绝捐款,包括沙特阿拉伯、意大利、荷兰、丹麦等。
乌克兰首富已认捐100万美元
在会议召开的前一天,乌克兰首富、“乌克兰发展”慈善基金会创始人里纳特·艾哈迈托夫宣布,将出资100万美元。
“核安全问题是生与死的问题,是乌克兰未来的问题。”艾哈迈托夫说,“必须首先解决这个问题,(切尔诺贝利)4号机组的‘石棺’必须得到完善。”
(出国留学网www.liuxue86.com)...
侨报记者张凯3月18日纽约报道:由日本地震与太平洋海啸引发的核泄漏影响范围日益扩大,引起法拉盛华裔民众对中国受核辐射影响的担忧。社区人士纷纷表示,相较日本政府瞒报灾情,救援迟缓,中国政府大规模紧急撤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对民负责的道德高度。
美国美中商贸总会主席乔立华盛赞中国政府撤侨工作,并认为日本政府在事件处理中对其国民存在欺骗和隐瞒,救援工作迟缓、无力,非常不负责任。乔立华首先提出,受核辐射有效范围的影响,中日两国虽一衣带水,但毕竟相隔甚远,华人应该充满信心,相信日本的核泄露不会影响祖国大陆民众的身体健康。乔立华指出,日本政府首脑在事发后竟然告诉受影响地区的民众只需关好窗户在家留守即可安然避灾,而不是及时组织大规模的撤离,其对国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不负责任令人发指。
乔立华说,与日本政府恰恰相反,中国政府对侨民的生命财产高度负责,及时撤侨,这是侨胞之福,也体现了大国和平崛起后的实力与魄力。乔立华盛赞中国政府的撤侨工作在全球范围内最为优秀,他认为,此次撤侨工作进一步体现了外交为民的宗旨,极大鼓舞了海外侨胞的爱国赤诚。乔立华表示,广大侨胞身在海外,胸中常怀祖国,此次撤侨工作必将进一步凝聚侨心,提振侨力。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朱立创表示,中国政府在日撤侨组织严密,安排周到,效果卓越。朱立创说,此次撤侨工作决策果断,组织完善,而且工作深入细致,效率很高,令国际社会刮目相看。
朱立创认为,撤侨工作的成功与祖国的强大密不可分,而中国国力的增强也让海外华侨华人的地位得到保障。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