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名和字栏目,提供与名和字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05-28
“正则”与“灵均”是屈原的名和字吗?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称:“屈原者,名平”。而屈原在其《离骚》中自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与“灵均”到底是不是屈原的名和字呢?至今异说纷纭,尚无定论。
1、化名说。郭沫若认为《离骚》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是一个疑问。他在《屈原研究》(1)中说:“要说是屈原自述其名号,何以他不说名平字原呢?旧时的人有以为这是屈原的小名和小字的,我看这种解说也未免吃力,在我的意思,以为正则和灵均是屈原的化名。”并说:“文学作品惯用化名是古今中外的通例。屈原在我们中国要算是最先发明了这个例子。”
2、隐名说。清王夫之在《楚辞通论》中认为:“平者,正之则也;原者,地之善而均平者也。隐其名而取其义,以属辞赋体然也。”这里所说的隐名取义,是指隐屈平、屈原的名字于正则、灵均的含义之中。姜亮夫说:“平即天秤本字,即准则之意。灵,美好也。均,等于‘ ’,原田之类者也。……正则也即是平,灵均也即是原。”(2)清王邦采在《离骚汇订》中,对屈原为什么隐其名与字解释说:“嗟夫,文字之祸自古而然哉!……‘正则’隐其名矣,‘灵均’隐其字矣,夫非忧谗畏讥之意乎?”意思是说屈原不直说真实名字,是为了隐名避祸。
3、置谜说。游国恩在《屈原》(3)中认为,屈原的“正则”、“灵均”是“置覆设谜,来教人射猜。因为《离骚》多用比兴、隐喻的手法。这个地方如果直说‘名余曰平兮,字余曰原’,就不但嫌其直率,而且词句也不调谐”。并举例说,战国时象庄子的作品,造作名号,而暗中别有寓意者极多,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正则”、“灵均”并非屈原的名字。
4、隐喻说。宋朱熹在《楚辞集注》中说:“高平曰原,故名平而字原也。正则、灵均各释其义,以为美称耳。”宋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说:“正则以释名平之义,灵均以释字原之义。”均认为“正则”、“灵均”隐喻“平”、“原”的意义。王逸《楚辞章句》解释说:“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则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过于地。高平曰原,故父伯庸名我为平以法天,字我为原以法地。言己上能安君,下能养民也。”他的意思是说“正则”、“灵均”隐喻着某种意义,即平正是天的象征,原均是地的象征。毛庆《诗祖涅槃•屈原和他的诗》(4)说:“‘正则’、‘灵均’是暗示‘平’和‘原’的隐语,并非屈原的真实名字。”
5、小名说。宋马永卿《赖真子》说:“正则、灵均,则其小字、小名也。”马永卿还举例说司马相如少时就有“犬子”的小名。清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也沿袭此说。游国恩在《离骚纂义》(5)中反驳这种说法,他说:“属臆说,小名兴于两汉,盛于六朝,前此则未之闻,所谓无征不信者也。”褚斌杰在《楚辞要论》(6)中说:“其实‘正则’、‘灵均’亦根本不象什么小名,纯属揣测。”
6、笔名说。此说始于今人孙作云。他在《天问研究》(7)一书的《前言》中说:“屈原姓屈。名平,字原,笔名正则、灵均。中国人有笔名,大概是从他开始的。”孙作云自己也说为“大概是”,可见是一种推测,或者说是设想,因此,此说不确。
7、寓言说。明代李陈玉在《楚辞笺注》中说:“不说出名字,以正则代名,以灵均代字,又是一样寓言。”此说与朱熹的“隐喻”说类同。
总的来说,“正则”、“灵均”是美名、美字,是“嘉名”(8),而且是《离骚》的有机部分,更是全诗思想内容,是与象征艺术手法的构思紧密相连的...
古人有名又有字,有的还有号。了解古人运用名字的知识,对读懂古书有一些帮助,可以减少一些误解。
《礼记·檀弓》说:“幼名,冠字。”古时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的时候取字。
古人有在正式命名之前先取小名、乳名的。如刘邦小名是刘季(季一般用来称最小的儿子),曹操小名叫阿瞒。随意称人小名有侮辱与蔑视的意味。元代雎景臣的散曲《高祖还乡》就称刘邦为刘三。三国时期吴国人为曹操写的传叫《曹瞒传》,《三国演义》中也有人骂曹操就称他阿瞒。
古书上有一名而异文的,如春秋时鲁国季氏的家臣,《论语》写作阳货,《史记》写作阳虎;战国时魏国的李悝,有的也写作李克。这不是一人而二名,而是一名的两种写法,只是因为古时字音相同而用了不同的字来记录。
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不是随意起的。有的用字来解释名。如屈原,原是他的字,平是他的名,《尔雅·释地》说:“广平曰原。”又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字子渊,回是旋转的意思,《说文解字》说:“渊,回水也。”有的用意义相近或相同的词取名和字。如孔子的弟子宰予,字子我,予、我都是第一人称代词。又如周瑜,字公瑾,瑜、瑾都是美玉。有的用意义相反的词取名和字。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字子贡,赐、贡意义相对。曾子的父亲曾点,字皙,《说文解字》说:“点,小黑也;晳,人色白也”,可见点和皙是反义词。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字子昂,頫就是俯,昂是仰的意思,俯、仰意义相反。由于时代发展,词义变迁,有些古人的名和字,今天已看不出其中的联系了。
古人的名一般只有一个,但字可有两个,如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
许多古人的字都有一个“子”字,如伍员,字子胥;冉求,字子有;杜甫,字子美。“子”是男子的美称,这个“子”有时可以省去不用,如可以直接用冉有来称呼冉求。古人还有在字后加“甫”或“父”的习惯,“甫”也是男子的美称,“父”和“甫”是通用的,如孔丘,字仲尼,又被尊称为“尼父”或“尼甫”。
古人有时以名和字连举,而不称姓,这种情况一般是先称字,后称名。如孔子的先祖孔父嘉,孔父是字,嘉是名;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
古人在名字的称呼上十分讲究,长幼尊卑有序。《论语》中有一篇孔子与弟子们畅谈理想的文章,孔子问冉求的志向:“求,尔何如?”长称幼,尊称卑,一般直接称其名。而幼称长,卑称尊,则必须称其字。如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君实就是司马光的字,王安石比司马光小两岁,给司马光的信自然只能称他的字。
...02-10
名和字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