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娱乐至死读后感栏目,提供与娱乐至死读后感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05-18
我们时常会被书中起伏跌宕的情节和深刻的思想所吸引,读完书后不仅受益匪浅,而且对作者有更深入的了解。读好书后,写下自己的感受,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作者的尊重。那么,如何构思读后感呢?根据您的需求,我们为您搜集了一些高质量的信息,“娱乐至死读后感”,希望您能从中受益。
“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网上大小事件人人都能发表评论,微博上永远都有刷不尽的热门话题,朋友圈天天都会更新几波动态,各种娱乐方式已占据我们绝大部分时间,打开手机,第一时间就是各种刷,刷微博,刷看点,刷综艺直播,聊天,游戏,手机党修炼到又一层到手残党,看到什么就想戳两下。
捧着手机刷,这是现代人们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捧着手机刷,这是所有人现在精神生活最生动的状态。
看上去大家都在发表意见,看上去大家都在关注外界事,但只要仔细就能发现,微博评论区一片片的都是什么样的语言,粗俗不堪的喷子传达出深深的恶意,键盘侠们不惜撕破脸皮以维护自身队伍,大家关注的事情总在娱乐圈的那些事上,今天某某某出轨事件人尽皆知,明天某某某明星胖瘦穿着,公众人物随随便便一个举动,都能让粉丝媒体回味无穷,理解出几百个不同的意思。
越是层次低的人,越喜欢把时间花在八卦娱乐上。
有人说,娱乐圈拉低了我们的品味,矮了我们的思想,窄了我们的格局。我们渐渐对同一事件有着统一的看法,而丧失了个人更深层的思考,我们关注的那些信息大部分都是无聊烂俗最没用的东西,所以说,占据我们大部分时间的不是自己,而是他人的娱乐与八卦。
不得不佩服智能手机功能真强大,看得了视频,刷得到各种新闻娱乐,搜的到各类好坏消息,后来秀秀每天早上起床就拿手机各种刷,渐渐也被手机同化,一打开手机就不停的刷,即使站在厨房一边炒菜还留个眼神去瞟手机,手机,网络上那些最庸俗的东西成功让我们上瘾,然后不知不觉中,慢慢蚕食我们的思想,侵蚀我们的思想和灵魂。
后来我想想,平时刷的那些东西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吗,为什么自己就必刷不可,一放下手机就浑身不舒服,那个什么明星我明明都没看过,为什么就一定要关注喜欢她,那个什么衣服我天天看那么贵我又买不起,沉下来想想的时候,才发现我们关注的简直就是一大群没用的垃圾废物,但它们却占据了我们宝贵的时间,而我们也乐此不疲的接受着那些没营养的内容。
尼尔·波滋曼在《娱乐至死》里说道:在这个万物尽演的时代,一切都心甘情愿得变成了娱乐的附庸,娱乐至死。难以止息的所有,都是那么的令人发指。
是的,越来越多的人对手机产生了依赖,大家对娱乐事件越来越上瘾,沉溺在虚拟的世界无法自拔。
成了一副透明的躯体,依然沉浸在那些感官娱乐里,被手机支配,成为网络最忠实的奴仆。
每每想到这儿的时候,不自觉的就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当我们沉溺于综艺与电视剧的时候,执行能力越来越差,当我们的学习时间被手机娱乐八卦占领的时候,变得越来越沉默,只想一头扎进去世界只剩自己一个人。
不刷朋友圈不会让你错过任何一条关于别人的信息,停止一天看微博也不会让你少了一项娱乐项目,而长久的停止深度阅读却能让你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深思熟虑的规划则会让你浑浑噩噩,摇摆不定,你天天这么忙,却也不清楚时间到底去了哪儿。
只有把时间花在那些重要的事情上,才能拓宽你生命的宽度,让自...
读了《娱乐至死》这本书会有哪些感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娱乐至死》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波兹曼认为“媒介即隐喻”,摄影术和电报的出现使得新闻的严肃性被消解,电视将新闻的内涵外延至超越时空和脱离个体的一切事物,使新闻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成为了一种娱乐形式,并伴有大众泛娱乐文化的副产品——即所有的内容都被电视以娱乐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媒介使人们逐渐告别“阐释年代”,最终拉开了娱乐业时代的序幕。
电视媒介顺理成章地中断了印刷术时代下成长起来的重视逻辑和理性的父辈一代的传承,培养出了新的媒介语境下的“电视人”和“容器人”——轻逻辑、重感性的娱乐化受众。在波兹曼看来,集影像、音响、图片、文字于一体的电视媒介取代报纸成为新闻载体并不能真正产生教育意义和新闻价值,因为电视信息传达形式娱乐化的特征注定要葬送新闻的功能性定义并重塑话语结构,破坏掉原本逻辑分明、辩证理性的传统语境。
我年幼时曾疑惑,电视主持人为何能在播报了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后迅速转换表情微笑着播报下一则新闻,仿佛刚才消息中的悲剧从未发生。在这一点上,《娱乐至死》也做出了解读。它认为电视新闻本质是一种娱乐,目的是“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主持人担当着表演的角色,也就是说,新闻播报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受众关注新闻本身,而是为了取悦受众。电视创造了一种“假信息”,这种“假信息”分散破碎且流于表面,离人们的生活很远,无法作为个人和公共事务的参考,从而使得人们对电视中真实发生的事熟视无睹。
书中关于辩论的阐述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美国的辩论传统,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辩论(包括争论、假设、讨论、说理、辩驳等演说的传统方法)作为一种复杂而理性的话语的意义。美国在教育中强调辩证与逻辑,这在各类考试,诸如托福、雅思,以及TED演讲节目中都能发现,可以说是有洞见的人在竭力传承这一文化的结果。我也总能从周围的美国人中感受到他们对辩论的热情,虽然他们的辩论思维在现如今远不及印刷术时代,但总算未完全丢失。
作者对逻辑和理性的强调,以及自白的方式,提醒了我时刻辩证地看待他的观点,对此我心存敬佩。当然,我得承认,得出这些观点,我占了时代的优势。
需求推动变革,优胜劣汰的法则下,电视和互联网媒介成为了新的载体,但是内容本身是客观的(这种客观可以是娱乐性的,也可以是严肃性的),形式是主观的。波兹曼认为电视的形式完全是娱乐的,我却不太赞同,或许我们关于娱乐的定义是不同的。他认为电视新闻不再是严肃新闻,但视频、音频的保真性却更有助于排除掉虚假新闻,缩小主观误差。此外,书中关于电视新闻的描述并不完善,当时的电视新闻播放类型和形式还不成熟,电视专题报道、深度报道、系列报道、现场直播、嘉宾访谈、纪录片等在后来逐步发展起来,形成了新闻播报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视角,认为电视新闻是一种娱乐,本身是对电视新闻从业人员职业态度的轻视,忽视了其不断探求、寻找真相、做好新闻的努力。
谈到电视新闻,就必须认识到它与印刷术时代报纸新闻的区别。电视跨越了时空的物理特性使得它的新闻不再提供仅仅与受众本人息息相关的信息,而是广泛的、多样的、复杂的、跨时空的新闻信息,对于大量与受众没有利益关联的新闻,受众倾向于娱乐解读或知识储备。印刷术时代下的报纸新闻受到时空的局限,新闻本身是局域的、滞后的、有限的实用信息,这是在有限条件下供受众引为决策依据和行为判断的时代的必然产物——对有限资...
娱乐至死读后感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