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栏目,提供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07-11
一、复习旧知,引出意义。
1.让学生看图和实物回答问题。
①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这个苹果的多少?
②把一张纸平均分给四位同学,每人分得这张纸的多少?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的阴影部分。
(附图{图})
3.在下面图中,用阴影表示分数。
(附图{图})
4.7分米=()/()米
3厘米=()/()米
通过复习,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亲自实践,认识意义。
1.了解分数的产生。
让学生看问题:
①两个小朋友分一块糕点,平均每人分得多少?
②用1米长的尺子去量黑板的边沿,如果量得3米多一点,怎样用数量表示?
③让学生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用折纸的方法,分别折成表示1/2,2/3,1/4,3/4的图形。
通过以上实践,小结:
把一件东西平均分成2,3,4份,分数是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看课本第52页第一段课文后,再小结:
人们在等分物体或在测量和计算中往往不能得到整数,为了正确地反映数量关系,常把1个单位(或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再用它的1份或几份来表示,这就产生了新的数分数。
2.理解分数意义。
①突出平均分。
回顾前面的复习旧知与教例,指出平均分这一前提,增强学生的均分意识。
②明确单位1。
1)让学生看课本第52页与第53页列举的6个图,讨论各表示什么意义?
板书:每份是几分之几:1/2,1/3,1/5;
阴影或括号部分表示几分之几:2/3,3/4,5/8。
2)教师指出:从6个图形中可以看到,一块糕、一个圆、一条线段、一个长方形在没有等分前,都是一个完整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或整体1。
3)出示课本第53页的苹果图,提问:
这图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一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4)出示红旗图,提问:
这幅图是把什么看成一个整体?
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2面红旗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5)教师小结:单位1具有以下三性:
A.概括性。它不仅可以表示一件东西、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盒乒乓球、一个班的学生等,所以单位1应加上引号。
B.可分性。即可以根据需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
C.相对性。即每个分数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相对而言的。如把半块饼看成1/2,它的单位1就是一块饼。如把4块饼看成一个整体(单位1),那么一块饼就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1/4)了。必须注意,单位1要根据对象范围来确定。
③认识分数意义。
1)引导学生重看课本第52页与第53页的6个图,从第52页3个图中可看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
最渊博的教师也是最谦虚的学生,教案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总结等内容,教案具体怎么写呢?下面出国留学网为您呈上“小学四年级数学线与角教案”相关主题内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教学目标:
⒈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对于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更加清楚的认识。
⒉通过练习以及教材中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有兴趣的练习。在练习中产生一些新的体会。
3、能利用已经学习得知识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
教学准备:三角尺量角器一张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⒈口算
480÷484÷246÷3900÷3180÷20270÷90
280÷4069÷375÷5210÷30420÷70720÷80
⒉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⑴出示三幅图,提问:说说每组中两条直线的关系。
⑵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时,如图(3),我们有可以如何说?如何判断?指出垂足。
⑶提问:图二中两条直线有没有相交?它们有是怎样的位置关系?是不是所有不相交的直线都是相互平行的?提问: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⑷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垂线,一组平行线。
⒊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我们不仅可以画出垂线和平行线,也可以动手折一折。
⑴按图中所示,学生们照样子分别折一折,打开后看一看,哪些折痕互相平行,哪些折痕互相垂直。
⑵自己动手再找一找,折一折。
⑶两条直线相垂直有什么特点?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有什么特点?
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练习。
二、操作与运用
1、给一张正方形,做一组平行线,说出你的操作方案。
2、给一张正方形纸,做一组垂线,说出你的操作方案。
3、在大写字母中找出平行线和垂线。
4、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盒垂线。说说操作步骤。思考,如果这一点在已知直线上,你能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吗?
5、第五题:指一指,说一说。
6、看看角1和角2是不是在同一个方向?猜一猜,量一量。
7、自来水管在那里?怎样接比较合适?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话的。
8、第八题:在书上按要求操作。如果时间允许,可以画一画平行四边形。
三、全课总结:
通过练习,你对垂直与平行有了哪些进一步认识?自己阅读你知道吗。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第6题,第7题。
生命如歌,桃李芬芳。写教案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案可以帮助老师合理分配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一份优质的教案需要我们借鉴模板嘛?栏目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小学四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方程、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意义。
2、学会检验方程的解。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检验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兴趣
1、(小黑板)在下面的括号中填入><或=。
245()25454+6()60783()783
5018()518031-35()16239+1()2310
程序:
A、先口答什么号。
B、(板书如下)把这6个算式分成两类,应该怎么分?
245>25454+6=60
783<7835018=5180
239+1<231031-35=16
得出概念:(板书)用=连接,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那么这些左右两边不相等的式子,当然就叫不等式了。
2、(投影制成复合片)下列式子中有几个等式?
452<1009999-9991=87=6+1
X+18=2034+57240X=10
程序:
A、说出哪些是等式后,揭去不是等式的式子。
B、(板书)把这四个等式分成两类,你认为应该怎么分?
X+18=2040X=10
得出概念:(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突出两个条件:含有未知数、等式。)
3、(投影)下面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手势表示)
35-X=128412=74-X>3269+X=24564=X+60X5
4、(板书)方程中的不知数X等于多少我们能把它求出来吗?比如上面的例子:X+18=2040X=10中X等于多少?(板书解出来)得出:(板书)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5、(书面练习)判断哪个是方程的解?P22练一练3。
6、我们以前学习的求未知数X的值其实就是解方程。怎么解方程大家会不会呀?我们再学一点大家不会的,哪就是写出解方程的检验过程,写检验过程有它特殊的格式,我们应认真学好。(板书上面其中一题的检验过程)
检验:用X=4代入原方程,
左边=404=10,右边=10。
左边=右边,
所以4是原方程的解。(注意讲清各个步骤的含义)
三、反馈矫正
1、(板演)P22试一试。
2、(课堂作业)P22练一练2。(注意:写出检验过程)
3、(小黑板)看图列出方程并求解。(内容同《作业本》P19D3)。
小学数学的教学最离不开的就是教案,我们做好数学教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提升数学成绩。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2、数学思考: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
激问导学:
一、激问导学
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提出问题,筛选重心。
活动一:买衣服。
1、阅读理解:你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2、思考问题:请选择数学信息解答。
3、汇报、交流。
体验学习。
二、自主体验
发表、反思:学生激活经验,尝试体验,引发观点
活动二:计算周长。
1、请你介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有哪些部分组成?
2、请根据所给的数据计算它的周长。
3、汇报计算情况。
体验学习。
三、合作体验
方法探究、学法指导、领悟提炼、培养学习能力。
活动三:观察、对比。
1、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2、结合活动说一说列式的含义。
3、试一试:你能用字母把列式转化为公式吗?
4、汇报、交流。
5、归纳、总结。
综合体验。
四、实践体验
综合实践体验,拓展延伸,感悟内化,对知识进行多元化运用体验。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__+____×_____。
(2)25×(20-4)=25×____—25×____。
(3)45×9+55×9=(____+____)×_____。
(4)8×27+73×8=8×(_____+_____)。
2、下面各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为什么?把能用的写出来。
(1)(12+31)+82。
(2)17×17+15×16。
(3)14×9+9×36。
(4)(24+37)×8。
3、思考题。
(1)9×47+53×9。
(2)25×(100—4)。
五、课堂学习体验小结
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反思,多元体验...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