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广东七夕节习俗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广东七夕节习俗栏目,提供与广东七夕节习俗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广东七夕节的习俗

 

  广东七夕节的习俗

  1、用苹婆来供奉

  在广东民间有一习俗,每年的七月初七“乞巧节”都用苹婆来供奉。苹婆其名来自梵语,相传由唐代三藏法师从西域传入,并因七月初七又是牛郎与七姐相聚日,所以又称之为“七姐果”。苹婆是在七月初七前后上市,且它是岭南珍稀果品,又称“凤眼果”,上市期约半个月,故平时不易吃到。

  2、拜七姐

  在福建、广东及东南亚一带时兴“七夕拜七姐”。这是旧时女儿家的大节日。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3、七夕取水

  过去,肇庆“七月七”落坑洗白白、到河里担水回家避邪,是农村常见的七夕仪式。广宁人普遍认为农历七月七这天河溪的水特别清凉,广宁人称之为“七姐水”,父母都会叫孩子去河溪里洗身,也许寓意着用“七姐水”冲去小孩子身上的污浊,以游泳锻炼身体,祈求孩子们强健平安。

  有这样的传说,七月七当日山坑泉水更甘甜,是一年之中水质最好的时候。此时接取的山泉水,装回家中用水缸或瓦缸存放,据说放置一年都不会腐臭。有村民当天从山里接回来的水,放入冬瓜浸泡,喝下去具有解毒清热功效。如有大人小孩发生惊风热症等症状,可饮用这“七姐水”治病。

  4、泛舟游石门沉香浦

  据《广州市志》卷十七所载,初七日,旧俗还有女子泛舟游石门沉香浦的活动。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装饰,称为花艇。她们信此日为“仙女淋浴日”。

  5、用脸盆接露水

  七夕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说它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用它给小孩煎药杀虫效果好。中医认为,露水可以入药,可用以煎煮润肺杀虫的药剂,或把治疗疥癣、虫癞的散剂调成外敷药,可以增强疗效。www.liuxue86.com

  6、染指甲

  染指甲是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等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轻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

  7、泡七色花水

  在惠州,有七夕泡一盆七色花水让女人更美的说法。七色花也就是七种花,必须是没有毒性的花,例如米兰花、玉兰花、香花草、茉莉花、玫瑰花、康乃馨、大红花等。相传在七夕午夜时,仙女与董永相会,如果看见有人把七色花泡的水盆放在露天的地方,...

七夕节习俗

07-24

 

  七夕也算是我国的一个比较传统的节日。在很久很久之前就流传着牛郎和织女的故事。那么大家知道七夕具体有一些什么样的习俗吗?下面就由出国留学网节假日栏目小编来告诉大家七夕节的一些传统习俗吧!更多的七夕节资讯敬请关注出国留学网。

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节的习俗一: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一种乞巧之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这样说到:“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于七孔外,或是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7月7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七夕节来历 七夕传说 七夕节习俗 七夕节活动

广东七夕节有什么习俗

08-24

 

  在广东,最重视七夕节的是清代、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那么广东七夕节有什么习俗呢?下面,出国留学网为您带来“广东七夕节有什么习俗”,欢迎大家的关注和阅读,更多内容尽在出国留学网。

  1、染指甲

  染指甲是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等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轻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

  2、用苹婆来供奉

  在广东民间有一习俗,每年的七月初七“乞巧节”都用苹婆来供奉。苹婆其名来自梵语,相传由唐代三藏法师从西域传入,并因七月初七又是牛郎与七姐相聚日,所以又称之为“七姐果”。苹婆是在七月初七前后上市,且它是岭南珍稀果品,又称“凤眼果”,上市期约半个月,故平时不易吃到。


七夕节来历 七夕传说 七夕节习俗 七夕节活动 七夕诗句
<...

日本七夕节习俗

 

  以下内容是出国留学网为您带来的日本七夕节习俗,欢迎阅读! 更多七夕节习俗请关注出国留学网节假日栏目!

  【日本七夕节习俗】

  1、七夕人偶

  在日本长野县松本市、新泻、山梨等地区,一到七夕,各家各户就会做一些人偶挂在自己的门前,寓意希望“能缝制出越来越漂亮的和服”、“能够将孩子顺利的抚养成人”,有的地方还有代表“将和服借给牛郎和织女”的意义。

  2、吃索饼

  索饼是以前人们在七夕食用的食物。后来演变成了吃挂面的习俗,可以说,挂面的祖先就是索饼。索饼是奈良时代传入日本的,长得很像我们中国的麻花。日本人把小麦和米粉和在一起,拧成绳子一样的细长状,再油炸或烘烤至熟。www.liuxue86.com

  3、吃挂面

  平安时代的书籍中记载“七夕吃挂面大病不生”,从很久以前开始,皇宫里就有七夕吃挂面的风俗。之后这个风俗在老百姓中流传开来,直至今日。就算是炎热的夏天,挂面也是爽口的美味,对预防食欲不振和夏日厌倦症很有功效。

  4、七夕纸衣

  在仙台、京都等很多地方,七夕纸衣被当作驱除不详的方法。继承古代人,为了能够避免在7月,这个马上就要迎来丰收的季节,碰到一些大自然所带来的灾难,人们一直延续着用纸衣来乞求风调雨顺。

  5、挂竹子

  在民间,大人和孩子一起在五颜六色的长条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连同用纸做的装饰品一起挂在小竹子上,然后把这支小竹子立在院子里,并将供品一起摆上,以许愿少女的手工艺技术能提高得像织女一样好。七夕时的小竹子装饰得像夏季的圣诞树。七夕结束后,把这小竹子和供品一起放到河里,意味着希望自己的心愿能够到达天河。

  6、纸笺挂桥上

  有些地方的居民习惯把纸笺挂在桥上。在靠海的地方,人们通常在7月7日天未亮时,把写有心愿的纸笺扔到海里。日本各地在七夕节期间还要悬挂彩球等饰品,一些地方还将祈雨、驱虫等仪式融入七夕节活动,北海道地区每年公历8月7日例行的“讨蜡烛”活动更是别具特色。这一天,孩子们提着灯笼走街串巷,嘴里唱着“蜡烛拿出来,拿出来,不拿出来就挠你痒痒,咬住不松口”之类的歌谣,到附近人家讨蜡烛或者糕点。

  7、七夕许愿

  七夕这天,很多年轻男女结伴来到寺庙游玩,顺便在寺内的七夕许愿树上许下自己的“七夕愿望”。为了营造七夕气氛,寺庙方特意用无数盏小白灯密密麻麻地悬挂在许愿树旁的棚架上,营造出一种“天河”的感觉。有情男女到此许愿,犹如牛郎织女在银河中相会,此情此景十分浪漫。仔细查看许愿纸上的各式“愿望”,大部分是“世界和平”、“健康长寿”、“与某君永不分离”之类的美好愿望。

  8、粘米点心

  日本的七夕还有一个习惯,就是人们会购买粘米做成小点心来吃。可能是希望通过粘的东西,让鹊桥结实些,为了避免影响安定团结,也要粘住鸟们的嘴巴。

  9、庆祝收获的...

潮汕七夕节习俗

08-03

 

  潮汕七夕节习俗

  七夕亦称“乞巧节”、“女儿节”,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国传统节日,又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民间传说,更为七夕增添了神秘浪漫的色彩。作为具有显著特征的族群,潮汕人的七夕节既沿循中国历史文脉而又别具地方特点,其中既有包括传承中华民族尊老重孝美德的“走仔节”,又有潮汕本土特色的“拜公婆”、“出花园” 等习尚风俗。

  潮汕人七月七有“拜公婆”的习俗。这里的“公婆”非指小孩的公公与婆婆,而是指传说中孩童的保护神。“公婆神”亦称 “床神”,在南方则称“公婆”或“公婆母”,有说是指周文王夫妇,因周文王有百子,因此将周文王夫妇当作公婆神进行拜祭,寓意纷繁后代、瓜瓞绵长,祈求小孩安乐易养、吉祥聪明。亦有一说“公婆母”是指宋代潮汕的一位老妪,因曾救过皇子性命,故被朝廷追封为孩童的“保护神”,因此拜“公婆母”据说肇始于宋代。此外,还有别的传说,就不一一胪列。孰是孰非无从考证,但潮汕人将七夕作为孩子拜公婆的日子,不难明白却有为孩子“乞巧”之意,通过礼拜公婆神,乞望孩子聪明灵巧,活泼伶俐。拜“公婆”的礼品也有讲究,多是象征平安幸福的吉祥之物,如石榴花、鸡蛋、汤圆等,由此也衍生出一些形象生动的趣谚俗语,如孩子顽皮好动,通常会被说是“公婆拜蟹”,因蟹有“六足而二螯”,因而用来调侃小孩子手不停来脚不歇,调皮捣蛋,折腾不止。


七夕节来历 七夕传说 七夕节习俗 七夕节活动

七夕节习俗图片

 

  七夕节的习俗有哪些?以下是留学网为您整理的七夕节习俗附图片,欢迎阅读!

  【七夕节习俗图片】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 “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

七夕节的习俗

07-03

 

  七夕是整个中国节日中最最浪漫,也最动人心魄的一个节日,在七夕节里,男男女女互诉衷肠,纷纷诉说着他们心中最甜蜜的情话。同时,在七夕节里,人们还能够对于自己爱的人表达自己的情思和真心。在古代七夕节是非常受年轻男女欢迎的,但是到了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没落,使得七夕节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大家都不知道七夕节有什么习俗,出国留学网的小编就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七夕节的习俗,希望这一天里大家能够与自己的伴侣过一个美好的七夕。更多内容请访问出国留学网(www.liuxue86.com


  七夕节传统风俗

  喜蛛应巧


七夕节来历 七夕传说 七夕节习俗 七夕节活动 七夕诗句

莱州七夕节习俗

 

  七夕节各地都有不同的习俗,下面跟着留学网一起看一下山东莱州七夕节的习俗是怎样的?

  【莱州七夕节习俗】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又叫“女儿节”、“乞巧节”,古时候,每到这天前后,妇女都要供奉织女,以祈求能让自己心灵手巧。在莱州有个风俗,那就是七月初六这天过七夕。这不昨天一大早,柞村镇大庄子村马**炸起了七月七的必备品——“翻被果”和“面鱼”。

  一走进马阿姨的家,就看到马阿姨正和她的伙伴张阿姨正在擀制过节这天要吃的翻被果。老姐妹俩轮番上阵,擀制完成后,张阿姨负责切面皮,马阿姨把切好的面皮翻好。

  翻被果就是用鸡蛋、油和面粉揉成面团然后再擀成薄薄的皮,再切成一小张一小张的,把两张切好的面皮放在一起,中间切几刀然后再翻一下。马阿姨说,她每年都会自己做翻被果,现在有好多人为了省事都不再自己做了,都是直接去买现成的了。

  为什么在农村过七夕节都要炸面鱼、翻被果和做巧饼子,张阿姨说,这其实是有段美好的传说的,就是为了庆祝牛郎和织女相会。

  张阿姨介绍,传说巧姐和巧姐夫七月七这天相会,农村就是炸一些面鱼、翻被果,还做些巧饼给孩子,来纪念巧姐和巧姐夫,再一个我们年轻的时候农田里有一种草放出一些线,回来弄一些五彩线给孩子绑手线绑脚线,大人自己也绑,就是为了纪念七月七这个节日,这也是农村的习俗。

  古时候,妇女们制作各式各样的巧饼子以乞巧,七月初六这天就要供奉上,七月七就要撤供,七月十四再供上,是为了送巧姐。新媳妇回娘家,婆家还要准备好面鱼和巧饼。

  【各国七夕节信息】

  日本

  日本的“七夕节”源自中国,延续了“乞巧”的风俗与习惯,但与与爱情无关。现已成为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原本是阴历七月初七,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废除了农历,所以日本的七夕节,是每年阳历7月7日。

  日本七夕节主要不是用来祈祷得到爱情,而是祈求姑娘们能拥有一身好手艺。每年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都会聚在一起,在五颜六色的长条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连同用纸做的装饰品一起挂在自家院内的小竹子上。这个习俗是从江户时代开始的。在快接近七夕的日子里,很多地方都会有七夕竹子树,在商店卖夏季服饰的地方、超市结款的地方,都会设立七夕许愿树。在一些大型的庆祝典礼上,还会举行竹饰(由挂许愿短签演变而来)大赛,由当地的幼儿园、小学等学校组织或者公司,创作各自的竹饰,进行评比,选出最有特色的几个进行展示。

  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还会举办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们身穿传统服装,载歌载舞,太鼓阵阵,“短册”飘飘的街头巷尾挤满观看和游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还有每年夏季的烟花大会。

  韩国

  祭祀讲究饮食

  韩国文学家崔南善在《朝鲜常识》中记载,七夕原来是中国的习俗,后传到了韩国,恭愍王(高丽第31代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牵牛(牛郎)和织女星,并在那天把俸禄给百官们。

  韩国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风俗就是祈求织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织女一样有着灵巧的手、织布织得更好。当天早晨妇女们把香瓜、黄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