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投针验巧的介绍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投针验巧的介绍栏目,提供与投针验巧的介绍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七夕投针验巧习俗的介绍

 

  七夕有很多习俗,出国留学网小编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是“七夕投针验巧习俗”,它和其它的习俗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七夕投针验巧习俗的介绍】

  投针验巧是汉族岁时风俗,每年七月初七举行。属于七夕节期间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习俗,展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

  “七夕节”是中国一个以女性为主角的传统节日,广大妇女乞巧意在“乞巧艺、求巧配”。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进行各种乞巧活动。

  在乞巧风俗中,针是一种特殊的节日道具,乃古代女孩子必须会用的,做“女红”即针线活儿的必备。古代有专门用于七月七乞巧的针,这种乞巧“专用针”的针孔较大,有的还不止一孔,有双眼、五孔、七孔,多的达到“九孔”。

  七月七当晚,如果能顺利穿针引线就是“得巧”了。直到明清时期,女孩仍都爱用针乞巧。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投针验巧的方法】

  “投针验巧”就是提前一晚取“鸳鸯水”(白天和夜晚取得水混合或者河水和井水混合)倒在盆里,水在盆里露天一夜加七夕白天晒一天,水面就会依稀生成薄膜状物质。这时候拿缝衣针轻轻放在水面,针浮在膜状物质上,观察针在盆底的倒影。针影如果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如果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南朝七夕穿针系在月下行之,后代的浮针、投针也有在月光下进行的,但似乎有演变为日午行之,就太阳光的投影观察的趋势。早先的月下穿针,尚有穿五孔针、七孔针、九孔针的传说,可说充满了竞技的意味,将女红才艺与游戏化的竞赛结合在一起,因此而得“巧”,颇为“实至名归”。而后代的浮针、投针,则近似占卜的行为,完全靠运气来判定是否得“巧”,游戏的意味更浓厚,也难怪少不更事的小女孩会因此而患得患失。

  “丢巧针”的风俗各地都有,尽管玩法有异,但所要实现的诉求都是一样的,即乞到巧,这种“针游戏”也称“卜巧”。

  乞巧在古代很盛行,尤其是妙龄女孩更是乐此不疲。为何?其实这里面并非仅是“乞求心灵手巧”的需要,“乞巧”的潜意识里其实是“乞爱”,是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渴望——“穿针引线”本身就是男女姻缘的隐喻。

  清代诗人吴曼云在《江乡节物诗》中写道:“穿线年年约北邻,更将余巧试针神。谁家独见龙梭影,绣出鸳鸯不度人。”这首诗写的就是“投针验巧”,除了乞求高超的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