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栏目,提供与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05-02
小伙伴们想参加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吗?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频道为您整理“2017教师资格考点知识: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希望考友们都能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一、教育心理学的产生
19世纪心理学获得了划时代的长足进展,为教育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分支,从母体学科中分出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试图以心理学的观点来论证教育过程的著作不断增多,学习问题的心理学实验也逐渐开展起来了。最早出现的一些教育心理学著作,仅仅是以心理学知识与教育问题简单结合的尝试形式出现的,其表现也是各式各样的,名称也不一致。类似这样的尝试,对于当时影响较大的,首先要推德国的著名心理学家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
赫尔巴特早在1806年就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原名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1936年尚仲衣把此书译成中文时称“普通教育学”,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企图以心理学的观点来阐述教育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教学的理论问题。赫尔巴特在此书的绪论中指出,心理学是教育者首先要掌握的学科。全书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教育心理学的一般目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多方面的,主张“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第二部分为“多方面的兴趣”,分别论述了多方面的观念,兴趣的观念,多方面兴趣的对象,教学,教学的进程与结果。其中,提出了教学的“明了、联想、系统与方法”这样四个形式阶段;第三部分为“性格的道德力量”,分别论述了性格的意义、道德的概念、道德性格的表现形式、性格形成的自然程序、训练等。强调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儿童的性格,德育的目的就是性格的形成,认为德育是建立在多方面兴趣和道德观念上的。
后来,在1835年,赫尔巴特又写了《教育学讲授纲要》,对上述一系列教育心理学思想作了补充与发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对后人的影响很大,被译成多种文字。尤其是他提出的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中的“明了”阶段,在19世纪中叶,由他的学生(威勒与贝内克等)分为“准备”与“提示”这样两个阶段,并由此产生了“准备、提示、联想、系统与方法”的所谓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在欧美普通教育中流行很广。
尽管赫尔巴特的这种五段教学法是依据于他的唯心主义的观念心理学思想推导出来的,在今天看来,并无多大的科学价值,但他不愧为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一个先驱。他的这种尝试虽然不是成功的范例,但对教育心理学的产生,确实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引起了后来一系列的尝试。
继赫尔巴特之后,在教育工作中最早系统尝试应用心理学知识的,乃是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1824—1870)。他于1867年发表《教育人类学》第一卷(此书的中译本书名为《人是教育的对象》,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不仅在俄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世界各国研究教育心理学发展史的工作,都是不可忽视的一部重要著作。此外,继乌申斯基之后,俄罗斯教育家兼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于1877年发表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学的著作。至此,在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史上,虽有了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但并没有提供一个独立的学科内容体系。因此,并不意味着教育心理学作为一个科学分支从此就确立了。
二、教育心理学的早期著作及其特点
继前面几位先行者的心理与教育相结合的尝试之后,类似的著作在其他各国...
04-25
“2017教师资格中学心理学第三章复习点”一文由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栏目分享,更多信息,欢迎广大考生前来阅读!
1.个别差异是指心理的个别差异或个性差异,即人们在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
2、了解中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的意义?
一、为因材施教和选拔人才提供依据
二、为指导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提供依据
3、了解学生心理个别差异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个案法以及能力测量、人格测验等。
4、学生个别差异的个鉴定一般包括以下四部分的内容:
(1)一般情况。(2)个性心理特点。(3)个性特点形成的原因分析。(4)提出教育措施
5、兴趣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兴趣的指向性 (2)兴趣的广阔性 (3)兴趣的稳定性 (4)兴趣的效能性
6、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7、人的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大类。一般能力是指完成各项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8、据研究,个体智力发展水平的分布人数越多越接近于常态分布,即“两头小,中间大”。
9、气质是个体心理特征的一个方面,是指一个人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特点。
10、早在公元前五世纪,气质学说就由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拉底和罗马医生盖伦提出
11、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疸汁和黑胆汁。
12、巴莆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发现,人的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具有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三种基本特征。 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划分为四种:强、平衡、灵活型(活泼型);强、平衡、不灵活型(安静型);强、不平衡型(兴奋型);弱型(抑制型)。
13、性格类型的分类:①以心理活动的优势性来来划分性格类型。依据理智、情绪和意志三者的性格特征
②以心理倾向划分性格类型。性格划分为内倾向型和外倾向型。
③按照个体独立性程度划分性格类型。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14、心理学研究认为,男女学生智力发展速度存在着年龄倾向差异。
15、通常女生的形象记忆,形象思维发展较好,学习语文、外语等更容易;男生的抽象记忆、抽象思维发展较好,学习理科更容易。
16、资赋优异学生的心理特点①具有优异的认知能力
②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广泛兴趣 ③学习效率高
④善于交际 ⑤资赋优异学生的一些常见的缺点
17、资赋优异学生的教育策略:①加速学习 ②充实课程 ③开设特殊班级
18、学习困难学生的主要特点在于他们常常是在消极的心理状态下学习,经验匮乏,训练不足,学习失败和困难又使得他们回避困难,缺乏自信和学习动机。
19、按照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特征可以把学习困难学生分为四种主要类型:
① 暂时性困难学生
② 能力型困难学生
③ 动力型困难学生
④ 整体型困难学生
...
04-25
“2017教师资格中学心理学第一章重点知识”一文由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栏目整理,希望可以帮到广大考生,欢迎广大考生前来阅读!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社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心理学所讲的学习,不仅指文化知识学习、还包括为习惯学习、情感性学习、思想品德学习等。
(1) 中学心理学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性质,以社会科学特征为主。
(2) 中学心理学注重理论性,而以应用性为主。
3、研究表明,教学是复杂的心理活动系统
(1)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认知活动系统
(2)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情意活动系统、人格协调系统
(3)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系统
4、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必须遵循:(1)客观性原则。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5、教育心理的研究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1)提出研究的问题;(2)制定研究计划;
(3)进行研究准备,包括搜集资料、人员培训等;(4)研究付诸实施;(5)整理研究资料;(6)分析研究结果并加以推论;(7)撰写研究报告;(8)提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打算。
中学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①观察法 ②调查法
1、问卷法是课题研究中常用的调查方法;测验法则是调查法中技术性最强的研究方法。
问卷是研究中常用的一种调查方法。它具有简便易行、省时省力、取样大
问卷设计时应注意:(1)问题要明确,没有难懂与含糊的地方;(2)问题不宜多,不要设计复杂与难回答的问题;(3)问卷题目应生动有趣、回答须简单,便于统计处理;(4)一套问卷,应有一定的测验被试回答是否真实的问题;(5)调查范围较大,应通过预测进行效度和信度的检验。
2、教育心理实验法有两种,即实验室实验法与自然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周期短,效果可以用仪器检测。
3、个案研究法
4、教育经验总结法
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您推荐:
04-25
本文“2017教师资格考点: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由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网整理而出,希望能帮到你!
(一)重点提示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兼跨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大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它关注发展与教育、学习与教学、认知与个性、一致与差异。其知识体系围绕两个核心问题:(1)发展是教育的依据和结果;(2)教育是发展的动因。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还是一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学科。
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小学儿童发展和教育领域里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3.发展的概念。
发展通常指人类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
系列身体和心理变化。
4.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小学阶段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心理机能的深化:兴奋和抑制进一步增强;条件反射比以往更容易形成和巩固;第二信号系统在教学活动中以及人际交往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2)心理动力的转化:儿童入学后从以游戏为主导活动转化成以学习为主导活动,开始承担社会的义务。学校学习的新需要与儿童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发生了矛盾,从而构成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3)认知活动的发展:①知觉从无意性、情绪性向有意性、目的性方向发展;②注意从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③记忆从有意识记逐渐超过无意识记并占主导地位,对机械识记的依赖逐渐减少,对意义识记运用逐渐增加,具体形象记忆还占优势,抽象记忆在迅速发展;④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小学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4)个性品质的形成:情感逐渐丰富和深刻;自控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加速发展。
5.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或真实生活条件下,不对有关变量加以控制,只记录自然发生的事件,以获取有意义信息的方法。观察的形式有自然行为的偶然观察和系统的现场观察。
实验法是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依据其实施的场地和条件不同通常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调查法是通过搜集有关资料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的方法。它的主要形式有:谈话法、问卷法、故事法。
(二)难点内容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兼跨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大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
2.小学儿童的发展和小学儿童的教育。
(三)本章名词
发展 观察法 实验法 调查法。
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您推荐:
04-25
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2017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考点: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希望对考生能有帮助。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一)重点提示
1.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亲代将自己的生物特征传递给子代的生物学过程。
2.遗传的影响力(从教育的角度看待遗传影响力的三个基本观点)。
(1)儿童个体发育发展的起源是遗传,遗传直接影响儿童个体体质方面的发育发展;由于心理或行为的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体质因素,所以遗传间接地成为儿童许多方面的心理发展或行为发展的基础。
(2)遗传规定了个体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或什么范围,儿童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3)儿童通过遗传而继承到的特征,同这些特征的实际表现程度不是简单地一一对应的。
3.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概念。
社会化是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学习掌握基本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遵从社会规范,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个性化是个体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统一的体现。
4.儿童社会化的特点。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的社会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遗传因素是儿童社会化的生物学基础。
(2)儿童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3)儿童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
5.文化影响儿童发展的途径。
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最直接、最根本的就是文化的影响,其他各种客观因素往往是通过文化这一中间环节去影响儿童的。文化影响儿童发展的途径主要有三条:
(1)民族、地域、习俗、时尚的影响。
(2)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3)家庭、学校及伙伴群体的影响。
6.社会文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社会文化因素对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影响:儿童的社会性依恋;儿童的友谊认知;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
(2)社会文化因素对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
7.家庭教育功能具有的特点。
社会文化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宏观环境。对儿童来说,最接近、最具体的环境是家庭,家庭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微观环境,家庭不仅对儿童早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儿童一生的发展也会产生持续的影响。
家庭教育功能具有的特点是:
(1)启蒙性;
(2)长期性;
(3)感染性;
(4)情感性。
8.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1)家庭客观因素的影响:家庭规模的大小;残缺家庭;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家庭经济条件。
(2)家长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家长的儿童价值观;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的教养方式。
(3)出生顺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9.学校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
学校教育是对儿童进行普遍社会化的较为理想的组织过程,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具有相对独...
04-18
本文“2017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笔记:儿童品德教育方法”由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网整理而出,希望能帮到你!
1、说理法:是针对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其明辨是非、恶善的准则,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其道德水平的方法。
2、仿效法:是根据儿童善于模仿的特点,给儿童提供道德榜样,让其仿效,从而把社会的道德要求在儿童身上具体化的方法。
3、应坚决反对体罚和变相体罚。
4、在一定条件下,适当的惩罚对改变行为有一定作用。
l 领会: 为什么惩罚应少用、慎用?
(1)惩罚是带有一定风险的手段。
(2)惩罚会削弱甚破坏儿童的自我教育。
(3)惩罚易造成意义障碍。
2、运用惩罚时应注意的几点:
(1)惩罚应以顾及儿童的自尊心、尊重人格为前提,以便使儿童理解教育者的善意,从而消除或减少惩罚可能带来的消极作用。
(2)惩罚要公正,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
(3)结合说理的延缓惩罚效果好。
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您推荐:
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合格分数线 ...04-04
本文“2017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知识点:个性及其倾向性”由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网整理而出,希望能帮到你!
第一节 个性的概述
识记:
1、个性: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2、个性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人在出生后就立即形成的,而是在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形成的。
3、个性的特征: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社会性、个性的个别性。
4、个性的结构:个性倾向性系统(需要、兴趣、志向、世界观);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个性倾向性
识记: 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2、根据需要的产生和起源,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根据需要对象的性质,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研究小学儿童需要发展时,一般将需要分为四种:活动需要、认知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
4、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心理动力。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形式。
5、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6、根据兴趣的起因,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根据兴趣的持久性,把兴趣分为短暂的兴趣和稳定的兴趣。
领会: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层:第一层 生理的需要,第二层 安全的需要,第三层 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层 尊重的需要,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种层次的需要是逐级实现的,必须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
2、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的状况
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统一体,各类需要层次的强度趋向是在不断变化发展,其总趋势是由低向高发展的。
(1)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包括游戏活动需要和活
动需要。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他们开始注重活动的结果,更喜欢对抗性、竞争性的活动,并对智力活动也日益感兴趣。小学儿童对活动的强烈需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固有特点。
(2)小学儿童认识需要的发展。认识需要是小学儿童的主导需要。小学儿童认识
需要的发展表现为由低向高发展趋势。小学儿童认识需要的内容是变化的。
(3)小学儿童交往需要的发展。交往需要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需要。小学儿童交往需要向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发展。与教师交往需要的发展,是幼儿期与父母交往需要的延续;与同学之间交往需要,在小学阶段日益强烈。
(4)小学儿童成就需要的发展。成就需要是一种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好尽快解决某一难题的需要。小学儿童成就需要主要表现在学业范围内。小学儿童入学的最初几年对于成就需要的发展尤为重要。其发展表现为:A、儿童的期望变...
04-04
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知识: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希望对考生能有帮助。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第一节 情感的概述
识记:
1、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2、情感和认识过程的联系:认识过程是情感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情感反过来又会影响认识过程。
3、 情感的外部表现叫表情。表情可分为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4、 情感的功能:具有调节行动的功能和信号交际的功能。
5、 情感的种类:
(1)按情感的状态,可把情感分为激情、心境、应激三种。
激情是一种猛烈的、迅速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感状态;心境是一种比较微
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状态;应激是在突然出现紧张情况时产生的情感状态。
(2)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类,可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 感:是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艺术品以及人的道德行为的美学价值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状态。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情感
识记与领会:
小学儿童情感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过度焦虑又称儿童焦虑症,是儿童情感发展中较常见的一种问题。分为素质性焦虑和境遇性焦虑两种。
(1)过度焦虑儿童的表现:
A、整日忧心忡忡,总担心回发生什么事情。B、对自己做过的事是否适当,总感到不放心。C、对自己某方面的能力过分担心,生怕不如别人。D、常感到有躯体疾病(实际没有)。E、有明显的紧张感,不能放松自己。F、自我意识强烈。
(2)如何帮助过度焦虑的儿童。
首先区分其性质,如属境遇性的,找出成因,加以调整,就会收效。如属素质性的,往往与性格有关,则帮助其找出性格的不足,培养自信、自立、客观判断等方面的能力,通过长时间帮助,逐渐改造。
2、恐怖症是儿童对某些事物、情境或观念表现出不适当的、异常强烈的恐怖情绪。
(1)儿童恐怖症的类型:
儿童恐怖症通常可以归为以下几种:A、动物恐怖症;B、特殊境遇恐怖症;C、见人恐怖症;D、学校恐怖症。
(2)儿童恐怖症产生的原因:
A、不恰当的恐吓;B、性格缺陷。
(3)对恐怖症儿童的治疗方法:
一般采用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又称交互抑制),采用让人的肌肉放松的方法来逐步与紧张对抗,最终以松弛压倒紧张恐怖。其治疗包括:A、肌肉放松训练;B、建立恐怖等级;C、实际治疗。
第三节 意志的概述
识记: 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的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意志的三个特征:明确的目的性、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意志与认识的关系:意志的产生以认识过程为基础。意志又对...
04-04
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2017教师资格心理学知识脉络:小学儿童的品德”,希望对考生能有帮助。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品德的概述
识记:
1、品德:是个人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心理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
3、品德的形成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也受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4、品德的心理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成
分构成。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道德情感又影响道德认识的形成及其倾向性。儿童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上产生道德动机,并可引发出一定的道德行为。道德意志调节和控制一个人的道德行为。
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
领会与应用: 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
小学儿童在道德判断上,总的发展趋势是只注意行为的效果, 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规律。
(1)从他律到自律。小学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以依靠他人的评价为标准逐步发展到以自己独立见解为标准的。这种转折一般以9岁为界限。
(2)从效果到动机。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是由行为后果逐步发展到行为动机,然后才到后果与动机统一的水平。
(3)由片面到全面。小学儿童的道德判断往往从带有较大的片面性逐步发展到比较全面、客观,从只看现象逐步发展到深入事物的本质。
2、小学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一般趋势:
(1)道德行为的发展与认识水平的提高相适应。
(2)由外部调节向内部控制过渡。
(3)道德行为习惯在逐步养成。
3、分析小学儿童撒慌的原因及采取的对策。
撒慌是一种虚构或捏造事实的行为。有时候儿童表现为用不适当的方式隐瞒部分或全部事实。
(1)造成撒慌的原因
A、家庭中父母与孩子间缺乏民主、信任与沟通,是造成儿童撒慌最为多见的原因;B、儿童撒慌也与他期望获得重视有关,他们经常通过夸大事实,用吹牛的方式来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意,希望借此来发展和巩固自己在同学和家庭社会关系中的地位;C、大部分儿童由于爱幻想,经常把想象中的或期望的事情当作真实的内容加以表述,这通常不是撒慌,而是由于认知和发展的限制,难以把理想与现实区分清楚。
(2)如何对待儿童撒慌
首先 ,教师、父母要增强对儿童的理解,寻求与儿童取得沟通的共同语言,打消孩子对教师、父母的戒备乃至恐惧的心理。
其次,对于撒慌的儿童,应该认真严肃地指出说慌的危害性,要让儿童知道,用撒慌来掩饰错误是错上加错。
再次,要注意帮助儿童克服因过去说慌而产生的罪恶感。
4、分析小学儿童逃学与离家出走的原因以及采取的对策
逃学与离家出走是一种因为儿童拒绝学校或家庭而造成的社会行为问题。
(1)原因
归纳起来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教师或父母对儿童的过失给予...
04-04
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栏目整理“2017教师资格心理学知识脉络:小学儿童的思维”希望可以帮到广大考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思维的概述
识记: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2、思维的种类
(1)从个体发展看,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的思维。
(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思维可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根据有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寻求多样答案的思维。
3、思维的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儿童概念掌握的形式有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两种。
4、创造性思维
(1)定义:运用全新的方案或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
(2)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准备、酝酿、阐明、证实。
(3)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发散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主要表现为流畅、变通和独特。
领会:
1、思维的过程:
(1)思维过程的基本操作:分析和综合。
(2)思维过程的具体表现: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一些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同类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共同本质属性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它事物的思维过程。
2、思维品质的判断指标:
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批判性。
小学儿童的思维
领会: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
这一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一般认为关键在四年级(约10岁~11岁)。儿童思维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正确的教育可极大的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并促使儿童的思维提前从具体形象思维向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2、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过程日益完善。
小学低年级儿童只能在直接感知的条件下进行分析综合。随着知识的积累,小学中、高年级儿童已能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抽象的分析与综合。
3、小学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
在正确的教育下,儿童逐步学会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反省,即“对思维进行思维”,以检查和调节自己的思维。
应用:
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思维能力?(联系实际) 发展儿童的言语。
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进行的。首先丰富儿童的词汇。其次通过阅读、写作掌握词的运用,使儿童的思维从具体形象向词的思维水平发展。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儿童的词汇,推动思维的发展。
2、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
(1)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适当运用实物、图片及各种直观教具,并根据教育教学需要组织参观、游览等活动。
...
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