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教师资格考试备考知识点栏目,提供与教师资格考试备考知识点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06-03
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2017年教师资格高频考点:宋元文化”,希望对考生能有帮助。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灿烂的宋元文化这类题目在历年教师资格考试真题里也经常遇到,很多考生和学员也经常在这个题目中摔跤绊跟头,所以今天特意为大家详细讲教师资格高频考点的分析-灿烂的宋元文化,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这个知识点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和记忆,以防于未然:
一、考情分析
《灿烂的宋元文化》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重要一课。本课上承两宋与元代时期的政治、经济生活,下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而且在书中占有了大量篇幅,是我们教师资格考试中的重要一课。在学科知识的考查中,侧重于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史学与文学、绘画和书法的的考查,因此考生在复习时应将本课作为重点复习内容。
二、知识点呈现
(一)活字印刷术
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广泛使用,是这一时期科技的重要成就。雕版印刷术出现之后,北宋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以后活字印刷术陆续传到世界各地,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二)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指南针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已发现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中国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四)宋词和元曲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唐朝时已出现,最初在民间流行。经过五代到两宋,词得到很大发展,称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宋代的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北宋文学家苏轼,对词的发展有突出的贡献,他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对后世影响很大,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女词人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她的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格外清新自然。继苏轼之后,南宋的辛弃疾,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元曲由杂剧和散曲组成。元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熔于一炉,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朝剧作家人才辈出,其中最优秀的是关汉卿,代表作有《窦娥冤》。
(五)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
随着城市的发展,表现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出现并日益增多,这是两宋绘画的一个特色。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
06-03
“教师资格考试重要考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一文由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栏目整理,希望可以帮到广大考生,欢迎广大考生前来阅读!
一、考情分析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是教师资格考试当中的高频考点。考查的内容比较固定,如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何种影响,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等知识点进行考查,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要着重掌握这些史实。
历次考试中针对这一内容的考查形式主要以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方式来呈现,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时重点掌握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内容。
二、知识点呈现
(一)“重农抑商”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积极方面: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的作用。
(2)消极方面:到封建社会后期,“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及特点
1.农业
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特点:以家庭为单位(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2.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表现为:
(1)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2)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3)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特点:
(1)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质地优良,长期居于世界前列。西汉开始开通的“丝绸之路”使中国的丝绸、瓷器传到西方并大受欢迎。
(2)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春秋战国以后,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的局面。
(3)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手工业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明代前期以前一直占据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4)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唐代以前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末以来私营手工业显著发展,到明朝中叶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在某些部门开始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为:
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特点:
(1)我国商业兴起比较早,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
(2)隋唐时期我国出现了类似银行一样的柜坊和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宋朝出现了纸币交子。
(3)宋朝之前商业受官府控制的色彩较浓,宋朝以后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
(4)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5)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06-03
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证考试频道为您整理“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点:联系的特征”,希望考生们能顺利报考2017年教师资格证考试!
在教师资格笔试中,《生活与哲学》这一模块历来是考查的重点,在试卷的分值比重计算中稳居前两位。其中有些高频核心考点,无论在客观题亦或是主观题中都会经常出现。就拿“联系的特征”这一知识点来说,在考试中涉及到的频率就比较高,下面我们将就此知识点与大家分享。
一、联系的特征
(一)联系具有客观性
1.含义
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依赖人的意识和主观认识而转移。
2.表现
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事物的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他们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方法论要求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二)联系具有普遍性
1.含义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表现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各个部分组成的复杂的系统。
注意: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
(三)联系具有多样性
1.原因
由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并且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因而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是复杂多样的。
2.表现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3.方法论要求
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尊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易混淆点区分
联系的普遍性所强调的是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强调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强调的是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联系的条件性强调的是具体联系的建立必须以客观条件为基础。
【典型例题】
1.下面漫画《吃水果有利于健康》所表达的观点( )。
A.否认了联系具有条件性 B.否认了矛盾具有普遍性
C.肯定了事物之间能相互转化 D.肯定了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1.【答案】A。解析:本题是漫画类试题,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老虎的肉食性动物本质属性说明吃水果与其健康没有必然联系,因此漫画《吃水果有利于健康》强调的是联系具有条件性,故A选项符合题意,应选;B不符合题意,漫画《吃水果有利于健康...
05-31
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2017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希望对考生能有帮助。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有关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知识点,在历年教师资格考试真题里经常遇到,常以选择、填空、简答形式出现。很多考生和学员也常常在这些题目中摔跤绊跟头,所以今天特意为大家准备了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这一知识点讲解及相关练习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这个知识点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和记忆。
班杜拉的实验
攻打充气娃娃:将3~6岁的儿童分成三组,先让他们观看一个成年男子(榜样人物)对一个充气娃娃做出种种攻击性行为,如大声吼叫和拳打脚踢。
第一组儿童看到这个“榜样人物”受到另一成年人的表扬和奖励(果汁与糖果);
第二组儿童看到这个“榜样人物”受到另一成年人的责打和训斥(斥之为暴徒);
第三组为控制组,只看到“榜样人物”的攻击性行为。
然后把这些儿童一个个单独领到一个有洋娃娃的房间里,观看他们的行为。他发现:
第一组儿童,攻打洋娃娃的行为相当严重。
第二组儿童,攻打洋娃娃的行为攻击性行为少。
社会学习理论
1.交互决定论
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
2.观察学习
(1)观察学习的概念及分类
观察学习是指人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观察学习可分为三类:
①直接的观察学习: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直接的观察模仿学习。
②抽象性观察学习:从对他人行为的观察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
③创造性观察:对各个不同榜样的行为特点进行新的组合,形成一种全新的行为方式。
(2)观察学习的过程
①注意过程:观察者注意对知觉榜样情景的过程。
②保持过程:观察者记住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以表象和言语形式将他们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以及存储。
③动作再现过程:即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景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为外显的行为。
④动机过程:即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
3.强化的分类
(1)直接强化
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2)替代性强化
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3)自我强化
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真题练习
真题1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学习行为是属于( )。
A.直接强化 B.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性强化
答案:C
自我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真题2【填空题】除了直接强化外,班杜拉还提出了另外两种强化:________________和自我强化。
答案:替代性强化
真题3简述班杜拉社会学习...
05-31
本文“2017教师资格考试要点解析:依恋”,跟着出国留学网司法考试频道来了解一下吧。希望能帮到您!
学前儿童依恋关系的发展这类题目在历年教师资格考试真题里也经常遇到,很多考生和学员也经常在这个题目中摔跤绊跟头,所以中公教师今天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关于学前儿童依恋关系的发展这个知识点的相关练习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这个知识点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和记忆,以防于未然。
一、依恋的内涵
亲子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即依恋。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强调身体的接触和情感上的寄托。
二、依恋的发展
1.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
婴儿与主要照料者(如母亲)的依恋大约在第六七个月里形成。同时,对陌生人会开始出现害怕的表现,即“认生”。婴儿依恋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无差别社会性反应的阶段(出生~3个月)
此阶段婴儿会对身边的人出现无差别的微笑。
(2)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3~6个月)
此阶段婴儿能够分辨出生人和熟人,对熟人反应的得多,对生人反应的少,出现认生现象。
(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
此阶段幼儿对主要照料者,一般是母亲,形成了依恋。此阶段的时间是重要考点。
2.婴儿依恋的类型
心理学家艾斯沃斯通过“陌生情景”实验,研究了婴儿的分离焦虑和陌生焦虑,把婴儿的依恋分为性质不同的三种模式。
“陌生情景”实验:实验的过程是让母亲、幼儿、陌生人进入一个陌生房间,房间里放了些玩具让孩子玩,通过观察母亲在场、离开和回来三种不同情境中幼儿的表现,总结其依恋类型。
(1)回避型
母亲(依恋对象)在场或不在场对这类儿童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无特别紧张或忧虑的表现。母亲回来了,他们往往也不予理会,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到来,但只是暂时的,接近一下又走开了。有的人把这类儿童称为“无依恋的儿童”。
(2)安全型
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不总是偎依在母亲身旁。当母亲离开时,探索性行为会受影响,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苦恼。当母亲重又回来时,他们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很快又平静下来,继续做游戏。
(3)反抗型
这类儿童遇到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如果母亲要离开他,他就会表现极度的反抗,但是与母亲在一起时,又无法把母亲作为他安全探究的基地。这类儿童见到母亲回来时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甚至还有点发怒的样子。
三种类型中,安全型依恋是较好的依恋类型。主要照料者对婴幼儿的不同抚养方式是产生不同依恋类型的重要原因;回避型婴幼儿的主要照料者对其发出的信号的回应普遍是不及时或者不回应的,反抗型婴幼儿的主要照料者对其发出的信号的回应是不稳定的,有时积极有时不积极,安全型依恋婴幼儿的主要照料者对其发出的信号的回应比较及时。
3.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1)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的探索
<...05-31
“教师资格考试考点知识: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防止”一文由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栏目分享,更多信息,欢迎广大考生前来阅读!
我国古代有一个《学弈》的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两个人同时跟一位著名的棋手学习下棋。其中一个人在师父教他下棋时,总是“专心致志”地学;而另一个则时常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一心以为鸿鹄将至”。结果第一个人成了著名的棋手,而第二个人则一事无成。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良好的注意品质对人的活动成败的重要性。
在幼儿园里,孩子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就是注意力分散,表现为集体活动时经常走神、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等。这是影响教学活动效果最常见的因素之一,往往也是导致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到烦恼伤神的问题之一。因而分析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以及怎样防止这一问题的出现都是幼儿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
(一)无关刺激的干扰
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容易被新异的、多变的或强烈的刺激物所吸引,加之他们注意的稳定性较低,容易受无关刺激的影响。例如,活动室的布置过于繁杂,环境过于喧闹,甚至教师的服饰过于奇异,都可能影响幼儿的注意,使他们不能把注意集中于应该注意的对象上。实验表明,让幼儿自己选择游戏时,一般以提供四五种不同的游戏为宜。提出太多的游戏,幼儿既难选择,也难集中注意玩好。
(二)疲劳
幼儿神经系统的机能还未充分发展,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或从事单调活动,便会发生疲劳,出现“保护性抑制”,起初表现为没精打采,随之注意力开始涣散。所以,幼儿的教学活动要注意动静搭配,时间不能过长,内容与方法要力求生动多变,能引起儿童兴趣,从而防止疲劳和注意分散。
(三)教师目的要求不明确
有时教师对幼儿提出的要求不具体,或者活动的目的不能为幼儿理解,也是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幼儿在活动中常常因为不明确应该干什么而左顾右盼,注意力动摇,从而不能积极地从事活动。
(四)注意转移的能力差
幼儿注意的转移品质还没有充分发展,因而不善于依照要求主动地调动自己的注意。例如,幼儿听完一个有趣的故事,可能长久地受到某些生动内容的影响,注意难以迅速地转移到新的活动上去,因而从事新的活动时往往还“惦记”着前一活动,从而出现注意分散现象。
二、幼儿注意分散的防止
找到了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之后,我们也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几条防止幼儿注意分散的措施:
(一)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
游戏时不要一次呈现过多的刺激物;上课前应先把玩具、图画书等收起放好;上课时运用的挂图等教具不要过早呈现,用过后应立即收起;教师本身的衣饰要整洁大方,不要有过多的花饰,以免分散儿童的注意。
(二)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交互并用,防止疲劳
有意注意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很容易引起疲劳,教师可以运用新颖、多变、强烈的刺激,激发幼儿的无意注意。但无意注意不能持久,而且学习等活动也不是专靠无意注意所能完成的,因而还要培养和激发幼儿的有意注意。教师可向幼儿讲明学习本领和做其他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说明必须集中注意的道理,使幼儿逐渐能主动地集中注意;即使对不十分感兴趣的事物也能努力注意,自觉地防止分心。教师应机智地运用两种注意形式,交替运用,使幼儿能持久地集中注意。
(三...
05-31
本文“2017教师资格考试常考点:思维”,跟着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频道来了解一下吧。希望能帮到您!
关于“思维”的题目在历年幼儿教资真题里经常遇到,很多考生和学员也经常在这个题目中摔跤绊跟头,所以中公教师今天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关于“思维”知识点中重点部分的详细讲解和记忆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此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和记忆,以防于未然!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联系。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特点。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借助于某些媒介与头脑加工来进行反映。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共性,反应的是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的联系。
儿童的思维发生在感知、记忆等过程发生之后,与言语真正发生的时间相同,即2岁左右。2岁前,是思维发生的准备时期。出现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是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
儿童概括的发生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直观的概括
即感知水平的概括,儿童最初对物体最鲜明最突出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这时语词只有标志的功能。
2.动作的概括
即表象水平的概括,儿童对学会使用的实物能够进行概括,但对不会使用的实物则借助于动作,在头脑中形成表象。
3.语词的概括
即思维水平的概括,儿童开始能够按照物体的某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舍弃那些可变的次要特征。
以上是对于思维的基本了解,那思维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以及工具的变化是如何呢,我们结合之前学习的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起讲解、记忆,常结合出题。
从以上时间轴来看,思维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从使用的工具上来看,分别对应感知动作、表象和语词所代表的概念。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动作在其中的作用是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则由小到大,可分三个阶段:
1.思维活动主要依靠感知和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动的总结。
2.思维主要以表象为工具,边做边说,语言和动作不分离。
3.思维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于动作而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
根据每个思维阶段的特点,我们应该如何针对这样的特点进行活动的组织呢?分别对应如下:
1.直觉行动思维阶段:提供丰富的可以感知的材料(感知);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幼儿可以去操作材料(动作);由表象代替动作,逐渐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不断发展)。
2、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表象);选择适宜的活动材料和活动方法(具体性、形象性);尊重和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经验性、拟人性、片面性、...
05-31
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点:《学记》”,希望对考生能有帮助。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学记》作为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注,属于《礼记》的中的一篇,据传其作者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写于战国晚期。《学记》的地位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专门有关教育、教学问题著作,其地位可见一斑。目前教师证的科目二考试中,经常涉及到《学记》中的相关知识,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涵义: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2、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揭示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以及教育的重要性,也体现社会本位论思想。
涵义: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揭示教学相长的教育意义。
涵义: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4、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强调尊师重道的教育意义
涵义:大学开学的时候, 官吏要穿着礼服,备办祭菜,举行祭祀,为的是表示尊师重道的意思。
5、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强调课内作业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涵义:大学进行教育的办法是:在规定的时间进行正课,休息的时候也有种种课外作业。
6、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体现尽早预防、及时教育、循序渐进、互相观摩的教育思想
涵义:事情没有发生就先防止,这叫做预防;抓住时机,进行教育,这叫做及时;循序地而不越级地进行教育,这叫做顺应自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叫做观摩。
7、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揭示抓住教育关键期、循序渐进、互相学习的教育思想。
涵义:如果时机错过以后才去学习,学起来就会劳苦不堪,不易有成就了。如果不知顺应自然,胡乱施教,教育工作就会陷入混乱的境地,不能获得成效。如果孤独地学,没有朋友,见解就会狭隘,见闻就会不广。
8、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强调教师具备教育理论知识(条件性知识)
涵义: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成功的因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原因,然后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
9、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体现量力性原则
涵义:如果讲了不懂,就不必讲下去了。
10、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尔弗抑,开而弗达;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体现启发性原则。
...
05-31
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2017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点:加里培林之心智技能”,欢迎阅读。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学习不仅是领会知识,在领会知识的同时还得靠一定的心智技能。如学习数学不能只识记数和形的概念、法则、定理,还要使其转化为运算、论证的技能。领会与某种心智技能有关的知识,是该心智技能形成的条件,如掌握运算知识是形成运算技能的条件;而心智技能的形成又是人们顺利地进行学习、掌握知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心智技能可分为一般的心智技能和专门的心智技能。一般的心智技能如观察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等;专门的心智技能如阅读、运算技能等。
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等,认为人的心智技能的形成经历了5个阶段,他们认为智力技能形成有一个从外部物质活动转向内部心理活动的过程。他们以人们是通过活动把客观现实反映到脑中成为主观映象、又将自己的心理意识通过活动变为客观现实的观念作为依据,从20世纪50年代起,应用不同的材料,对不同年龄的儿童,包括正常的和智力落后的儿童,进行了一系列智力活动的实验研究。根据20多年的研究,这五个阶段分别是:
①活动的定向阶段:这是准备阶段。所谓的定向就是使学生在头脑中构成关于心智活动和活动结果的表象,以便对活动本身及其结果进行定向。比如看老师在黑板上演算算术题,在头脑中留下了印象。
②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物质活动指运用实物进行心智活动;物质化活动指利用实物的模象、图片、模型、示意图等进行心智活动。本阶段是通过外部物质的或物质化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智力活动。如以进位加法为例,采用小木棒进行物质的运算活动,就可以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运算为什么满十进一以及如何进一等等。
③有声言语阶段:学生运用出声言语对智力活动作练习,使智力活动比上一阶段更进一步,不再直接依赖实物。仍以进位加法为例,此阶段在形式上发生了本质变化,以“数位对齐、个位对个位……”这样的语言将运算法则来表达实物的运算,使智力活动离开实物的直接依据,而以言语为依据,要求智力活动作言语练习。
④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本阶段是从出声言语活动向内部转化开始,到以内部不出声的言语自由叙述而结束。比如此时算算术只是默不出声地复述法则。
⑤内部言语阶段:这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压缩和自动化。心智技能到这个阶段,就具有了压缩、简化的新形式。运算进位加法时,不再默念法则,而是在脑中只出现个别关键词。自动化是与简化机制相联系的。心智技能形成,动作转化为内部,几乎都在头脑里进行,并且好像失去了意识,自动化了。其实意识是保存的,只是不与动作相联系,为学生觉察不到,在他意识中产生的是活动的产物。如学生掌握进位加法运算技能,进行运算时,运算过程自动化了,比如算算术题直接得出结果,过程并非是展开的,而是简缩的。
以上介绍了浅谈加里培林之心智技能,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您推荐:
05-31
“教师资格考试考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一文由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栏目分享,更多信息,欢迎广大考生前来阅读!
为帮助各位考生更好的复习教师资格考试,特整理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意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马斯洛人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基本的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也叫归属的需要)、自尊和受人尊重与承认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就是吃喝拉撒睡,吃饱穿暖睡好。安全的需要就是身体和生命免受危险和伤害。社会联系的、归属的需要就是与人交往,有可以认同的群体或者圈子。
这三个层次的需要,也叫匮乏性需要,它们的共同点是满足了就暂时不想得到更多的满足。比如吃饱了还吃,就可能会撑死;睡够了还睡,就可能会腰疼。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大家都意识不到自己还有这需要。比如生活在和平年代,大家习以为常,感觉不到威胁的存在,而生活在战争年代,大家想到的就是如何保命。社会归属的需要也是这样啊。在家乡和老乡天天打交道,动不动闹矛盾。可一到了外地,就“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了。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和所有动物都共有的,社会归属的需要是人和许多比较高级的社会性动物都共有的。比如大象就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大象们总是喜欢扎堆生活。蚂蚁有很严格的社会活动组织。社会归属的需要我觉得和生理的、安全的需要是紧密联系的。
马斯洛人的需要层次理论金字塔上面的两个层次,即自尊和受人尊重与承认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人所独有的两个需要。马斯洛所以被称之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就是因为他发现了人的这两种独有的基本需要。一切号称是“人本主义管理”的,都要着眼于人的这两种独特需要;一切号称是“人本主义教育”的,也要着眼于人的这两种独特需要。
这两种需要不像前三种匮乏性需要,被称之为“发展性需要”。匮乏性需要的特点是满足了就不想得到更多满足,而发展性需要的特点是满足了还想得到更多的更大的满足,所以成为人类不断追求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当然也可能是罪恶的源泉。
二、教育要更加注重自我实现需要和归属需要的满足
最好的教育动力,不是未来的需要,而是当下的需要。教育要善于刺激学生当下的发展性需要,才能获得更强劲更及时的动力。如一个高中生当下的需要就是考上一个理性的高中,而不是考虑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职业。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发展性需要的特点是得到了还想得到更大的满足,满足得越多,需要越大。所以教育就要让学生不断感受到尊重,体验到自尊,享受到自我实现的快乐。
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认为,学生最喜欢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天赋,而不是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努力,而不是天赋。道理就一个,人人认为自己不是笨蛋。如果努力与不努力的结果都可能失败,那么你选择努力还是不努力?大多数情况下你会选择不努力,因为它可以证明你不是笨蛋。所以学习上缺乏上进心的学生,内心其实非常自尊,非常敏感别人对他的评价,他缺乏的是自信心。而自信心这个东西,是需要成功来养活的的。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他人的鼓励和肯定只是他信力。 教育要努力让学生更多体验的,是学习的内在的快乐,是自我实现的满足,以及群体性的快乐,即归属需要的满足。其中归属感需要的满足,就要求教育要更多注重合作学习。人不是为了外在的尊重(往往是虚名和廉...
教师资格考试备考知识点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