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栏目,提供与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08-06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祝福广大考生在2013年高考中发挥出最佳水平,考出好成绩!同时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年前,一个朋友跟我说:**,你这样不行,生活太顺风顺水了,没法进行触碰人们心灵的创作。当我的段子很好笑很天马行空的时候我却并不红,而生活很苦很心酸感情又不顺的时候写的段子却有很多人喜欢很多人有共鸣。
所以我总结出来一个秘密:没有很多人喜欢察觉到别人生活得好。
过去,为了在微博上走红,我会假装生活过得很苦,但却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去排解生活的苦,整个人都乐观又积极。比如,我从来不看书,但每天都给人感觉在阅读在汲取知识。我从来不关心别人的生活,但总是要对各种热门事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难得吃一次吉野家,我会把它当成自己今年吃到的唯一一次高级日料进行记录。从来没有坐过公交车,但是我却编了大概50个关于公交车的段子。
大多数人的生活之所以没有太多的盼头,就是因为他们是大多数。于是我们可以试着让自己在很多事情上和别人不一样,比如大多数人在打工你就在家里呆着,大多数人在谈恋爱你就只约炮,大多数人在刷手机你就只看书,大多数人每天都要开电脑你就每天只画画,大多数人端着碗吃饭你就把碗扣在桌子上吃,大多数人骑车走寻常路你就只往电线杆子上撞,然后你就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生活过得连大多数人都不如。
那么,生活的希望到底在哪里。
直到我出了国。
我发现外国和中国不太一样,大部分人都过得挺好,踏踏实实挣着永远不可能暴富的薪水,但房子车放心的食物也都负担得起,基本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没有人会假装自己过得好或者过得不好,另外,也没有人喜欢关注别人的生活,虽然每天走在路上会有100个人跟你问好,50个人夸你的外套好看。当然,定居国外也有很多不好,但是我不告诉你。
当你真正地理解人生没有一件事情是纯粹的好或者纯粹的坏的时候,你才能感觉到整个人都好舒服哦。
于是每天都有无限的灵感去写作,经常自己把自己逗笑。可以开始更专注的写自己一直都想去写的东西,学想学的才艺。本着负责的态度,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终于想好了几个主角的名字,因为每个看似无意义的名字都会度过自己感动过自己无数次的一生。
在国外,我唯一担心的就是家人的身体和他们过得好不好。很多曾经卿卿我我的朋友也渐渐越来越少联系,有些说了要face time,也总因为时差等各种缘由一直拖着,但也没关系,因为世界上真的没有一件事情是必须在眼下做完的。
我在想,如果我有很重要的事情需要朋友见证的时候,我会想要谁呢,其实想了一圈也没有一个是必须要得,并不是因为感情淡了,而是想通了人一辈子最大的相处是和自己、最大的陪伴是来自亲人和爱人,其他都是锦上添花。当然,其实我非常看重朋友,因为在中国,只有真心的朋友才会为你的生活喝彩和担心,有十来个我觉得很够很够了,所以朋友圈就看他们的生活就够了。
2015年过了十天了,之所以不总结去年规划今年,是因为人的一辈子实在太短了,一年在一生里就更是短的不能再短了。
去年年底的时候,激动的人儿们都在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时候,有个朋友说了一句挺好的话,分享给各位:其实只是换本台历,怎么每个人都好像重生了一样。
哎,这短短一辈子呀。
附现代诗一首:
《看电影》
我爱看电影。
...
08-22
俗话说,读有所感,思有所启。每当我们读了一本书之后,心里总能掀起丝丝涟漪,产生和作者的共鸣。下面,出国留学网为您带来“《物质生活》读后感”,欢迎大家的阅读,更多内容尽在出国留学网。
《物质生活》是发表在2001年《收获》杂志第一期的一部中篇小说,作者刘志钊。该小说影响了很多女文青、男文青,很多人当年是泪流满面读完这部小说的,著有《天堂向左,深圳向右》的慕容雪村当年就承认受该小说影响最深。可惜的是,该小说一直未出单行本,这么多年,我隔三差五搜,始终搜不到,网上也只能查到一位法国作家杜拉斯的同名书。
闲言少叙,鉴于网上很多人在苦苦搜寻这部小说,而我走了狗屎运,在淘宝上5元钱淘到了当年那期《收获》,所以我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会挨个字的敲下来,发在这里。
坦白说,我中学时期也有文学梦,也很文艺,但是某个夜晚,我在宿舍里点着蜡烛,哭着看完这部小说后,发誓从此要离诗歌、文学远一点,离金钱、生活近一点。现在,我是个生意人,自己开公司已经3年多了,有车有房有老婆有儿子。但是,偶尔想到这部小说,内心仍有点小波澜。我决定,一个字、一个字的敲下来,对自己年轻时的梦想,算是一个交代,因为对我来说,这将是一场朝拜之旅。
再次声明:原作者是刘志钊,我只是转载者。希望天涯不要删帖。如果该帖子最后能火起来,甚至能吸引到刘老师注意的话,我希望能亲自拜见他,是他当年这部小说,把我不切实际的梦想提前浇灭,北京的地下室少了一个抽着红梅写诗歌的疯子,深圳的某花园小区里多了一个牵着老婆抱着儿子散步的男人。
我之所以发到情感天地这个版块,是因为本书虽然中心思想是想表达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之间的矛盾,但却是通过主人公感人的爱情故事作为载体来描述的。
我相信会有一些人感动,也会有一些人看了之后告别文艺。
提前剧透一点点:里面有很多让人泪如雨下的原创诗歌。
昨晚我大略翻看了几期最新的文学杂志,依旧感慨当今作家们的没落和无能,突然地就想到了刘志钊的《物质生活》,便到网上查了查。结果让我吃惊,原来还有那么多人在怀念、甚至在苦苦寻找这篇小说,连慕容雪村这个当今网络小说的著名写手也坦言,正是《物质生活》给了他灵感,让他写出了《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随着一个个网页的打开,我又读到了这些熟悉的文字,例如下边这首两次出现于小说中的、与小说同名的诗歌,它写得实在太好:
什么时候才会融化?
让我像糖一样融化,坍倒在你白玉的脚下?
……
什么时候能将世上所有你喜欢的东西都买回家?
什么时候能让你真的无所畏惧?
什么时候能天天看你微笑,
什么时候我也会泪如雨下
这篇中篇小说发表在《收获》杂志2001年第1期,我是在当年春节后读到的。我还记得非常清楚,我蹭在图书馆里,用了一天时间通读了它(午餐是两个面包),感慨至深,于是又把杂志借了回去,一个字一个字地将全文十多万字都输进了电脑里。这是唯一一部让我有如此疯狂举动的小说,也是最后一部。
其实刘志钊是一个几乎没有名气的人,至今依然如此。但一位普通的作家能在《收获》这种重量级刊物上发表中长篇,这本身证明了小说的质量。我在几个主要的学术论文数据库上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发现从2001年3月...
05-18
端午何时成为一个民族节日,在学界一向是个见仁见智、没有确证因而没有结论的问题。正如有学者说的:“把端午起源断为始于汉代,固嫌太晚,臆断为始于战国时代,也是无根之谈。”如果综观作为端午之支撑的礼俗,其滥觞的时间,至少也有2000年的历史了。
在我国,任何一个传统的民族节日即非政治性的节日,其起源或动因,大半都是或因农时、或因天文、或因季节、或因农作需要、或因生命延续需要而得以滥觞并逐渐形成的。一个特定的日期,一旦被全社会认同为全民性的节日,又必定附着了许多礼俗作为基本构成内容,也必然有许多关于这些礼俗的传说在民众口头上广泛流传,而这些因地而异的口头传说,反过来又对节日(包括礼俗)的延续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节日及其礼俗和传说,在其发展中,总是随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的需要而发生着或快或慢的递变。“递变”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以至传至今天的节日,有的甚至已经与其本意差之千里了。端午节就是一例。各地现代形态的端午,与原初形态的端午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异,其本意,如厌胜禳灾(五月为毒月)、辟毒逐疫的原旨,大体上已在漫长的途程中湮没无闻了。无怪乎媒体上有人批评说,深厚而多样的文化内涵被遗忘了,剩下的只有吃粽子,几乎变成了吃粽子节了。因此,追寻节日的本意,认识其本原和性质,对于人们认识自身及其文化的来龙去脉,保护民族文化的根脉,是至关重要的。
关于端午节的本意和性质,20世纪前半叶,先有江绍原后有黄石刨根问底的追溯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已成为我国学术界的共识:端午节原本是一个“禳灾”或“逐疫”的节日,亦即一个公共卫生的节日。20世纪后半叶的研究文章很多,在端午的起源与内涵诸方面作了细化的阐释,但似乎并没有大的超越。黄石说:“端午节是个浑然的岁时礼俗体系,它的诸般礼俗有一条线索贯通,作为它们的中心支柱是什么呢?一切都为了逐疫,一切都为了保证生命的安全,最高的目的、唯一的目的,是生存欲的表现。一句话说,端午是逐疫节,这就是它的根本意义,也就是唯一正确的解释。” 生活的需要和时代的变迁,促使端午的内涵发生了或快或慢的递变,如江绍原所说:“风俗系应某种需要而起,但是本来需要的到后来也许渐渐消灭,其时也,这个风俗如其不随着消灭,就往往改变性质和内容,成为满足另一种需要的工具,于是那风俗的本意日久许完全被人遗忘。” 而促使端午节及其礼俗发生或快或慢的递变的因素固多,除了生活的需要和时代变迁的直接影响外,民众中流传的关于端午及其礼俗的口头传说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或者说推波助澜的作用。
端午的原旨和性质在各地是一致的,几乎没有大的区别,而构成端午节日的礼俗则种类、名目繁多,且因地而异。以生活形态类而论,诸如蓄兰沐浴、龙舟竞渡、采百草与斗百草、捕蛤蟆、熙游、竞技等;以驱毒逐疫类而论,诸如戴百索和香囊、长命缕,悬艾人、五雷符、五毒符等;以时食类而论,诸如角黍(粽子)、羹汤、端午酒、端午宴等不一而足。总的看来,代表性的礼俗主要是两项:龙舟竞渡和吃角黍(粽子)。
端午及其礼俗的传说,主要是以某些与端午相关的同质的社会习俗为题材,并逐渐将其起源与某些历史人物及其功业联系起来,而创作、记述、渲染、传扬、流传下来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口头作品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由不同地域的民众所...
02-06
1.N2:合成氨,填充灯泡(与氩气),保存粮食
2.稀有气体—保护气,霓虹灯,激光
3.H2探空气球,氢氧焰,冶金,合成氨,高能无害燃料;
4.CO2灭火剂,制纯碱,制尿素,人工降雨(干冰)
5.C.金刚石:制钻头石墨:制电极,坩埚,铅笔芯,高温润滑剂
木炭制黑火药;焦炭冶金;炭黑制油黑、颜料、橡胶耐磨添加剂
6.CaCO3:建筑石料,混凝土,炼铁熔剂,制水泥,制玻璃,制石灰
7.Cl2:自来水消毒,制盐酸,制漂白粉,制氯仿
8.AgBr:感光材料;AgI:人工降雨
9.S:制硫酸,硫化橡胶,制黑火药,制农药石硫合剂,制硫磺软膏治疗皮肤病
10.P:白磷制高纯度磷酸,红磷制农药,制火柴,制烟幕弹
11.Si:制合金,制半导体。
12.SiO2:制光导纤维,石英玻璃,普通玻璃
13.Mg、Al制合金,铝导线,铝热剂
14.MgO、Al2O3:耐火材料,Al2O3用于制金属铝
15.明矾:净水剂;
17.漂白剂:氯气、漂白粉(实质是HClO);SO2(或H2SO3);Na2O2;H2O2;O3
18.消毒杀菌:氯气,漂白粉(水消毒);高锰酸钾(稀溶液皮肤消毒),酒精(皮肤,75%)碘酒;
苯酚(粗品用于环境消毒,制洗剂,软膏用于皮肤消);甲醛(福尔马林环境消毒)
19.BaSO4:医疗“钡餐”
20.制半导体:硒,硅,锗Ge,镓Ga
21.K、Na合金,原子能反应堆导热剂;锂制热核材料,铷、铯制光电管
22.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症
23.MgCl2制金属镁(电解),Al2O3制金属铝(电解),NaCl制金属钠(电解)
24.果实催熟剂、石油化学工业水平的标志—乙烯,
25.气焊、气割有氧炔焰,氢氧焰
26.乙二醇用于内燃机抗冻
27.甘油用于制硝化甘油,溶剂,润滑油
[查看更多请点击此处]
相关链接
《 《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
03-20
1.漂白粉(有效成分Ca(ClO)2,非有效成分CaCl2)2.黄铁矿FeS2;3.黑火药C,KNO3,S;
4.明矾KAl(SO4)2??12H2O;5.绿矾FeSO4??7H2O;6.蓝矾(胆矾)CuSO4??5H2O;7.重晶石BaSO4
8.纯碱、苏打Na2CO3;9小苏打NaHCO3;10生石灰CaO;11熟石灰、消石灰Ca(OH)
2;12.石灰石,大理石CaCO3;13王水(浓硝酸浓盐酸1∶3);14.石英.水晶硅石SiO2;15.刚玉Al2O3;
16.锅垢CaCO3和Mg(OH)2;17.铁红,赤铁矿Fe2O318.磁性氧化铁,磁铁矿Fe3O4;19.铅笔芯材料—粘土和石墨;
20.煤—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21.石油—主要由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组成的复杂混合物
22.沼气,天然气CH4;23碱石灰CaO,NaOH;24氯仿CHCl3;24.电石CaC2;25.甘油—丙三醇;
26.石炭酸—苯酚;27.福尔马林--甲醛溶液;28.肥皂—高级脂肪酸的钠盐
在香港留学生活中有哪些习俗和礼仪你知道吗?留学前建议你先了解一下哦。出国留学网的小编给大家总结了一些香港生活中常见的习俗和礼仪,赶紧看看哦。
社交习俗
香港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几句话来概括:
香港同胞讲友谊,态度和善重礼仪;
传统特别喜吉祥,逢事人人图吉利;
“8”、“6”数字很可亲,愿多相见为神气;
不愿他人问私事,忌讳“谐音”含歹意;
家乡多为粤、闽地,生活习俗似祖籍。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香港人在接收别人斟酒和倒茶时,总喜欢用几个指头在桌上轻叩。“3”字在香港很吃香,原因是香港人读“3”与“升”是谐音,“升”意味着“高升”。“8”和“6”在香港也很时髦。在粤语中“8”是“发”的谐音,“发”意味着“发财”。“6”与“禄”同音,也有“六六顺”之意。香港人过节时,常相互祝愿“恭喜发财”。
礼节礼仪
香港人在社交场合与客户相见时,一般是以握手为礼。亲朋好友相见时,也有用拥抱礼和贴面颊式的亲吻礼的。他们向客人表达谢意时,往往用叩指礼。
一般礼仪
香港人几乎在所有场合都是矜持和拘礼的。
要避免一切可能使中国人失面子的矛盾冲突。
提前要备好大量商业名片,你将经常用得上它们。
见面时与告别时通常握手。初次握手引见后,用双手递上商业名片。
约定会见时间后,有30分钟“出入“仍不失礼貌,不过商界人士通常是遵守时刻的。
客人应邀赴宴时可带水果、糖果或糕点作为礼物并用双手递送给女主人。不要送钟,它是死亡的象征;也不要送剪刀或其他锐利的物品,它们象征断绝关系。
不要比主人先开始饮酒进食。
推荐阅读:
世界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各有其传统的风俗、习惯,那么法国有怎么样的风俗习惯呢!跟着出国留学网来看看吧!欢迎阅读。
法国饮食源远流长,品种多且讲究,颇具特色,因之久负盛名。其烹调技术在西餐中首屈一指,故许多法国人常以此感到自豪。欧洲第一流大饭店的大厨师大半是法国人。从历史上的皇帝路易十四开始,法国形成了一个重要而又不断发展的宴会外交。这些精心安排的珍馐佳肴被世人称为法式宴会,餐桌上一次可上200道菜!法国人最爱吃的菜是蜗牛和青蛙腿,如果你点这两道菜,陪你的法国朋友定会十分高兴。如今,巴黎对蜗牛的消费逐日扩大,全市有40多家出售蜗牛的食品店。法国最名贵的菜是鹅肝,家常菜是炸牛排外加土豆丝。世界饮酒冠军法国人,尤其爱饮葡萄酒。她们吃饭很讲究菜肴和酒的搭配,如:吃肉饮红葡萄酒,吃鱼饮白葡萄酒等。法国人还特别爱吃奶酪,不同色味的奶酷多达400多种,其肖费量也居全球之首,有“奶酪王国”之称。西式进餐的礼节甚多,比如,赴宴者应从自己座位的左侧就位,坐姿要端正;要后于主人把餐巾放于腿上,相敬干杯时,即使你不会喝酒,也应将酒杯在唇边触一下,以示敬意,西餐的主要餐具有刀、叉,使用时,要右手握刀,左手持叉,先用刀将食物切成小块,再用叉把食物送入口中,每吃完一道菜,就将刀、叉并拢排于盘内,如未吃完,应把刀、叉摆成“八”字或交叉放,但不要刀口向外……
法国女子在社会生活中地位较高。同她们握手时,一定要等其先伸手,她们可戴着手套,而男士一定要摘下手套,无论在何处,男士都要让女士先行。在现代法国都市中,婚恋生活颇为自由。许多男女青年往往只同居而不举行婚礼,甚至把这种日渐“时髦”的社会现象看作一种“革新”,所以“试验夫妻”之风盛行。他们认为试婚的好处是:充分相互考验,避免日后离婚。而今,法国独身者不少,又以35岁以下和50岁以上者居多。法国奇特的传统婚俗,是新郎和新娘在结婚前都照例向各自的好友举行告别晚会,男方叫“埋葬单身汉生活晚会”,女方称“辞别宴会”;新郎是以一个象征性的“棺材”举行一次“葬礼”来表示向“单身汉”告别;新娘在“辞别宴会”上,接受妇友们献给的花束、花蓝,大家同唱辞行歌,共跳送别舞,以示姐妹间眷恋深情――次日即可到天主教堂举行婚礼了。天主教徒家庭的孩子出生后,都要经过“洗礼”,并取一个教名。教徒大都严守教戒。斋日不搞娱乐活动,尤其遇到某月13日是星期五这天,更严守戒规。
我国12种生肖,除“龙”是虚构者外,均为常见的飞禽走兽,且每种代表一年,而同欧洲各国大体相同的法国人的生肖,则是天文学上黄带的12个星座,如:白羊、金牛、双子、室女等,这12种生肖分别代表一年12个月,而不是一年一生肖。
法国的狗业很发达,那些阔绰女子,几乎人人爱狗如婴。全国每年出生狗达百余万只,年经销额约10亿法郎。为与方兴未艾的养狗之风相适应,法国的狗饮食业、狗饰品业、狗葬业等,随之兴起,有专业狗医4,000名,全国还建有狗肉加工厂3,000余家,营业总额高达25.5亿法郎。
这个爱美、讲食、嗜酒、重礼的国度,还有一些禁忌。法国人忌讳“13”和“星期五”,认为这些数字隐含着凶险;忌送菊花、康乃馨等黄色花,认为黄花象征不忠诚,玫瑰花只能送单数,除了表达爱情外,不能送红色花……法国的生活习俗还有很多,到了法国,一定会有所感受。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