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申论热点评析栏目,提供与申论热点评析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出国留学网公务员考试频道为大家整理“2016年申论热点评析:迷恋“北清率”恋不出教育强国”,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16年申论热点评析:迷恋“北清率”恋不出教育强国
【背景链接】
选拔尖子生组成“清华北大班”、花钱从外地买高分苗子、有学生考上北大清华就奖励50万元、评职称时优待北大清华考生的老师……当前,有,不少地方的教育都存在“锦标主义”倾向,很多高中都把有多少学生考上北大清华当成重要指标,以此向外界展示当地教育的成功。
【综合分析】
北大清华在中国高校中的地位特殊,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北大清华,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一些中学、地方政府为提高“北清率”而使尽浑身解数,这样的做法很不妥当。它代表了一种畸形的教育观,有违公平教育的理念,不仅会助长非理性的“北大清华崇拜”情结,还不利于教育均衡发展的长远目标。
过度追求“北清率”就会走向教育的异化,引发新的不公平和其他各种扭曲现象。应当看到,疯狂追求“北清率”只是一个表征,如果不能深刻理解它的现实背景,就挖不掉教育功利主义的病根子。这正是“北清率”“状元热”年年争议却又年年重演的原因。简而言之,“北清率”背后的现实背景,是教育资源“寡而不均”。
首先是教育资源之“寡”。追求“北清率”折射出政府、学校、家长都具有的切实诉求:政府需要可以量化的指标以期着力提升当地教育质量,其中也不乏官员谋求教育政绩;不是财政全额保障的高中学校需要打造招生金字招牌,以期吸引更多择校费和优秀师资,形成良性循环。家长们对“北清率”也并不反感,甚至趋之若鹜,这种趋之若鹜的背后,是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盼,也折射出优质教育资源的严重匮乏。
在现实背景,更是教育资源之“不均”。当前,关于资源分配失衡的尴尬现状不少。一些区县多年来也没有一个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全校数一数二的成绩甚至进不了邻县高中的重点班;而在另一些地市的重点高中,几乎每个班都有学生考上名校,学校不仅不为“北清率”发愁,甚至目标早已不局限在此,而扩展到香港和国外高校。我们很少听闻北、上、广等城市以财政拨款奖励考入北大清华的学子,却常见基层乡县因“北清率”实现了零的突破而举县同庆。与一所学校拿出几万元奖励“北清”师生相比,同一片蓝天下,如天堑一般的教育资源、水平和机会的差距,才更加令人心忧。
【参考对策】
中国要成为教育强国,首先应该拥有一批一流高校“集群”,加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而不是只有北大清华两校“比武”。
第一,要避免功利化“刷榜单”行为,而要在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上做文章。如中国政法大学,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坚持“学术立校、人才强校、质量兴校、特色办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以“经国纬政,法治天下”和“经世济民,福泽万邦”为自己的两大办学使命,服务国家法治建设已经成为法大重要的精神名片,也将是法大未来发展的时代标签。
第二,要突出学科特色非常重要,学科建设要懂得“取”“舍”,切忌一哄而上,盲目增设热门学科,不切实际地追求学科上的大而全。应选取优势特色学科进行重点建设,用有限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效益。尤其对于行业特色型...
欢迎阅读公务员考试申论的《申论热点评析 滴水之恩与涌泉相报间的徘徊》考试资料,关键词为热点 涌泉 申论,本文发表于2012年08月21日 16时20分29秒。
近日,《北京青年报》刊登了一则新闻——《鄂五名贫困生受资助不知恩被取消资助资格》,此文一出,立刻引来了大量的评论和争议。
评论和争议的焦点其实主要集中在一个焦点上:“这些贫困大学生不知道“感恩”,在受助的一年多里,他们没有主动给资助者们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也没有感激的话语。五名贫困生该不该为此付出被取消资助的代价?”
其实对于这个点,戴斌老师认为首先要分析贫困大学生不知道“感恩”的原因所在,正如《鄂五名贫困生受资助不知恩被取消资助资格》一文中的“张先生”的观点,他认为多数贫困生并非不知道“感恩”,不少贫困大学生因为自卑,不敢和“大人物”平等交流。对于这个原因,戴老师认为,其实我们应该抱着“理解”的角度去看待。一方面,不少贫困大学生因为“贫困”,很多时候缺乏足够的“自信”。或许会有不少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会有人认为“自信心”更多地是和人“性格”有关,而人的性格和“贫困与否”关系不大,很多“没有钱的人”也可以很自信,而很多“家境富裕的人”也可能毫无自信可言。诚然,由于存在“个体化的差异”,很多时候不能“一概地”认为“贫困大学生”就缺乏“自信”。但我们要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贫困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中,“贫困”始终是一个“不利的环境因素”陪伴其左右。当一个人为了“生存”而“奔波”、“焦虑”的时候,“自信”又怎能“油然而生”呢?而且自信是在“成功的经历”中“不断”“堆积”起来的。
同时,戴老师很想问的是,“被别人帮助的经历”能积累自信吗?“为生存而焦虑奔波的经历”能积累自信吗?答案是不能。但什么能“积累”“贫困大学生”的自信呢?“回报社会”,用“涌泉相报”的方式 “回报社会”,就是最大的“自信”来源。但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的“贫困大学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或者是“愿意”用这种方式去找回自己的“自信”呢?
或许说到这里,不得不谈到的一个问题是,当我们要求“贫困大学生”们要用“涌泉相报”的方式“回报社会”时,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社会中的其他成员都能做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吗?或许很多人都做不到,但为什么我们要把焦点或目光集中“贫困大学生”身上呢?这里其实有着我们自己潜在的“思维误区”。
我们总是潜意识地认为“贫困大学生”,尤其是接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是“必然”“优秀”的,是“必然”“高尚”的,是“必然”懂得“自动感恩”的,是“必然”会“感激涕零”的。坦诚地说,我们要走出的思维误区时,其实大部分的“贫困大学生”都不是“我们潜意识中”的“德智体都完美无暇”的“高才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和我们其他“大学生”一样,更多的只是一个高中毕业后踏入大学校门的普通大学生而已。他们都有着许多的不足,许多人生的“道理”还需要我们去“教”会他们。
所以当我们希望这些“贫困大学生”拥有“我们所希望他们拥有”的各种良好品质时,我们需要问的是,当社会给予“经济资助”时,有无想过也应该给予“思想上的资助”呢?而我们从《鄂五名贫困生受资助不知恩被取消资助资格》一文中看到的,似乎除了“该市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外,我们没有发现任何“思想上的资助”。
对此,我们不...
欢迎阅读公务员考试申论的《公务员《申论》热点评析 让改革成果惠及弱者》考试资料,关键词为热点 申论 惠及,本文发表于2012年08月21日 16时18分28秒。
学员优秀文章推荐----浅议和谐社会与弱势群体保护
(作者:陕西外院马小刚,指导老师:李祖华)
但凡人们提到弱势群体,眼前更多浮现的是一个个处于无声世界或无色彩世界的孩子,他们向人们投来真诚的笑和期盼光明的瞳孔,给予人们无限的伤感和暇思,让人神伤,催人断肠.可是弱势群体却不仅仅是残缺孩子,还有城乡的贫困人口,失业下岗的工人,如潮的农民工,高龄和鳏寡人士,天灾****中的受困者,而这些人口的切身利益如果不协调好,势必导致大灾祸,大恐慌,势必带来种种不和谐的隐患,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不利于团结也不利于合作.所以保护弱势群体就成为当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一种全民族共同努力实现的社会责任.它是我国经济发展日趋走上和谐世界的直接体现,也是关于以人为本思想的正确举措,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集中体现.
推荐:
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复杂,有的因改革而失去就业机会,有的因自然灾害失去生存保障,有的因身体缺陷失去劳动能力,有的因年迈失去自理能力,有的因法律缺陷失去权利保障等等。
那么,如何保护弱势群体呢?
充分认知何谓和谐,和谐的深刻含义是什么,从思想高度指导实践.
和谐是一种自然。它绝不勉强也并非刻意为之。他包含博大祥和的儒雅气质。它是一种个性,一种气质。他决不是一根呆板的朽木,而是一泓灵动的生命之泉。这种和谐流畅的状态,则依附于规律,推动着新旧事物的更迭,从而获得自身的前进。和谐是一种静态的美,又是一种动态的美,它契合了天地之道!是我们共产党人长期的努力方向,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的追寻的终极目标.
建立全社会的综合救助系统.使弱势群体得到基本的社会生活保障,提高生产生活技能.
本着政府前头带,个人苦钻研的精神,提高自身的生产生活能力,不向命运低头,不向困难认输的尽头,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甩掉弱视群体的大盖帽!政府加大资金和科技培训力度,多为弱势群体送些“手”,送些“脑”,在全社会掀起一股争做强势群体的热潮,在保障基本的生活及医疗,住房,救助措施基础上,形成社会综合救助网络体系.
求真务实,关注社会矛盾,解决相关问题.
如确立广厦千万间,大批弱势群体居欢颜的住房政策,使其得居得住;完善基本养老保险与失业制度,使其得食得做;加强和确立工伤保险制度,使伤者心安,身安;尽快推进医疗改革,使百姓特别是弱势群体们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医得好病.只有这样才可以缓和社会矛盾,消除恶意舆论,创造出和谐世界的新局面.
加强政府部门间协作,利用整体与部分关系,共同创造和谐的美好世界.
政府部门共同努力,加强交流和协作,一起开创,一起探讨,一起发展,集体受益.加强监督,严格执法.独立自主,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求真务实.使各部门都有效的发挥自身优势,做到整体与部分的优化.
建立完善社会保障责任共担机制,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做到谁的责任谁来承担,有法可以,有法可行.加强宣传自我保障意识和个人责任意识.倡导社会各界分担责任,加强关注与扶持.增进政府间交...
08-25
欢迎阅读公务员考试申论的《公务员《申论》热点评析 社会诚信问题及其治理》考试资料,关键词为热点 申论 评析,本文发表于2012年08月21日 16时15分27秒。
诚信的缺失最直接地表现为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稳固的信用基础是市场经济的动力和源泉。我国要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在广泛倡导诚信观念的基础上培植和维护信誉,建立坚实的社会信用体系,这样才能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提高经济效益,并以良好的形象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约束、惩治失信行为的法规制度不够完善,加之配套的治理措施跟不上,因而失信用、无信誉、轻信义的不良风气时有发生。
政治领域的政府诚信表现在政策是否稳定,政府权利运作是否符合公共利益,政府能否承担责任。一个讲信用的政府,必须是执政为民的政府、敢于为民负责的政府、依法行政的政府。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们要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通过建设诚信政府、法治政府,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保持社会稳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自觉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经济领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不信守合同。合同至上、契约至上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信条,守不守合同折射出企业的法律和诚信观念。资料表明,2000年全国工商机关查处欺诈等违法合同案5.2万件,涉及金额51亿元,2001年上半年全国共查处合同欺诈案5338起,涉案金额16.3亿元,其中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205起,与上年相比查处案件上升61%,罚款金额上升75.2%。
2.逃废债务。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00年末,在工商银行等5家商业银行开户的62656户改制企业,涉及贷款本息5792亿,其中经金融债权管理机构认定的逃废债企业32140户,占改制企业的51.29%,逃废银行贷款本息1851亿,占31.96%。
3.虚假广告。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调查,仅2001年1~8月全国共查处广告违法案件5万余件,停止发布违法或不规范广告2.6万余条,提出书面行政告诫6000余次,收缴违法印刷品广告9000多万份。甚至人命关天的药品、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广告也存在着严重的违法现象。
4.假冒伪劣商品。当前制假售假现象不仅表现出数量巨大、品种繁多、范围广泛、后果严重的特点,而且已经呈现明显集团化、区域化的发展趋势,甚至出现产供销“一条龙”的现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制假售假总体现状的全国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市场上的制假售假现象的危害程度已超过商品走私,成为仅次于贩毒的第二大社会公害。
5.股市欺诈。股市欺诈手法可谓层出不穷,如虚假包装上市,披露虚假会计信息,股市“黑幕”操纵,利用增发、配股、可转换债券等融资方式,行“圈钱”之实等。这些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严重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
不讲诚信的不良风气的蔓延,将削弱社会信用基础,人为造成经营成本增加,经济纠纷增多,从而引发与经济相关的其他损害信用原则的社会行为和现象,导致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崩溃。因此综合治理社会诚信问题刻不容缓。
二、治理社会诚信问题的措施方案
诚信原则,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交往中...
申论热点评析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