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计算机四级知识点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计算机四级知识点栏目,提供与计算机四级知识点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2017计算机四级考点:数据库应用系统生命周期

 

  本文“2017计算机四级考点:数据库应用系统生命周期”考生可继续关注出国留学网计算机等级考试栏目,小编会第一时间更新最新相关信息。

  数据库应用系统生命周期

  2.1数据库应用系统生命周期

  2.1.1 软件工程与软件开发方法

  1、 软件工程: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科学,它采用工程化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以及正确的项目管理技术,来开发和维护软件;它将系统化、规范化、定量化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操作和维护,也就是将工程化应用于软件生产;

  2、 软件工程的目标:在给定成本、进度的前提下,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并具有下述特征的软件产品:可修改性、有效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维护性、可重用性、可适应性、可移植性、可追踪性和可互操作性。

  3、 软件生命周期:指软件产品从考虑其概念开始,到该产品交付使用的整个时期,包括概念阶段、需求阶段、设计阶段、实现阶段、测试阶段、安装部署及交付阶段;

  4、 软件项目管理:为了能使软件开发按预定的质量、进度和成本进行,而对成本、质量、进度、人员、风险等进行分析和有效管理的一系列活动。

  5、 软件工程以关注软件质量为特征,由方法、工具和过程三部分组成;

  6、 软件过程模型(软件开发模型):是对软件过程的一种抽象表示,表示了软件过程的整体框架和软件开发活动各阶段间的关系,常见的有:瀑布模型、快速原形模型、增量模型和螺旋模型。

  2.1.2 DBAS软件组成

  1、 数据库应用软件在内部可看作由一系列软件模块/子系统组成,这些模块/子系统可分成两类:

  (1) 与数据访问有关的数据库事务模块:利用DBMS提供的数据库管理功能,以数据库事务方式直接对数据库中的各类应用数据进行操作,模块粒度较小;

  (2) 与数据访问无直接关联的应用模块:在许多与数据处理有关的应用系统中,对数据库的访问只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其他功能则与数据库访问无直接关系,这部分模块粒度可以比较大。

  2、 DBAS设计开发的硬件方面:主要涉及根据系统的功能、性能、存储等需求选择和配置合适的计算机硬件平台,并与开发好的DBAS软件系统进行集成,组成完整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2.1.3 DBAS生命周期模型

  1、 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生命周期模型:

  (1) 参照软件开发瀑布模型的原理,DBAS的生命周期由项目规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实现和部署、运行管理与维护等5个基本活动组成;

  (2) 将快速原形模型和增量模型的开发思路引入DBAS生命周期模型,允许渐进、迭代地开发DBAS;

  (3) 根据DBAS的软件组成和各自功能,细化DBAS需求分析和设计阶段,引入了数据组织与存储设计、数据访问与处理设计、应用设计三条设计主线,分别用于设计DBAS中的数据库、数据库事务和应用程序;

  (4) 将DBAS设计阶段细分为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三个步骤,每一步的设计内容又涵盖了三条设计主线。

  2.2 规划与分析

  2.2.1 系统规划与定义

  1、 定义:系统规划与分析是面向将要开发的DBAS,通过了解...

2017计算机四级考试数据库重点:数据模型

 

  本文“2017计算机四级考试数据库重点:数据模型”考生可继续关注出国留学网计算机等级考试栏目,小编会第一时间更新最新相关信息。

  数据模型

  1.数据模型的三要素

  (1)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是所研究的对象类型(Object Type)的集合。这些对象和对象类型是数据库的组成成分。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数据类型、内容和其它性质有关的对象;一类是与数据之间的联系有关的对象。前者如网状模型中的数据项和记录,关系模型中的域、属性和关系等。后者如网状模型中的关系模型(set type)。在数据库领域中,通常按照数据结构的类型来命名数据模型,进而对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分类。如层次结构、网状结构和关系结构的数据模型分别称作为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相应地,数据库分别称作为层次数据库、网状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

  (2)数据操作 数据操作是指对各种对象类型的实例(或值)所允许执行的操作的集合,包括操作及有关的操作规则。在数据库中,主要的操作有检索和更新(包括插入、删除、修改)两大类。数据模型定义了这些操作的定义、语法(即使用这些操作时所用的语言)。数据结构是对系统静态特性的描述,而数据操作是对系统动态特性的描述。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数据的约束条件 数据的约束条件是完整性规则的集合。完整性规则是指在给定的数据模型中,数据及其联系所具有的制约条件和依存条件,用以限制符合数据模型的数据库的状态以及状态的变化,确保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一致性。

  2.概念模型

  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每个DBMS软件都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的。为了把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事物或事物之间的联系表示成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人们首先必须将现实世界的事物及其之间的联系进行抽象,转换为信息世界的概念模型;然后将信息世界的概念模型转换为机器世界的数据模型。也就是说,首先把现实世界中的客观对象抽象成一种信息结构。这种信息结构并不依赖于具体的计算机系统和DBMS。然后,再把概念模型转换为某一计算机系统上某一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因此,概念模型是从现实世界到机器世界的一个中间层次。现实世界的事物反映到人的大脑之中,然后人们开始认识这些事物,经过选择、命名、分类和组织等抽象工作之后形成概念模型,并进入到信息世界。

  •用户(user) 关心的是现实世界中的事物、事物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例如,用户可能关心他的顾客及其属性,如顾客地址、银行帐号等等。用户也关心自己的定货帐目,如谁订的货、订的什么和订多少等等。

  •系统分析员(analyst) 同样也关心现实世界,但是系统分析员需要分析用户的信息需求。作为需求分析的结果,分析员必须以文档的形式对需求进行结构化的描述;这个文档就是信息模型。

  •实体(Entity) 实体是构成数据库的基本元素。实体是指一个存在的东西以区别这个东西所具有的属性和这个东西与其它东西的联系。实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是实际对象,也可以是概念;可以是事物本身,也可以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

  •属性(Attribute) 一个实体可以由若干个属性来刻画。属性是相对实体而言的,是实体所具有的特性。

  •关键字(Key) 能唯一地标识实体的属性的集合称为关键...

2017计算机四级考试数据库重点:SQL

 

  文本“2017计算机四级考试数据库重点:SQL”由出国留学网计算机等级考试栏目整理,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关系数据库的标准语言———SQL

  1.SQL概述SQL的英语名称是结构查询语言(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

  实际上它的功能包括查询(Query)、操纵(Manipulation)、定义(Definition)和控制(Control)

  四个方面,是一个综合的、通用的、功能极强的关系数据库语言。SQL支持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

  2.SQL的数据定义功能SQL的数据定义功能包括三部分:

  定义基本表,定义视图和定义索引。它们是:CREATE TABLE CREATE VIEW CREATE INDEX DROP TABLE DROP VIEW DROP INDEX SQL的数据定义功能可用于定义和修改模式(如基本表),定义外模式(如视图)和内模式(如索引)。

  3.基本表的定义与删除

  定义基本表的语句格式为:

  CREATE TABLE表名 (列名1 类型[NOT NULL]

  [,列名2类型[NOT NULL]]…)

  [其他参数];

  其中,任选项“其它参数”是与物理存储有关的参数。根据具体系统的不同而不同。删除基本表的语句为:DROP TABLE表名;删除索引的语句为:DROP INDEX索引名;删除索引的同时把有关索引的描述也从数据字典中删去。但表的内涵仍存在且其数据外延内容不变。把一个基本表的定义连同表上所有的记录、索引以及由此基本表导出的所有视图全部都删除,并释放相应的存储空间。

  4.索引的建立与删除

  对一个基本表,可以根据应用环境的需要建立若干索引,以提供多种存取方式。通常,索引的建立和删除由DBA或表的主人(即建立表的人)负责。用户不必也不能在存取数据时选择索引。存取路径的选择由系统自动进行。索引的描述存放在数据字典中。建立索引的语句格式为:

  CREATE[UNIQUE] INDEX索引名ON基本表名(列名[次序][,列名[次序]]…)[其他参数];这里的任选项———其他参数是与物理存储有关的参数。索引可以建在一列或几列上。圆括号内是索引列的顺序说明表。其中的任选项———次序,指定了索引值排序的次序。可取ASC(升序)或DESC(降序)。缺省值为升序。UNIQUE表示每一索引值只对应唯一的数据记录。

  5.SQL的数据操纵功能

  SQL的数据操纵功能包括SELECT,INSERT,DELETE和UPDATE四个语句,即检索和更新(包括增、删、改)两部分工能。检索就是查询。

  SQL更新语句SQL的更新语句

  包括修改,删除和插入三类语句。

  ①修改(UPDATE)(亦称为更新)

  修改语句的一般格式为:

  UPDATE表名

  SET字段=表达式[,字段=表达式]…

  [WHERE谓词];

  修改指定表中满足谓词(或条件)的元组,把这些元组按SET子句中的表达式修改相应属性或字段上的值。

 ...

2017计算机四级《网络工程师》讲义:交换机及其配置

 

  文本“2017计算机四级《网络工程师》讲义:交换机及其配置”由出国留学网计算机等级考试栏目整理,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交换机及其配置

  局域网交换机基本功能:

  (1) 建立和维护一个表示 MAC 地址与交换机端口对应关系的交换表

  (2) 发送结点和接收结点之间建立一条虚连接

  (3) 完成数据帧的转发或过滤

  显示交换机命令: 大中型交换机:show cam dunamic 小型交换机:show mac-address-

  table

  交换机的交换结构

  (1) 软件执行交换结构(把数据帧由串行代码转换成并行代码)特点:交换速度慢,交换机

  堆叠困难,交换机端口较多导致性能下降

  (2) 矩阵交换结构(完全由硬件完成,由输入,输出,交换矩阵和控制处理) 特点:交换速

  度快,延时小,结构紧凑,矩阵交换实现相对简单,不易扩 展,不利于管理

  (3) 总线交换结构(时分多路复用技术)特点:性能好,便于堆叠扩展,易实现帧广播和监

  控管理,易实现多个输入对一个输出的帧传送的特点。 应用广泛

  (4) 共享存储器交换结构(无背板)特点:结构简单,易实现适合小交换机采用

  交换机有静态交换和动态交换两种方式,动态交换模式有存储转发和直通,直通交换模式

  又有快速转发交换和碎片丢弃交换

  总结说有 3 模式:

  快速转发(通常也称直通交换模式,不提供检错纠错,适合小型交换机采用)

  碎片丢失(又称无分段模式,提前过滤冲突碎片,提高宽带利用率)

  存储转发(延时大,速度慢,可靠性高,可检错纠错,最为广泛应用)

  堆叠交换机:2-10gbps 6-8 个堆叠数量 有达 16 个的 箱体模块化交换机:2-20 个

  VLAN 技术特性: 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每个 VLAN 都是一个独立的逻辑网段,一个独立的广播域

  VLAN 之间不能直接通信,必须通过第三层路由功能完成

  VLAN 标识,vlan id 用 12 位 bit 表示,支持 4096 个 vlan ;1-1005 是标准范围,其

  中 1-1000 是用于以太网

  交换机之间实现 trunk 功能,必须遵守相同的 vlan 协议,如思科 isl

  划分 vlan

  (1) 基于端口划分(静态划分,最通用)

  (2) 基于 mac 地址(动态的划分)

  (3) 第三层协议类型或地址

  交换机配置

  duplex auto/full/half 配置端口通信方式

  speed 10/100 speed auto 端口传输速率

  VTP 实现 VLAN 的单一管理

  Switch(config)#vtp domain todd 设置域名

  Switch(config)#vtp passw...

2017计算机四级《网络工程师》知识点:IP 地址规划设计

 

  出国留学网为您提供“2017计算机四级《网络工程师》知识点:IP 地址规划设计”,如果想要报考计算机四级,请关注出国留学网发布的相关资料。

  IP 地址规划设计技术

  无类域间路由技术需要在提高 IP 地址利用率和减少主干路由器负荷两个方面取得平衡

  网络地址转换 NAT 最主要的应用是专用网,虚拟专用网,以及 ISP 为拨号用户 提供的服务

  NAT 更用应用于 ISP,以节约 IP 地址

  A 类地址:1.0.0.0-127.255.255.255 可用地址 125 个 网络号 7 位

  B 类地址:128.0.0.0-191.255.255.255 网络号 14 位

  C 类地址:192.0.0.0-223.255.255.255 网络号 21 位 允许分配主机号 254 个

  D 类地址:224.0.0.0-239.255.255.255 组播地址

  E 类地址:240.0.0.0-247.255.255.255 保留

  直接广播地址:

  受限广播地址:255.255.255.255

  网络上特定主机地址:

  回送地址:专用地址

  全局 IP 地址是需要申请的,专用 IP 地址是不需申请的

  专用地址:10 ; 172.16- 172.31 ; 192.168.0-192.168.255

  NAT 方法的局限性

  (1) 违反 IP 地址结构模型的设计原则

  (2) 使得 IP 协议从面向无连接变成了面向连接

  (3) 违反了基本的网络分层结构模型的设计原则

  (4) 有些应用将 IP 插入正文内容

  (5) Nat 同时存在对高层协议和安全性的影响问题

  IP 地址规划基本步骤

  (1) 判断用户对网络与主机数的需求

  (2) 计算满足用户需求的基本网络地址结构

  (3) 计算地址掩码

  (4) 计算网络地址

  (5) 计算网络广播地址

  (6) 计算机网络的主机地址

  CIDR 地址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地址聚合和路由聚合能力 规划内部网络地址系统的基本原则

  (1) 简洁(2) 便于系统的扩展与管理(3) 有效的路由

  IPv6 地址分为 单播地址;组播地址;多播地址;特殊地址

  128 位每 16 位一段;000f 可简写为 f 后面的 0 不能省;::只能出现一次

  Ipv6 不支持子网掩码,它只支持前缀长度表示法

...

计算机四级考试2017复习资料:虚拟存储器

 

  出国留学网小编们精心为广大考生准备了“计算机四级考试2017复习资料:虚拟存储器”,各位同学赶快学起来吧,做好万全准备,祝各位同学考试顺利通过。更多相关资讯请持续关注出国留学网。

  虚拟存储器的作用是扩大整个主存的容量,允许在程序中使用比主存容量大得多的虚拟存储器。同时可以减轻人们编程中对程度进行分块的苦恼,从而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虚拟存储器是实现利用小容量的主存运行大规模的程序的一种有效的办法。尽管实现虚拟存储要增加一些额外的投资和软件开销,虚拟存储技术在各种计算机系统中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虚拟存储器必须建立在主存-辅存结构上,但一般的主存-辅存系统并不一定是虚拟存储器,虚拟存储器与一般的主存-辅存系统的本质区别是:

  ①虚拟存储器允许人们使用比主存容量大得多的地址空间来访问主存,非虚拟存储器最多只允许人们使用主存的整个空间,一般只允许使用操作系统分配的主存中的某一部分空间。

  ②虚拟存储器每次访问主存时必须进行虚、实地址的变换,而非虚拟存储系统则不必变换。

  (2)虚拟存储的工作原理

  虚拟存储技术,实际上是将编写程序时所用的虚拟地址(逻辑地址)转换成较小的物理地址。在程序运行时随时进行这种变换。为了便于主存与辅存之间信息的交换,虚拟存储器一般采用二维或三维的复合地址格式。采用二维地址格式时,将整个存储器划分为若干页(或段),每个页(或段)又包括若干存储单元。采用三维地址格式时将整个存储空间分为若干段,每段分为若干页,每页又包括若干存储单元。根据地址格式不同,虚拟存储器分为:页式虚拟存储器、段式虚拟存储器和段页式虚拟存储器。

  在虚拟存储器中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之间的对应称为地址映象。通常有三种地址映象的方式:全相联映象、直接映象和组相联映象。

  ①全相联映象

  任一逻辑页能映象到实际主存的任意页面位置称为全相联映象,通常利用页表法进行地址间的变换。

  ②直接映象

  每个逻辑页只能映象到一个特定页面的方式称为直接映象。如主存实际有2 P 页,虚拟存储器的逻辑空间有2 P 页,则将逻辑空间按物理空间大小分为2 P -P块,块内各页只能映象到主存的相应页中。即所有各块的第0页对应主存的第0页,各块的第n页对应主存的第n页。若程序需要轮流使用第i块和第j块的第m页,只能将两页交替在主存和辅存之间调入调出,形成存储页面的“抖动”。来源:www.examda.com

  ③组相联映象 组相联映象方法是先按直接映象方法将虚拟存储空间(逻辑空间)分成若干块,在主存和逻辑空间中的各块内划分为若干组,每个组间按直接映象方法控制。可以这样理解,如果将组相联映象方法中的组按直接映象方法的页来看待,组相联方法与直接映象方法相同,逻辑空间各组内的页只能与对应的物理空间组相联。但在组内各页与物理空间的页面之间采用全相联映象方法处理。因此,可以认为组相联映象是全相联映象和直接映象方法的结合。6.缓冲技术使用

  缓冲技术就是为缓解慢速设备对整个计算机系统速度的影响,在计算机的某些部件中划定一块区域,模拟慢速设备的操作,将对慢速设备的操作先存放在此区域中,其他部件完成这一操作后可以继续其他工作,而慢速设备可以用自己的速度逐渐完成相应的操作。做为中间缓冲的区域称为缓冲区,相应的技术称为缓冲技术。

  在整个存储体系的组织中,缓冲技术成为解决容量...

2017年全国计算机四级考试知识点:计算机

 

  出国留学网小编们精心为广大考生准备了“2017年全国计算机四级考试知识点:计算机”,各位同学赶快学起来吧,做好万全准备,祝各位同学考试顺利通过。更多相关资讯请持续关注出国留学网。

  一、计算机的发展

  自从1946年2月现代电子计算机的鼻祖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以后,短短50年里,计算机技术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学术界经常使用器件(硬件)划分计算机的发展史,如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7~1957),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2),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2~),目前提出了所谓的第五代(或新一代)计算机。

  从1946年到50年代后期(1946~1957)为电子管计算机时期。计算机的元器件主要由电子管(vacuum tube)组成。其特点是体积庞大、功耗高、运算速度较低。如ENIAC占地170m 2 ,重达30t,功耗为140kW,有18000多个电子管,每秒钟能进行5000次加法计算。这一阶段,计算机主要用于军事、国防等尖端技术领域。除了ENIAC以外,1945年左右,冯?诺依曼等人在研制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computer)时,提出了存储程序(stored-program)概念,奠定了以后计算机发展的基石。IBM公司1954年12月推出的IBM650是第一代计算机的代表。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1958~1964)为晶体管计算机时期。自从1947年晶体管(transistor)在贝尔实验室诞生后,引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电子革命。体积小、功耗低、价格便宜的晶体管取代了电子管,不仅提高了计算机的性能,也使计算机在科研、商业等领域内广泛地被应用。第二代计算机不仅采用了晶体管器件,而且存储器改用速度更快的磁芯存储器;与此同时高级编程语言和系统软件的出现,也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性能和拓宽了其应用领域。这一时期计算机的代表主要有DEC公司1957年推出的PDP-I、IBM公司于1962年推出的7094以及CDC公司1964年研制成功的CDC6600。1969年CDC公司研制的DCD7600平均速度达到每秒千万次浮点运算。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1965~1972)为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第一代和第二代计算机均采用分离器件(discrete component)组成。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的出现,宣告了第三代计算机的来临。由于采用了集成电路,使得计算机的制造成本迅速下降;同时因为逻辑和存储器件集成化的封装,大大提高了运行速度,功耗也随之下降;集成电路的使用,使得计算机内各部分的互联更加简单和可靠,计算机的体积也进一步缩小。这一时期的代表为IBM的system/360和DEC的PDP-8。来源:www.examda.com

  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到70年代后期(1972~1978)为大规模集成电路(LSI)计算机时代。20世纪70年代初半导体存储器的出现,迅速取代了磁芯存储器,计算机的存储器向大容量、高速度的方向飞速发展。存储器芯片从1kbit,4kbit,16kbit,64kbit,256kbit,1Mbit,4Mbit发展到16Mbit(...

2017年计算机四级《信息安全工程师》备考知识点

 

  出国留学网计算机等级考试为您推荐计算机等级考试基础知识点,高频考点,重点以及难点,希望对您学习计算机等级有所帮助,从而取得好成绩,这将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一、什么是三层交换,和路由的区别在那里?

  答案:

  三层交换机和路由器都可工作在网络的第三层,根据ip地址进行数据包的转发(或交换),原理上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两个名词趋向于统一,我们可以认为三层交换机就是一个多端口的路由器。

  但是传统的路由器有3个特点:基于CPU的单步时钟处理机制;能够处理复杂的路由算法和协议;主要用于广域网的低速数据链路

  在第三层交换机中,与路由器有关的第三层路由硬件模块也插接在高速背板/总线上,这种方式使得路由模块可以与需要路由的其他模块间高速的交换数据,从而突破了传统的外接路由器接口速率的限制(10Mbit/s---100Mbit/s)。

  对路由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方提出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简单说明一下你所了解的路由协议。

  路由可分为静态&动态路由。静态路由由管理员手动维护;动态路由由路由协议自动维护。

  路由选择算法的必要步骤:1、向其它路由器传递路由信息;2、接收其它路由器的路由信息;3、根据收到的路由信息计算出到每个目的网络的最优路径,并由此生成路由选择表;4、根据网络拓扑的变化及时的做出反应,调整路由生成新的路由选择表,同时把拓扑变化以路由信息的形式向其它路由器宣告。

  两种主要算法:距离向量法(Distance Vector Routing)和链路状态算法(Link-State Routing)。由此可分为距离矢量(如:RIP、IGRP、EIGRP)&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如:OSPF、IS-IS)。

  路由协议是路由器之间实现路由信息共享的一种机制,它允许路由器之间相互交换和维护各自的路由表。当一台路由器的路由表由于某种原因发生变化时,它需要及时地将这一变化通知与之相连接的其他路由器,以保证数据的正确传递。路由协议不承担网络上终端用户之间的数据传输任务。

  二、简单说下OSPF的操作过程。

  答案:

  ①路由器发送HELLO报文;②建立邻接关系;③形成链路状态④SPF算法算出最优路径⑤形成路由表

  OSPF路由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DR、BDR的选举过程,区域的作用及LSA的传输情况(注:对方对OSPF的相关知识提问较细,应着重掌握)。

  特点:1、收敛速度快;2、支持无类别的路由表查询、VLSM和超网技术;3、支持等代价的多路负载均衡;4、路由更新传递效率高(区域、组播更新、DR/BDR);5、根据链路的带宽(cost)进行最优选路。

  通过发关HELLO报文发现邻居建立邻接关系,通过泛洪LSA形成相同链路状态数据库,运用SPF算法生成路由表。

  DR/BDR选举:1、DR/BDR存在->不选举;达到2-way状态Priority不为0->选举资格;3、先选BDR后DR;4、利用“优先级”“RouterID”进行判断。

  1、通过划分区域可以减少路由器LSA DB,降低CPU、内存、与LSA泛洪带来的开销。2、可以将TOP变化限定在单个区域,加快收敛。

  LSA1、LSA2只在始发区域传输;LSA3、LS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