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辛亥革命影评栏目,提供与辛亥革命影评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辛亥革命》讲述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为拯救中国、推翻封建腐朽的清王朝,于1911年发动武装起义的前前后后,刻画了一组鲜活生动的人物群像。《辛亥革命》汇集了成龙、李冰冰、赵文瑄、姜武、孙淳、胡歌、房祖名、余少群、陈冲、宁静、梅婷等70多位华人明星参演。赵文煊扮演的孙中山、成龙扮演的黄兴、李冰冰扮演的徐宗汉、胡歌扮演的林觉民、宁静扮演的秋瑾等等,每一个人物都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形象饱满,让人印象深刻。影片由秋瑾就义讲起,将血染黄花岗、保路运动、海外募款、武昌起义、南北和谈、创建共和等历史事件用近两小时的篇幅呈现,以海外孙中山募捐、国内黄兴领导起义为双线,一张一弛,再辅以惨烈真实的战争场面,浪漫凄美的战地恋情使得剧情极为紧凑。
武昌起义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熊秉坤、金兆龙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统领黎元洪在张振武等革命党人的劝说下,半推半就当上了湖北都督。武昌起义一击成功,很大程度上因为湖北新军大部赴川镇压保路运动,而各省竞相独立,清廷土崩瓦解,又是因为四国银行拒绝向清政府贷款,遂使政府运转难以为继。与其说铁路问题是压垮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不如说是财政赤字引发了晚清以来的民族问题和政治危机,同时这也是中国两千年专制主义所带来的恶果。
这部电影整体的基调比较悲壮,有大量的死亡镜头,尸体遍野,让人看得十分感触,深刻意识到革命的来之不易。影片中孙中山独身一人与四国银行奋战,在聚餐中拿出手术刀分割牛肉的情节很独特,令人回味,赞叹其胆魄及智慧。电影较为轻松搞笑的就是清王朝的那些“大爷”们,一群搞笑版的蛀虫。很有趣的情节,就是刺杀孙中山的刺客被抓后,在审讯时黄兴说“不用再审了,他与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世界里”。
可以两句话来概括《辛亥革命》,一是“革命加恋爱”,一是“枪战加演讲”。影片在战争场面的分镜头上做得很好,看得很紧张,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的感觉。战争场面表现出了极佳的视觉冲击力,其惨烈程度起到了渲染情绪的作用。影片基本上按照打仗、讲话、开会的顺序进行循环。战争场面在整部影片的篇幅中占去2/5,野战、水战、巷战不一而足。硝烟弥漫的战场、血肉模糊的士兵、枪林弹雨中的冲锋……场面极为逼真。一段枪战之后,就有一段孙中山的演说。电影似乎在说,辛亥革命就是一面枪炮,一面政治交易。战争是政治交易的砝码,而政治交易是权力的博弈。
总的来说,《辛亥革命》的台词不好,不像是说给观众听的,是说给剧中人听的。它抽离了中国积贫积弱的历史背景,用叠在旧中国照片上的鲜红的小字草草交代近代中国的屈辱。电影用一段刻意浪漫化处理的秋瑾就义的场景,以及潜台词过于直白的对白,对观众进行情感的代入。除了秋瑾,影片对参与广州起义的年轻革命人的刻画也让人动容。前一刻,他们是在地板上席地而睡、在海滩边嬉闹戏水的年轻生命,后一刻,他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冲杀拼命、鲜血横流。
在历史场景的还原上,《辛亥革命》费了一番心血,处处可见导演的用心。像英国公使与老戏骨魏宗万扮演的庆亲王奕劻在宅邸门前展开关于汽车方向盘对话的那场戏,无论是劳斯莱斯的老爷车,还是小鼻烟壶,都很考究。但是更大亮点,是庆亲王身后的宅子,尽管只是背景而且失焦,但是观众还是可以清晰看到那是一所新宅子的痕迹。那么,这处新宅子的处理背后,导演的意图,恐怕不言自明了,远远地为后来袁世凯讨军饷、要各位亲王拿出私产以救国难埋下了伏笔。
导演注意推敲细节,...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每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纪念日,一些单位机关或者学校就会播放辛亥革命电影。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整理的电影辛亥革命影评,欢迎阅读。
虽然当初《辛亥革命》打着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献礼片的称号,但是说起来这部电影还是有许多缺憾。
从表面上看,这部电影力求延续《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那样的主旋律的基调,虽然看似都是主旋律,但差别却是很明显。中国历史的逻辑讲究成者为王败者寇,建党和建国当然是歌颂我们伟大的党,而《辛亥革命》虽然是推翻帝制和清王朝,但建立的是中华民国,讲究的是民族、民权和民生,两者差别甚巨。
从制作上看,因为主旋律之间的根本不同,韩三平打着向党献礼的口号一呼百应,众明星没人敢说不,加盟班底自然不容小觑,而《辛亥革命》虽然也号称众多巨星出演,基本是成龙独自撑着局面,其他赵文瑄、孙淳、姜武、李冰冰等人的号召力毕竟有限。当然了,明星扎堆儿不一定就是好电影,但是不得不承认韩三平建立的这种明星轰炸的电影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效益。
最后,更为重要的一点,也是最为敏感的一方面,现在“革命”基本等同于敏感词,大肆宣扬革命推翻政府的做法,与我们现时代的意识形态宣传相悖啊,这样的电影怎么可能称之为主旋律的献礼片呢。
电影开篇的镜头是秋瑾就义的镜头,宁静饰演的秋瑾走在街头,缓步走向断头台,伴随着画外音响起:“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为何事。
革命是为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这个段落颇为煽情,估计是导演张黎想来个开篇点题,主要是为了阐述革命的价值和意义,而且这段话总让人联想起《十月围城》中的孙文的阐释,同样关于革命:“十年以前,一个学生在这里提问:何为革命?我告诉他,革命,就是要让四万万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十年过去了,与我志同者相继牺牲,我从他乡漂泊重临,革命两次于我而言不可同日而语。今天,如果再道何为革命,我会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作革命。”
革命之路,异常艰辛,有杀戮,有牺牲,有战争,有炮火,是对人性的最大磨砺和考验。而且革命并不预付美好的未来。革命只为摧毁一切,从来没有想过革命之后会建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秋瑾慷慨赴义时的话,还是孙文说的话,其实都是透支了革命的意义。而辛亥革命则是这样一种典型的革命:看似成功,实则失败。用我们历史教科书上的总结解释,这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本身的弱点导致的,孙中山妥协之故。
《辛亥革命》中,导演张黎主要铺陈了几场革命戏份: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阳夏保卫战等,但是这些战争场景有些为电影而电影,与剧情本身并不太大。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一个标志,但据张鸣教授考证,其实武昌起义完全都是一个偶然,没有必要渲染它的历史性意义。
孙文这个角色在影片中处理的还是太主旋律了,有点假大空。四处募捐,跟海外银行家大谈革命,岂不知资本家只重利益。这样符号性太强的角色基本都是脸谱化了,没什么可塑性,每次露...
辛亥革命影评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