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达斡尔族栏目,提供与达斡尔族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达斡尔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辽宁。明初迁往黑龙江以北,17世纪以前,达斡尔族已在黑龙江北岸结成村落,聚族而居,是当地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民族。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江北的达斡尔族被迫南迁,初至嫩江流域,后因清政府征调青壮年驻防东北和新疆边境城镇,才形成了现在的分布的状况。达斡尔族能征善战,后金为入关巩固后方,三征索伦,故有俗语“索伦骑射甲天下”。清朝内外战争均有达斡尔将领参与。抗日战争时期,为东北抗日做出贡献。达斡尔族的曲棍球运动久负盛名,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在1989年被国家体委命名莫旗为“曲棍球之乡”。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民族知识,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出国留学网(www.liuxue86.com)查看。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以狩猎和农业为主,渔业较发达。
语言:有自己独立的语言,达斡尔语是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一个独立语支,无本民族文字。达斡尔语与蒙古语族的其他亲系语友的语言有许多共同的语法特点和相同、相近似的词汇。在清代,达斡尔族多使用满文,少数人兼用蒙文和哈萨克文。辛亥革命后至今,普遍使用汉文。
生产方式;初始以猎、渔、排木业为主,后来发展为农、牧、林各业。由于达斡尔族一直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区,过去以空皮制服装为主,现多以布质为主。
饮食:在饮食构成中,过去肉食占较大比重,近代转变为以食粮为主。喜食“稷子米”,经常吃加牛奶的热稷子米饭或加牛奶的荞麦面、饼,带牛奶和狍肉的燕麦和荞麦粥是老年人喜欢的食物。珍贵菜有“瓦奇”(猪肘子)、“手扒肉”。喜欢吸烟、喝茶和饮酒。
住房:达斡尔族人的村屯一般都建在依山傍水,视野开阔,地势较高的岗坡或山脚下,即使在平原地区,村屯也建在临近河川的高地。住房多为砖瓦房,也有草房。家家筑有矮院墙,上有柳条篱笆。
婚俗:在旧社会,达斡尔中封建的婚姻观念较强,婚姻大事完全由父母、长辈做主包办,送亲乘车、骑马,新娘乘坐蓬车,由她的亲弟弟或近亲弟弟驾车,女婿先驰马回报。时至当代,那些封建道德观念早已为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婚事简办等新风俗所替代。婚姻以入赘婚较普遍,婚礼一般在春暖花开时举行,新郎要迎着新升的太阳去接新娘,希望家庭像旭日东升一样美好。
丧葬:家中有人逝世,在院门外立几米高杆,在顶端横棍上挂三四尺长的白布,以示家有丧事。从前,灵柩要抬到墓地,后来多用马车。墓地位置由长子事先在明白人指点下选好,提前破土开挖。灵至各家大门口,各家老者为之洒酒,以示告别送行。在整个葬礼过程中,娘家亲属的地位最为重要,可以当场挑剔不周之处,办葬者对娘家亲的招待最为勤谨。3日后子女等去填土圆坟,烧七、烧周年等与汉族无异。长者故去,晚辈和小于死者的近亲都要服孝。
文化艺术:达斡尔族的文化艺术十分丰富,既有达斡尔族文人创作的优秀作品,又有大量的民间口头文学。如清代达斡尔文人阿拉布丹的《蝴蝶花的荷包》、《四季歌》、《戒酒歌》等数十篇优秀作品,近代达斡尔族文人钦同普创作的《农夫歌》、《打渔歌》、《伐木歌》等作品,都在达斡尔族人民中广泛流传。
...
电视直播澳门回归大典高潮。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大队的士兵迈着矫健的步伐进场,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那一刻,我也捆好腿上的支具重新站起来了!1992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大队被中央军委授予“军旅标兵”称号,那时我正在仪仗大队驻地附近一家部队医院住院,因为脊髓血管出血,1991年底,我从编辑工作岗位又一次到北京复查,走进仪仗大队采访,是我记者生涯中值得骄傲的一个记录。
北京军区战友报社的朋友为我这个地方报社记者到仪仗大队采访“牵线搭桥”。记得那天上午,我做完理疗以后,就自己摇着轮椅飞快地向仪仗大队出发。
正值六月,天气闷热。赶到仪仗大队时,已近中午。操场上正在训练。浅灰色的水泥地面在强烈的阳光暴晒下仿佛冒着白烟。只听仪仗大队大队长,“天下第一兵”程志强用他那响亮的声音,向整个队列宣布:“同志们,现在内蒙古呼伦贝尔日报社记者敖继红来我们仪仗大队采访,她就在操场边看我们的训练……”
小编特别推荐
...达斡尔族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