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长安三万里优秀观后感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长安三万里优秀观后感栏目,提供与长安三万里优秀观后感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优秀8篇

 

  聚精会神地观赏影片或电视剧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好的影视作品通常能够教给我们一些人生道理。 观后感是观看后自我内心的一种体悟,写观后感同样也是在帮助我们增进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你准备从什么角度来写作品名观后感呢?如果你对“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感到好奇请看下面仔细准备的资料,建议收藏此页以备后续查阅所需!

  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篇一】

  《长安三万里》讲的哪里是高适和李白两个人啊,它讲的是唐朝历史,是既漫长又倏忽而逝的人生。生于唐朝中后期的人好惨,人人都是大梦一场。

  总体挺好的,看完文化自信又爆棚了。前面青年时代很好看,最后又燃了那么一下子也不错,中间过于冗长了。说实话如果不是抱着支持国漫的心,我是真没法在电影院坐上三个小时。

  这部电影让我感觉有些意外又特别欣慰的一点是,终于在影视作品中看到了对高力士客观公正的评价,一个为人宽厚、心系大唐、有才华有智慧的政治家。以往的影视剧里都把高力士糟蹋成啥样了。

  我前几天刚好看了张议潮的故事。唐朝失去对西域的控制后,一个出生之后从未去过长安的河西忠臣之子张议潮,胸怀大志,厉兵秣马,领导沙洲人民反抗吐蕃,如战神附体,连续收复河西十一州。次年,他第一次来到长安,将主权交还给唐朝皇帝。看到电影里高适喊出那句“为了长安!”,我就想到了张议潮,长安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是精神支柱,是所有美好的代名词。一生忠勇,只为长安能够长治久安。

  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篇二】

  故事讲的是李白,主叙却是高适,就是写《别董大》那个高适。

  时间跨度三十来年,从青年到暮年。这一点,与史实不大相符。历史上,李白和高适认识的时候,都四十几岁了。文学作品嘛,哪能完全遵照历史?《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当然是喜欢《三国演义》的人多啊!追光动画看来是准备打造一个传统文化世界,光一个唐朝,这次讲李白高适,还有李商隐、杜牧、元稹、王勃......再讲二十部都讲不完。

  即便你不是十足的历史迷,但凡对唐诗有那么一丁点了解,那么当你看到课本上学到过的诗人:杜甫、王维、常健、王昌龄、孟浩然、贺知章、岑参一个个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会感觉九年义务教育教会你的唐诗,是如此鲜活。你也会对大唐充满向往,更会对那时的长安无限徜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长安,只不过中间的阻隔,又何止三万里?

  除了诗人,故事里还出现了许多诗里出现的人物:张旭、李龟年、歧王、汪伦、丹丘生、岑夫子。

  李白饮酒作《将进酒》那一段简直炸裂。借李白的想象为翅膀,众人飞向了天上仙宫。璀璨夺目的星河,金碧辉煌的天宫,正是谪仙人的梦乡。

  故事也不只讲唐诗。讲到李白,讲到大唐,安史之乱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有叛乱,就会有平叛。郭子仪、哥舒翰、严武这些在历史教材上存在感不强的武将,却在当时立下了大功。这些在故事里都有提到。而且妙的是,高适与李白练相扑的情节,也为后来的战事演变埋下了伏笔。

  故事的结尾被刻意美化了。历史远没有那么完美。不过也只有大唐,才能赦免李白。容得下李白的大唐,才是大唐。

  安史之乱被平定了,可大唐却由盛转衰。年少时有凌云之志的杜甫,晚年再写不出会当凌绝顶的句子。那些终其一生,想要扬名立万的诗人们,也绝想不到,大唐终有一天也会灭亡。

  然而这一切又有什么所谓呢?就像故事里提到的梁园,曾经见证了多少歌声舞影,到头来还不是化成一堆黄土。黄鹤楼被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