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长春理工大学教务网栏目,提供与长春理工大学教务网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长春理工大学(原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是一所以光电技术为特色,光、机、电、算、材相结合为优势,工、理、文、经、管、法协调发展的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
学校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办,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大珩教授为主要创始人、第一任院长,现任名誉校长。学校先后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委、五机部、机械委、机电部、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1999年,被划转为以吉林省管理为主,并与国防科工委共建;2002年,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大学。现为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部、长春市共建院校。
学校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现拥有4个校区,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6.23万平方米,资产总额15.6亿元;拥有中外文纸质图书200.25万册、电子图书7614GB,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6亿元。
》》长春理工大学教务系统 点击进入
青岛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环境能源学科特色鲜明,理、工、经、管、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前身是1952年12月创建的"山东省青岛建筑工程学校"。1953年6月由山东省划归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领导。1960年6月升格为"山东冶金学院",开始招收本科生。此后,学校隶属关系几经更迭,办学层次几起几落。1978年更名为"山东冶金工业学院",恢复本科招生,隶属冶金工业部。1985年9月更名为"青岛建筑工程学院"。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11月划转山东省领导,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管理体制。2004年5月更名为"青岛理工大学"。2005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建校以来,学校构筑起本专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了7万多名科学工程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高级人才。
学校现辖四方、黄岛、费县三个校区,四方校区地处青岛市区,黄岛校区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费县校区位于沂蒙革命老区费县。占地面积约172.9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约97.80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约162.67万册,电子图书资源量约3072GB。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1.85亿元。
学校现有教职工2189人,其中专任教师1493人。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30人,具有硕士学位的982人;教授168人,副教授480人;博士生导师23人,硕士生导师297人。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外籍俄罗斯联邦科学院院士1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5人。有全国高校教学名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全国优秀教师7人,山东省教学名师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7人。
学校设有18个教学院部。拥有56个本科专业,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领域、16个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专业,2个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工业流体节能与污染控制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及1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有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青岛示范中心、海尔-理工博士后工作站研发基地、山东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基地等。目前在校普通本专科生27454人,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960人。
学校贯彻党的办学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倡导学术民主与学术创新、社会公允和以人为本,秉承“百折不挠、刚毅厚重、勇承重载”理工大学精神传统;高质量地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建设发展。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需求与特色相结合,特色与精品相结合的高质量、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教务管理系统(点击进入)
...1956年,正值年轻的共和国大规模开展工业化建设的火红年代,为满足祖国建设需要,培养紧缺的地矿类专业技术人才,国家重工业部在广西组建了桂林地质学校。2009年3月,学校正式更名为桂林理工大学。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历经五改归属,十易校名,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己任,共为国家培养了10万多名各类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所培养学生以专业基础扎实,工作实践能力强而倍受社会称赞。学校占地面积1700多亩,有屏风、雁山、南宁三个校区。现设17个二级学院。有59个本科专业,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6000多人。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理、管、文、经、法、农7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
学校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已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3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3个专业学位类别,其中已经获得11个工程硕士专业领域,获得了MBA授权资格。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材料学、环境工程、应用化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企业管理学等6个学科列于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现在校研究生达1400多人。2010年,学校成功获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成为广西第五所获得“推免”资格的高校。已成规模且管理规范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成为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
桂林理工大学 教务管理系统(点击进入)
...08-28
江西理工大学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教育学等七大学科协调发展,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并举,面向全国招生和就业并有权接收华侨及港澳台学生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江西省政府确定的五所重点加强建设的高校之一;是宝钢教育奖评审学校;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和钢铁工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被誉为“有色冶金人才摇篮”。
学校创办于1958年,原名江西冶金学院,1988年更名为南方冶金学院,2004年更名为江西理工大学。学校曾先后隶属于国家冶金工业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现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五十余年的薪火相传,学校砥砺出“志存高远、责任为先”的校训和“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服务江西、服务行业”的办学定位和“以贡献求支持、以特色争优势、以创新谋发展”的办学思路。
学校在赣州、南昌两地有4个校区(校本部、西校区、应用科学学院和南昌校区),设有12个学院,18个科研院所,占地2480多亩,建筑总面积80多万平方米,馆藏图书200多万册。学校总部位于享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客家摇篮”、“红色故都”之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赣州市。学校校园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景色怡人,绿化覆盖率达65%,多年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400佳单位和江西省文明单位。
学校1958年开办本科教育,1980年开始硕士研究生教育,现有各类在校生4万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3万余人。毕业生以其专业适应性广,“为人诚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特点而广受社会欢迎,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据中国校友网和《21世纪人才报》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显示,我校在“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中名列第63位(2007年),在“中国高校杰出企业家校友排行榜”中名列第53位(2007年),在“中国高校杰出政治家校友排行榜”中名列第67位(2009年)。
半世纪沧桑砥砺,五十载春华秋实。江西理工大学刚刚走过52年的辉煌历程;今天,她站在赣江源头,开始新的长征。“聚精会神抓内涵建设、一心一意促科学发展”,江西理工大学将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在更高的起点上践行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建设、科学发展的强校之路,朝着建设“江西一流、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型理工大学”目标阔步前进!(数据截止2010年5月)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大道86号邮编:341000
网址:http://www.jxust.cn电话:0797-8312129、8312088
传真:0797-8312129、8312379
江西理工大学教务管理系统(点击进入)
...成都理工大学始建于1956年,其前身是成都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组建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的主体原成都地质学院和成都理工学院,曾是原地质矿产部和国土资源部的重点高校。2000年学校管理体制转变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现为四川省重点大学。校园面积2888亩,校舍建筑面积9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3亿元。
成都理工大学是一所以能源、资源环境、基础工程、电子信息等学科为优势特色,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2个学院,1个体育教学部,同时设有研究生部、沉积地质研究院、继续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等教学科研单位。学科专业以理工为主,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哲学、农学、教育学9个学科门类,有70个本科专业。我校有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包括:工程硕士(18个领域)、MBA、农业推广、翻译硕士、工程管理,5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目前,在校学生总数3万余人。在编教职工21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2人,教授204人,副教授442人,其中有3人成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人获“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2人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7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高校青年教师奖,4人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人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1人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3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8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0人获“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23人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0人获四川省青年科技奖。
成都理工大学教务管理系统(点击进入)
...长春理工大学教务网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