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高二历史必修3教案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高二历史必修3教案栏目,提供与高二历史必修3教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高中历史必修3《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有何联系?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环节1:出示一组历史人物图片,分别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找出内在联系——新文化运动。

  设计意图:用这组常见的人物照片引出本课课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环节2:为何想到新文化运动?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它的定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明确历史的概念。

  环节3:是谁主导这场运动?梳理近代知识分子的救国探索之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梳理知识点的技能。

  环节4:为何发生新文化运动?(不仅应该有历史的源流,还应该有当时的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历史事件是多种合力因素促成的。

  环节5:新文化运动是如何传播的?

  设计意图:运用新文化史的研究方法从另一个侧面展示运动是如何形成的,通过研究报刊杂志(《新青年》)、学堂(北京大学)来展现新文化运动的传播途径。

  环节6:为何北大能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让学生了解民初的北大和蔡元培时期的北大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只有多元并存的环境才能促成思想火花的迸发,这是新时代的百家争鸣!

  环节7: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核心是什么?什么是民主和科学?

  设计意图:明确民主和科学的概念。

  环节8: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五个提倡,五个反对,哪五个提倡,五个反对?

  设计意图: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阐述,并且引出新文学的学习内容。

  环节9:什么是新文学?相对于旧文学,新在哪里?播放影片《阿Q正传》的一小段,通过阿Q这一人物形象来解读鲁迅的写作意图。

  设计意图:运用语文的相关学习内容,为历史的学习服务,以文证史。

  环节10:组织小组讨论,新文化运动为何称为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

  设计意图:...

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情境—体验-探究-感悟”教学模式。鉴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块中有关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所以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

  在此模式下,体验互动,学生分组活动: 课前,将学生分成四个调查小组:第一组—地主阶级抵抗派、第二组—洋务派、第三组—早期维新派、第四组—康梁派小组,各自收集相关人物的有关材料,包括他们的观点和具体行为,最后选派中心发言人总结陈词(形式不限)。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参与互动,锻炼学生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肯定学生的成果,并加以适当补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及其与救亡图存的紧密联系,体验先进人物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认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个人志向和奋斗,也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今天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奋斗进取的精神不能改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 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是难点,之所以将其确立为难点,主要是因为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块的知识,它和列强侵华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一难点主要通过教材和相关材料让学生活动探究,教师总结。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单元导言分析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五十年代)

  1、背景:当英国鸦片走私船开始频繁出没于中国东南海域的时候,清朝君臣对其一无所知。(划书)鸦片战争一败涂地。(记)

  在开眼看世界之前,难道清朝的君臣国民都是闭着眼睛的吗?

  材料一、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官员在《会典》书籍上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方,就坚决否认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会典》上有大西洋国,于是利玛窦只好自封为大西洋国民。

  材料二、因为许多洋人不肯向中国官员下跪,于是许多中国人便认定洋人的腿弯不了,倒下就站不起来。 清朝的君臣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周围国家都是蛮夷之国,禽兽之国。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当时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无知,不了解世界形势的发展。

  以“天朝上国”自居...

高中历史必修3《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阅读教材,识记汉字的起源及发展脉络,书法艺术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中国画的发展脉络及基本特征;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艺术特点以及艺术家代表;

  2.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理解书画同源和京剧形成发展的原因;汉字书画的发展历程特点;初步学习欣赏书画艺术;学会欣赏京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京剧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京剧艺术的特色和成就

  2.难点:理解中国书画和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46-49,在书上进行圈、勾、划,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1.阅读教材第一目“汉字与书法艺术”(注意“前言”、学思之窗等部分)

  A:(1)请依据时序梳理汉字的演变过程。其演变的总趋势是什么(请注意阅读“前言”综合思考)?

  【1组学生板演预测】甲骨文→金文→篆书(分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由繁到简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A:(2)书法艺术经历了哪两个发展阶段?楷书、草书、行书各有什么特点、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请注意阅读图片资料及解读综合思考)?

  【2组学生板演预测】

  分为魏晋前后后两个阶段(自发——自觉);由隶书衍生出楷书、行书和草书。

  形体 特点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楷书 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 魏晋有钟繇的《宣示表》和王羲之的《乐毅论》;初唐的欧阳询(欧体)、盛唐的颜真卿(颜体)、晚唐的柳公权(柳体)

  草书 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虽难于辨识,实用性不大,却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朝张旭、怀素等

  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唐朝颜真卿的《祭姪文稿》——天下第二行书;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合作探究1】汉字为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请注意阅读“历史纵横”综合思考)?

  【3组学生板演预测】①汉字是复脑文字,激发人的形象思维。②汉字有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为背景,信息含量大,具有丰富的表达能力。③汉字有强大的组合能力,单字相对较少,占空间较小,经济实用。④汉字中的数字有强大的逻辑性。⑤汉字的书法是一门独特高雅的艺术。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2.阅读教材第二目“笔墨丹青中国画”

  A:(1)请依据时序梳理中国画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特点、代表作及成就(请注意阅读“历史纵横”、图片资料及解读综合思考)。

  【4组学生板演预测】

 ...

高中历史必修3《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古代中国人民在天文学、数学、农学、医药学等方面的杰出贡献,重点掌握诸多世界之最。

  (2)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作用。

  (3)运用:分析中国古代科技辉煌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科技发展的历程,明确成就与贡献的史与论的关系。

  (2)了解两汉和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黄金时期,发现古代科技成就的取得往往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点。

  (3)了解不同时期科技发展的特点,能提出关于贡献、发展特点的个人见解,与同学进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勉励‘自己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人生理想)

  (2)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和杰出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人生态度)

  (3)体会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中国古代的主要科技思想及影响

  难点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经验性和实用性特征,探讨近代中国科技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

  教学过程

  新课学习

  (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

  展示图片甘肃天水汉墓出土的纸地图

  中国古代起初把文字刻在甲骨、青铜器上,后来更多使用竹木简和缣帛做书写材料。但是竹简太重,缣帛太贵,很难推广。西汉时已发明植物纤维纸,但纸质粗糙,不适于书写。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这种纸原料易得,绳头、乱麻、树皮、桑根、藤、苔、竹子、稻草、麦秆、布片都可以用做造纸的原料,并且纸张质地细腻,集中了缣帛与竹简的优点,被时人称为“蔡侯纸”,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项重要发明。

  2.印刷术

  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年)印刷的《金刚经》。

  雕版印刷:雕版印刷每印一页书就得雕一块版,雕错一个字就要重新换版。北宋初年刻印《大藏经》,雕版多达13万块,费时12年。

  活字印刷:毕舁发明的活字是用胶泥刻成单个反体字烧制而成,排版和刷后可拆散保存,反复使用。此后又出现木活字,至13世纪出见金属活字。

  发明印刷术的意义。

  活字字印刷节省印刷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方传到欧洲。它有利于文化的保存和传播,为世界文化的交流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3.火药

  唐代,人们在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了火药。最早关于火药的记载见于唐初孙思邈著的《丹经》,称做硫磺伏火法。

  火药的作用:唐朝末年火药已用于战争。五代和宋朝时,火药还广泛应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当时的火器主要有火炮、火箭、火蒺藜、突火枪等,威力巨大。14世...

高中历史必修3《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理解古 代希腊智者学派关于“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关于人文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

  识记理解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这一观点

  2.过程与方法

  情景分析法、比较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难点:哲学观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蒙娜丽莎”油画。

  它与人文精神有什么联系?

  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主义: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狭义地说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

  起源于古希腊:由敬畏“神”到关注“人”

  发展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注重人性,宣扬人性的力量,形成人文主义思潮

  进一步发展于“启蒙运动”:猛烈抨击封建制度和基督教会。科学和理性成为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理想社会的思想武器。

  一、智者学派:

  (1)产生时间背景:

  公元前5世纪

  1.民主政治的发展(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古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展,古希腊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3.人的地位的提高(民主政治制度和每个公民参与政治意识的加强,使人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

  4.特殊的地理环境

  (1)代表人物:普罗泰戈

  (2)主要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

  如何解释这一命题------学生解释

  (1)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含义: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

  评价: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 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2)反对迷信,强调人的自由

  (3)社会道德不应该强求一律,强调人的个性、发展

  (4)意义:人文主义的最初体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古代希腊智者学派认为人怎样生活才算幸福?

  以人的需求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在一种共同的习俗和法律下,实现人的价值与尊严,大家公平、自由地生活。

  (6)明显局限:忽视道德

  故事:不明确的是非观

  二、苏格拉底

  (1)人物:苏格拉底

  (2)主要观点:“美德即...

高中历史必修3《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要求学生从教科书、课外读物、互联网等处 ,收集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图片、人物传记、文字资料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liuxue86.com

  难 点

  如何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许多人对顾炎武的最初认识,恐怕就源于这句充满爱国激情的名言。这位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

  对待读书、做学问都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凡是外出游历,他都要用许多马和骡子载书随行。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向退休的差役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有时经过平原旷野时,没有什么值得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忘记的,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再次查看。正是有这样一种精神,他才完成了一部集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明清之际,正是有顾炎武这样的进步思想家,中国传统儒学才得以重新焕发生机。那你知道这一时期还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吗?他们又有哪些进步的思想呢?

  【推进新课】

  一、李贽(zhì)的离经叛道:

  1、出现背景

  (1)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引发明末农民起义,明朝统治被推翻;清军入关后,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激起强烈反抗。

  (2)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影响下,人们要求冲破理学束缚,追求个性,发展经济,社会上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nìng当道。

  (4)明代晚期,科举制度使思想界因循守旧。理学家和尊奉礼教的士大夫们鼓吹中“存天理,灭人欲”,具有虚伪性。

  2、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1)生活经历:李贽的生活经历概括为三步:年少时的求学经历,中年时的做官经历,晚年的入狱迫害致死经历。

  (2)性格特征:离经叛...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

  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 ,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 点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

  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 点

  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一次集会上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还要到2500年前孔子的思想中去寻找智慧。

  看到这些,老师感慨:孔子究竟有什么价值,让这些政要精英们有如此行动、如此断言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圣贤,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他们的魅力,寻找启迪。”

  【导入新课】

  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暨2012年度孔子文化奖颁奖典礼在孔子研究院隆重举行。本届大会上突出了现实性,主题为“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围绕“儒家理论与市场理论”、“中华元典与现代文明”、“儒学与国民教育”等重大现实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广泛对话。

  俗话说“有实力才有魅力”,一个人在2500多年后还有这么大的影响,孔子的魅力在哪里?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推进新课】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概念

  (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o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合作探究1:“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