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高考政治重点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高考政治重点栏目,提供与高考政治重点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2014高考政治重点知识总结:选修专题

09-03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选修一

  专题一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2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3 无产阶级解放的必由之路

  4 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引下走向未来

  专题二 社会主义从立项到现实的转变

  1 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2 “一国首先胜利”论与十月革命

  3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专题三 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1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3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4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四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1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专题五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旗帜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

  2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

  3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4 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综合探究 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选修二

  专题一 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1 斯密的理论贡献

  2 斯密的政策主张

  3 李嘉图的理论贡献

  4 李嘉图的政策主张

  专题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3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4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专题三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

  1 罗斯福新政

  2 凯恩斯革命

  3 新自由主义

  4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

  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1 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2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3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

  专题五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1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作用

  2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

  3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选修三

  专题一 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1 国家的本质

  2 现代国家的管理...

2014高考政治重点知识总结:我国的国家制度

09-03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我国的国家制度

  我国的国体和政体

  国家的国体、政体及其相互关系:

  (1)国家的国体,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国体体现着国家的阶级本质和内容。

  (2)国家的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用来组织自己政权机关的形式。

  (3)国家的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国家政权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国家的国体决定着政体。国体是政体的本质归宿,

  国家的政体反映着国体。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实现其阶级利益和意志,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国家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一国的历史、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等,也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国家的政体。因此,在相同性质的阶级掌握政权的条件下,不同的国家也会采取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

  当代国家政体类型:(略)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这是我国的国家阶级性质的体现,是我国的国体。它表明,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

  (1)工人阶级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

  (2)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

  (3)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表现在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4)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是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内部实行高度的民主,因此,这种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真实的民主。另一方面,是对于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民主和专政的关系。

  (1)民主和专政,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在国体方面的具体体现。民主,是指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专政,则是依靠国家政权的暴力对于被统治阶级实行的政治统治。

  (2)民主和专政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民主与专政是相互区别的。两者适用的范围不同;两者的实施方式不同;两者的功能不同。 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又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民主是专政的社会政治基础;同时,专政是民主的政治保障。 我国的国家职能

  (1)国家职能是国家性质在国家实际运行和作用方面的具体体现。一般来说,任何国家都具有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的基本职能。具体内容(略)

  (2)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体现国家性质。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又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具有特定的对内和对外职能。具体说来,在对内职能方面主要是:依法打击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管理公共事务...

2014高考政治重点知识总结:人生价值观

09-03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人生价值观

  一 人的价值

  1哲学意义: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是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3 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意味着他为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越大,他自身的价值就越大。

  二 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1价值观定义:对事物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①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②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坚持正确的价值观(集体主义)

  三 正确价值观的标准

  1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①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② 价值观的判断和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正确的价值观应该是能发展的价值观)

  ③ 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价值的最高标准,维护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

  ① 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② 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③ 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的选择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四 人生价值的实现

  1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的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2实现人生价值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3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地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五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补充)

  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六 社会历史 (补充)

  1社会历史的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人民群众的定义:一切对社...

2014高考政治重点知识总结:历史唯物主义

09-03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历史观

  一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经济基础(经济基础=生产力+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①意识形态②制度和设施)

  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 2群众路线:

  ①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① 一切为了群众

  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 一切依靠群众

  ③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③ 从群众中来

  ④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④ 到群众中去 )

相关链接:

2014高考政治重点知识总结: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09-03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 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①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实性的唯一标准

  ④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方法论:

  1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

  二 真理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应。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

  方法论:(可单作原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限制。

  2认识具有无限性:

  ①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的物质世界。

  ② 作为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 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具有上升性: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相关链接:

2014高考政治重点知识总结:唯物辩证法

09-03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

  一 普遍联系的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普遍性)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尊重联系的客观性,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切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二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1 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

  ①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整体居主导地位,统帅部分。

  ②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处于被支配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

  方法论:

  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③ 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三 发展的原理:

  1 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2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四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

  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3 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方法论:

  1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2 在量变已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机会促成质变,实现事物质的飞跃和发展。

  3 坚持适度原则。

  五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1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2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3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六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不存在。即事事有矛盾。

  2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

  承认,分析,揭露矛盾,寻求正确的方法。(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七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

2014高考政治重点知识总结:辩证唯物论

09-03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

  一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内容:

  ①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原因:

  ① 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③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二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与意识

  ① 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② 意识: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内容)

  ③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2原理内容:

  ① 物质决定意识

  ②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A能动地认识世界B 能动地改造(促进or阻碍)世界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和起来

  2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

  4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三 运动和物质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和物质不可分。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四 运动和静止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2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五 规律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客观的

  2规律是普遍的

  方法论: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六 实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实践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相关链接:

2014高考政治重点知识总结:哲学基础

09-03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哲学基础

  一 哲学的产生与存在

  1哲学的智慧和思想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实践活动。

  2哲学起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二 哲学的本义与任务

  1哲学是一种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其本意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2 哲学的任务是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三 世界观与方法论

  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2方法论: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3二者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四 具体和抽象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生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五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① 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

  ② 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2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① 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的,就是可知论;

  ② 否认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的,是不可知论。

  六 思维和存在(为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七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

  ①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②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地物质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2唯心主义:

  ①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本原。

  ② 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但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把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

2014高考政治重点知识总结:文化创新的途径

09-03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文化创新

  第二框 文化创新的途径

  1.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②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

  (2)重要途径

  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①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A.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

  B.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②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A.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B.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3)主要途径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②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③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吃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④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①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A.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B.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

  C.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民族文化创新的成果。 ②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B.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的文化封,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3.文化创新应克服的错误倾向和坚持的正确方向

  (1)克服的错误倾向

  ①要把握好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守旧主义”一味固守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虚无主义”则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②要把握好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民族虚无...

2014高考政治重点知识总结: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09-03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文化创新

  第一框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文化创新的必要性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2.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①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②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

  ③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①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②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③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分的条件。

  (3)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3.文化创新的作用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①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不是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创建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

  ③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①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②不断繁荣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

  ③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文化创新的要求

  (1)要求

  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2)原因

  ①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②只有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