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每课要点--22短文两篇
《陋室铭》学习要点
关于"铭"
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碣上面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或勉励。刘禹锡的这篇铭是用来自述志趣的,文章通过对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描写,表达了要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铭文一般都押韵,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关于作者
刘禹锡,唐朝著名诗人,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进步思想家。刘禹锡著有《刘宾客集》。《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地方官,在和州刺使任上写的。刘禹锡的这篇铭是用来自述志趣的。文章通过对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要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学习课文:
要流畅地朗读,掌握短文的层次结构。
《陋室铭》分为四层:
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表达屋主人对自己品格高洁的自信,点明文章主旨。
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着力写陋室环境及主人的活动情况,进一步突出"惟吾德馨"。
三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诸葛亭、杨雄的古贤名居来与陋室相比。
四层(最后一句):引孔子话作结:含蓄地表明自己傲岸的性格和高洁的志趣。
思考:
1、文章开头部分,文字不长,但写了"山"、"仙"、"水"、"龙"、"室"等,试说明写这些人和物对突出全文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本文以"陋室"为题,行文中处处强调其陋而不陋的特点。开头写山写水,在于以同类事物设喻,引出文章的主要形象"陋室"来。写山,说它不高;写水,说它不深,都是在揭示其可贵的内蕴,并由"名"、"灵"二字,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通过这两句,告诫人们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观察评价事物的正确标准是什么,使下边正面写陋室有了基础。第三句,首先用一个简明的判断句,指出自己的屋子正像那不高的山、不深的水一样,是一外观简陋的屋室。紧接一"惟"字,由写环境到写人,引出陋室的可爱可贵之处--由于主人(即作者)品德高尚,就不显得简陋了。作者以此初步表现自己高洁傲岸的品格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突出了全文的主旨。
2、作者在文章开头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意在表明什么?
居室不在简陋与否,只要居住的人品德高尚,陋室就不陋了。(或"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请找出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的语句。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陋室的主人身居陋室,却自得其乐,这是为什么?
陋室主人身居陋室却自得其乐的原因是"惟吾德馨"。他为陋室中恬静、充实、脱俗的生活而满足,为自己也如古代贤者一样居陋室而自豪。
5、孔子说的"何陋之有"照应了文中哪句话?作者引用这句话有何作用?
惟吾德馨。表明作者观点、志向,点化文章主题。
深入探求:
1、这篇短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情趣?
这篇短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志趣的。文章通过对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描写,表明了自己要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2、这篇短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篇短文在写法上借物喻理,托物抒情,具体而言,是"陋室"扬"德馨",表现了作者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愿望。这样写的好处是:把要阐述的比较抽象的道理或抒发的比较含蓄的感情形象化,含义深刻并很有趣味,在人们有了共识的前提下,论理自然,易于实现读者与作者的感情的沟通。
积累:
1、特殊句式
何陋之有(倒装句。为了强调宾语"何陋",用"之"将其提到动词谓语"有"之前,翻译时的语序应为"有何陋"。)
2、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
惟吾德馨 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此指居室主人品德美好高尚。
无丝竹之乱耳 乱: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感到混乱。
无案牍之劳形 劳:动词作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爱莲说》学习要点
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的喜爱。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在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现在我们来学习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看他是怎样赞美莲花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
说 -- 古代的一种文体。与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它的主要特点是:
1.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由小见大的特点。
2.形式上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
学习课文:
要对照课文注释,疏通课文理解内容。
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哪几方面的特点?
不同流合污,不妖艳媚俗,刚正不阿,傲然坚贞。
1.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
莲,花之君子者也。
2.请在课文中找出作者写莲的可爱形状的句子,并说明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反映了作者洁身自好的品德和情操。
3.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
文章通过对菊、牡丹、莲花这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是以牡丹从反面映衬,以菊花作正面映衬,突出了莲花高洁可爱的美好形象。
4.用现代文写出"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语意。
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
5.作者为什么要把莲花赞为"花之君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因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洁白、正直、不妖冶,又清香可人,所以作者把它赞为君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崇尚高洁、正直、清廉、脱俗的思想感情。
关于本文的修辞手法:
为使文章含蓄而不隐晦,言简而意自明,《爱莲说》充分调动了排比、对比、烘托、设问、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如结尾时,作者用"噫"这个感叹词起领,引出三个排比句:"菊之爱……宜乎众矣!"这三句,一陈述,一设问,一感叹,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强烈。文章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正体现了这篇文章在篇章语言上的鲜明特点:简洁洗炼中寄寓着丰富的感情,平稳恬静中蕴藏着深厚的功力。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