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入手突破申论写作"落笔千言 离题万里"窘境。
申论作为考查准公务员的测试工具,其中重要的一项是对综合分析能力的测查。从2009年开始分析题数量增多、难度加大、要求更高,不仅需要考生观点明确,还要分析恰当。面对不同的分析内容、有差异的分析条件,存在多种的分析方法,考生往往不知从何下笔甚至出现“落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窘境。
其实,解答分析题只要我们把握住“主体”(这个主体是句子的主干部分,具有完整意义并有确指的含义),一切从题干主体入手,找出问题的关键、实质即可顺利解答。
如 :2009国家申论第三大题:(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给定资料5”对内地省区“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之类的口号提出质疑,请对此进行分析,谈谈你的见解。(20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
解答该题时考生有不同思路,一类考生认为应该分析“质疑”,从该不该质疑入手;另一类考生认为要从“口号”入手,分析口号合理不合理;还有考生觉得应从“内地省区”着眼。因为存在需要分析的不同内容,所以应该首先确定出“主体”,从“主体”出发才能不出现找不着北的情况,找“主体”的入手点是分析题干的句子成分。句子主干是主、谓、宾,只有分析出主、谓、宾的构成才能明白句子的主要意思和句子关键的“主体”。
这个题干“对内地省区‘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之类的口号提出质疑”,根据句意和句子组成来分析,主干应该是“对之类的口号提出质疑”。“质疑”来源于“口号”具体指“内地省区‘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之类的”,所以题干的“主体”是指“口号”的具体内容,从这个主体出发可知这道分析题是要分析“口号”内容的合理不合理问题。
答分析题只有先从分析句子成分出发,找到主体才能分析到位。 有些题虽然不是直接要考生分析,但如果不先分析题干句子的主体,肯定会出现答题错乱而不知其所乱的问题。
如2010年4月25日山东、天津公务员联考申论第一题“根据‘给定资料1’,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1.H总经理采取停水36天的举措,形成强烈的社会舆论。这种舆论的实质是什么?(5分)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
这道题虽然是概括题中概括原因的问题,但必须首先分析出到底要概括什么。有些考生认为应该概括“社会舆论”,所以只从社会舆论角度来谈,答出了公民参政意识加强、关注社会问题程度提高等等,但我们从句子成分分析,是“举措”形成了“社会舆论”,“举措”是主语而“社会舆论”是宾语,而“举措”便是“停水”的同义反复,因此这道题应该概括“停水”的本质而非是“社会舆论”的本质。
综上所述,申论在考查考生分析能力时,需要先做句子成分的定位分析,只有找到句子中的主体,从“主体入手”才能答好这类题。
申论真题 | 申论答案 | 申论热点 | 申论范文 | 申论答题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