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两朝,为狄家出了两位文武“杰出青年”,一位是文相狄仁杰,一位是武将狄青,两人的名字合起来恰好是杰出青年的缩写“杰青”。狄仁杰,即使是不懂历史的人,对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因为狄仁杰的名字早已通过电视剧的传播进入人们的心目当中。关于狄仁杰的事迹,在如今传媒如此发达的时代里,已经从单纯的历史当中蜕变而出,成为了智慧等褒义词的思维链接。很荣幸的是,能与狄仁杰成为老乡,狄仁杰的故乡就在太原的狄村,虽然现在狄村里已经没有了狄姓子弟,即便是有,也是后来迁来的,并非狄仁杰的后裔。
古树寓意深几许
现在城市发展速度迅速,狄村已经成为了一个“城中村”,但是其村里的依旧有一颗古槐树,并且树旁有一块刻着“狄梁公故里”的石碑。相传为狄仁杰的母亲亲手种植的,对待这个传说,我比较赞同,太原有不少的古槐树,例如在南肖墙路上就有几株。中国人种树,并不是就具备超前绿化、保护环境的思想,而大多种树都是做为一个家族的象征。枝繁叶茂就意味着家族的子弟众多与地位显赫,反之亦然。中国有句俗话:“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也能折射出古人种树的动机,就是以数为家族坐标,而让后人缅怀先人,同时激发起奋发图强,树是有生命的,而在被赋予了更多概念之后,其意义也就变的深刻。
狄仁杰和其他的忠臣列臣不同,在武则天时期,没有做过什么“反武”的行为,除了其作为武则天集团的重要人物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和其母的种树有关。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是很重要的,关于种树的年代我有两种推测,一在武则天执政早期,母亲担心狄仁杰做官会得罪武则天,所以种一颗数,代表其要顺应天意,才能求生存谋发展,为人民做更多的贡献。其二就是狄仁杰显贵之后,把树作为家族的象征,让后人效仿前人,以树代表家族繁盛时期以激励后人。中国人有一个重要的思想观念,就是“根本”,就是从对树的思考而得出的,一颗树不但有枝叶的象征,还有其地下根茎的象征,枝叶象征今人,根茎象征古人。这是我对这颗树意义的思考,其实种槐树的实际用途也很显著,就是乘凉,当时又没有什么空调等降温设备,所以槐树低下是最好的乘凉之地。而山西的前提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而省内只有汾河(包括汾河的干、支流),而又夏季少雨,气温相对来说,干燥炎热,所以其实用价值便是如此,而寓意却也许与我的猜测相同,也许更深刻。
阶级立场定仕途
狄仁杰的家庭出生是属于庶族官僚家庭,虽然其祖父与父两代都是国家干部,但是远远不如裴氏,因为后者的这个家族,是辉煌了好几个朝代的,而狄仁杰的家庭则只是算的上国家干部。这点要说说当时的两大家族李家与武家,老李家是属于士族官僚,说白了就是代代都是,高低虽然不同,但是都是属于“公务员”,最起码都是吃皇粮的。而武家则不同,武则天的父亲武士镬则是靠“造反起家”属于革命家庭,但是在李家当政时期,士族一直排挤着庶族阶层,只要有阶级对立,就有阶级斗争。农民都都分的贫下中农、富农了,更何况于地主阶级?而武则天执政之后,却有让士庶之间形成转换的思想,因为她同狄仁杰一样,都是属于庶族官僚。而说白了“挺武派”都是这些人,狄仁杰就是如此,身为什么阶层就为什么阶层说话,即使沉默,也不会反对。以下的例子就是表现之一。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刺史。其时宁州为各民族杂居之地,而狄仁杰能够担任在这方面有所建树,正是凭借了他独有的身份。中华民族民族融合的重要地区在当时就是山西,在隋唐之前的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地区,就是少数民族的活动区域,而与当地的汉人融合之后,才逐渐的呈现出汉统江山,例如隋朝的孤独皇后(隋文帝妻,隋炀帝母),就是鲜卑贵族,杨坚与李渊都是具有鲜卑血统的人,而且长孙皇后与孤独皇后一样,都是有鲜卑血统的。武则天如此,狄仁杰也是如此。中华民族就是包容与互相融合才形成的。只不过狄仁杰的祖先是羌族罢了,别拿什么狭隘的民族论的眼光看历史人物,我们的民族是中华民族,56民族都只是其中的五十六分之一罢了。狄仁杰在任期内内做的很出色,把民族融合工作做的很好。也自然就被提拔了,提拔后的职务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抚使。对他在这个任期的功绩为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焚毁祠庙1700余所,唯留夏禹、吴太怕、季札、伍员四祠。祠堂的建设并不一定是当代就有的,而是属于遗留下来的,可以说算的当历史遗留问题吧!现在拆迁都要讲个程序化而那个时候,作为长期从事司法工作的狄仁杰也走了司法程序,奏请了武则天,获得批准后就把这些祠庙给烧了,完全能够看出庶族的武则天在当政后在打压士族,这只是狄仁杰与武则天内心的共同点罢了,如同上段所说,身为什么阶级,就为什么阶级说话,即使沉默,也不会反对 。在这个例子的前半部分,能够看出,民族问题对任何朝代都是始终在“议时日程表”上,而民族问题的解决武力只会加剧民族问题当中的民族矛盾一项,从唐朝的民族融合可以看出对民族问题的多样性,虽然是既有军事行动,又不乏和平演变,但是总的战略还是“以武促和,以和为主”。
历史上大多说狄仁杰的才干与威望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可事实真相却不是如此,武则天更为看种的是才干与威望背后的“成分论”,担任了宰相一职。而这个时候,正是武承嗣等武氏士族争权的时代,为了获得皇位继承人的合法身份,迫害了狄仁杰,关于这,故事是很生动的,被迫害后的狄仁杰借助家人探监的时候,把事情真相通过书信说给了武则天。然后武则天就把他们放了,没有杀,只是贬了官而已。这点能够看出,站在同一阶级上,但是不会成为阶级敌人。我想武则天对他侄子说的话可能是:“我们的当先目标是阶级斗争,而不是阶级内部斗争。这件事,狄仁杰等人被贬,你出了风头就算了,以后要搞清楚谁是敌人,谁是朋友。那些唱反调的是我们打入敌人内部的卧底。”虽然这件事情并不算大,但是能够看出武则天的这些侄子辈的子弟当中,是难堪大任的。
在圣历元年(698年),这时狄仁杰已经从地方官再次胜升任为中央高官。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让自己的姑姑立为太子,而大臣李昭德等也曾劝武则天迎立李显,历史上把功劳都归结到狄仁杰身上。狄仁杰说:“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武则天说:“此联家事,卿勿预知。”狄仁杰沉着而郑重地回答:“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位备宰相,岂得不预知乎?”经过这么简短的话就能对武则天的内心产生决定性影响吗?我觉得显然不是,史书上的记录是不完整的,这几句对白,根本没有说到真正的根本,武家与李家的阶级成分不同,光以动之以情就能说服人的,很少,而动情之后就要晓理,这个逻辑对于多年从事司法工作的有着极强逻辑性的狄仁杰显然不可靠。再说,对于武则天这样能把牺牲自己女儿的人来说,情与权的抉择,早以做了坚定的选择,“动情”明显是无法单独行通的,在“晓之以理”上,我推测如此,狄仁杰说:“倘若是陛下里侄为帝,必然成为新士族,而在李家成为庶族之后,会上演陛下的典型例子,那样武氏江山依旧无法获得保证,况且武氏有实而无名,李氏有名而无实,陛下的作为,势必会给武氏带来被动,对追求长久利益来说,武氏不但做不成士族,而且会沦落为……”武则天:“卿为何泪涌言止?”狄仁杰:“此乃陛下之家事,而忘之阶级,臣虽于君不同位,却阶级相同,臣不是为陛下落泪,只是哭我有口无舌难为陛下说理信之。”
狄仁杰是干什么的?是搞司法工作的,在古代能在司法工作当中有所突破的,一是狄仁杰,二是宋慈,两人都是实干家。狄仁杰是搞犯罪心理学的,而宋慈则是法医学。史书上对狄仁杰的话是做了删减的,狄仁杰总是能够猜出武则天的意思,就是源于如此。中国古人是很聪明的,姑姑虽然不能被在庙里,但是倘若把侄子过继给姑姑,这样就说的过去了。光绪叫慈禧就是亲爸爸,不可能当了女皇帝的武则天的智慧不如慈禧,显然上面的例子只片面的展现了狄仁杰的睿智机敏(才),而没把狄仁杰的刚直不阿(德)展现出来,虽然我的设想并不一定贴切,但是狄仁杰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再造唐朝的功绩,绝对不是几句话就能说到的,而且这句话并不是厉害之处,武则天更为关注的是武家是否能从庶族晋升为士族,从而长久富贵。为什么别人说的他就听不进去?因为阶级对立,而狄仁杰作为非典型型“挺武派”,虽然效果不一定显著,但是武则天的戒备心自然要从“一级战备”有所下降。
裴炎也反对武则天,但是却死了;而狄仁杰也反对武则天,却得到了她的赏识与尊重,并且称呼其为“国老”,可见对其器重程度。上段就是一个反对武则天的事例,我就在说一个验证一下。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升为内史(中书令)。这年夏天,武则天到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请她观看安葬舍利(佛骨),奉佛教为国教的武则天答应了。狄仁杰跪于马前拦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诡橘,直欲邀致万乘所宜临也。”武则天遂中道而还。是年秋天,武则天欲造浮屠大像,预计费用多达数百万,宫不能足,于是诏今天下僧尼日施一钱以助。狄仁杰上疏谏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在虚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罢免了其役。
从上面的两个事例可以看出,狄仁杰是处在统一阶级的反对,是以反对而提意见的,是维护本阶级利益的。如果失去民心的支持,那么武则天失位是小,武家整个家族在追求利益的过程当中受到许多的阻力才是大。裴炎是士族阶级,是属于阶级反对,不但反对是武则天,而且是武则天所代表的庶族阶级。如果是裴炎的话,在第二个例子当中一定会说,道教之创始人李耳为李氏之先族,应该尊崇道教,而并非佛教。而狄仁杰则不同,只是说,这样做对百姓不好,会伤害我们自己的利益。这就是做手下的区别,提意见的时候要注意表达方式,怎样才能让对方接受,只有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才可以做到。尤其是反对意见,要分清楚,自己的反对的是事情,还是全盘否定,狄仁杰是就事论事,而裴炎则是全盘否定。就从对待李氏与武氏的皇位继承人之争就可以看出。
时代背景出英才
狄仁杰的故事有许多,我这人写文章有个习惯,不喜欢过多的引用。狄仁杰是犯罪心理学的创始人,对待犯罪分子,判断力极其准确。而其之所以能够有如此成就,很大程度上还是他所处的背景时期不错。他虽然被人诬告,但是纪检委的领导官员却赏识了他,并且推荐他由基层干部做了中层干部,要知道官越大,约容易升。通俗的说就是,人的年纪不同其步伐也不同,小的时候,每走一步都不容易,而到了青壮年以后,可以奔跑了,却很容易。而当时他的家庭背景是很难有所大的作为的,即使是在每个地方任上做了贡献,可是做贡献的又不是他一人,同等条件的人也有,而其作为司法人员的正直被高总赏识,逐渐的成为了中央官员。但是那个时候,官员的升降是不固定的,而其能够落而再起,不单是凭借其的才能,更多的是被当时的武则天看中了和自己同样的家庭出身。关于狄仁杰的举荐贤能,我认为很大程度是是武则天给予他的权利。在当时举荐张柬之就能够看出来,武则天给了张柬之官做,可是狄仁杰却是官职上做文章,最后武则天妥协了。为什么当时武则天就会让他推荐呢?不能不说阶级立场相同,而当时武则天时期是要扩充庶族势力的,无疑狄仁杰就是借次成名。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忠贞廉洁、精明干练的官员,并且民族问题上也收编了李楷固,这些官员都是被边缘化的官员,对于士族来说是无法融入进入的,如果说狄仁杰的用人之到很大程度上是得到武则天默许的话,那么他拉拢边缘化的人则是一个很高明的招数,而这极大是出自对心理学的研究。而乱世出英雄的纽带是家族,那么盛世出英才的纽带则是制度。一个人的过错可以附加,功绩也是如此,不是要颠覆,只是希望能够给历史人物一个丰满而又真实的面貌。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